【导读】《三水小牍》,作者皇甫枚,字遵美,唐安定郡三水县人(唐安定郡的郡治在现甘肃省平凉市的泾川县,三水县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县)。他的生卒年均不详,只知在唐懿宗咸通末年(公元873年)曾做过汝州鲁山(现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县令,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曾奉调皇帝在凉州(现陕西省汉中市)的行在任职。
据史家考证,《三水小牍》大约成书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原著三卷,现今所存的二卷,可能也是残本。
《三水小牍》在中国传奇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但总体评价不高。我对这部书的阅读体验是,许多描写神怪的故事过于荒诞,有些言因果、谈报应的故事也确实无聊,但皇甫枚的文笔相当不错,例如我选出的这20篇(文中()和【】内是我的注释)。
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峯翫月
九华山道士赵知微,乃皇甫玄真之师。少有凌云之志,入兹山【兹,文言多用作这个、这里、这时等指代词。“入兹山”,就是进入这个山(也就是九华山)】,结庐于凤凰岭前。讽颂道书,鍊志幽寂。蕙兰以为服,松柏以为粮。隐迹数十年,遂臻玄牝(牝,读音为 pìn,玄牝,此处指万物的本源),由是好奇之士多从之。玄真既申弟子礼,服勤执敬,亦十五年。
至咸通辛卯岁,知微以山中炼丹须西土药者,乃使玄真来京师,寓于玉芝观之上清院。皇甫枚时居兰陵里第,日与相从,因询赵君事业。
玄真曰:「自君师门,人不见其惰容。尝云:『分杯结雾之术,化竹钓鲻之方(鲻,鱼名,此处泛指鱼),吾久得之,固耻为耳。』去岁中秋,自朔霖霪,至于望夕,玄真谓同门生曰:『甚惜良宵而值苦雨。』语顷,赵君忽命侍童曰:『可备酒果。』遂遍召诸生,谓曰:『能升天柱峯翫月不?(翫,是玩的异体字)』诸生虽强应,而窃以为浓阴駃雨如斯(駃,是快的异体字),若果行,将有垫巾角【注释】、折屐齿之事(屐,读音为机,即日本人现仍常用的木质拖鞋。屐底前后所楔的两块木条称屐齿)。少顷,赵君曳杖而出,诸生景从(景,有仰慕义。景从,就是紧密追随)。既辟荆扉(荆扉,即柴门。既辟荆扉,就是打开房门),而长天廓清,皓月如昼。扪萝援篠(篠,读音为小,是筱的异体字。筱,指细小的竹子),及峯之巅,赵君处玄豹之茵,诸生藉芳草列待【注释】。俄举卮酒(俄,是时间很短、过了一会的意思。卮,读音为知,即盛酒的器皿),咏郭景纯《游仙诗》数篇【注释】,诸生有清啸者、步虚者(步虚,是道教一种且歌且舞的仪式行为)、鼓琴者,以至寒蟾隐于远岑(岑,读音为cén,指小而高的山),方归山舍。既各就榻,而凄风苦雨,暗晦如前。众方服其奇致。」
玄真棋格无敌(棋格,指围棋水平),黄白术复得其玄妙(黄白术,道家通过炼丹将铜铅锡等平常金属变成黄金白银的方法)。壬辰岁春三月,归于九华,后亦不更至京洛。
【注释】
1、宋代人李石有“教人此其本,何异垫巾角”的诗句,但无论是从年代讲还是从诗句的前后内容看,都与本文的“垫巾角”无关。我想,冒着浓阴駃雨出行,自然会有雨玷巾角、滑折屐齿之忧,所以“垫”字会不会是“玷”字之误呢?
2、“赵君处玄豹之茵”的“玄豹”,从当时的语义环境看,不大可能指活的黑豹。按道教经典,黑色指北方,也就是赵知微坐于北面的草地上。但道教言北方时,通常用玄武而非玄豹,所以只得存疑。另,“诸生藉芳草列待”中的“列待”,虽也说得过去,但“列侍”应该更为贴切吧。
3、郭景纯,即晋代著名方士郭璞(名璞,字景纯),《游仙诗》是他的代表作,现存有14首或19首之说。
【析评】赵知微,虽自唐代即有传说(元代道教典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二亦有载),但在道教浩若烟海的仙迹中知名度一般,应该属于散仙一类。皇甫玄真是赵的徒弟,而本篇又是皇甫枚与皇甫玄真之间亲历之事,故选之。
元稹烹鲤得镜
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遥望河江之湄,有光若残星焉,乃令亲信某往视之。某遂棹小舟(棹,读音为赵。操桨划舟谓棹),直诣光所(诣,读音为意,到某处的意思),乃钓船中也。询彼渔者,云:「适获一鲤,光则无之。」亲信乃携鲤而来。既登楼,公庖人剖之,腹中得镜二,如古大钱;以面相合,背则隐起双龙,虽小而鳞鬣爪角悉具。既莹,则常有光耀。公宝之,置卧内巾箱中。及相公薨(薨,读音为轰,王公大臣去世谓薨),镜亦亡去。
冠盖山获古铜斗
余温泉别业有田客,咸通中,因耕于庄前冠盖山之阴,获古铜斗,长二尺余,其魁方而下杀【魁,有首脑、头部等义(如魁首),引申为上方、上面、上部。杀,有收束义(如杀价)。魁方而下杀,指上部方形而下部收窄】,柄曲且圆。既治之【治,有研究义(如治学)。此处的“治之”,是深研细究的意思】,四周皆隐起麟凤龟龙之状,标有异字十。访于明篆籀者(籀,读音为周,此处指大篆字体。篆籀两字并用时,篆则专指小篆),亦不能详【析评】。
余思之,古史云:「秦皇所幸,令望气者望有佳气处,辄瘗奇物以厌当之。(瘗,读音为异,埋葬、埋藏的意思。厌当,古时用某种方法预先阻止灾祸发生称厌当)」此其是乎?而庄后横冈,发自紫逻,联鸣皋而东(鸣皋,山名,在现河南省嵩县东北部),洎庄之左(洎,读音为记,到达的意思),已延袤数十里矣(袤,读音为冒。古时东西的距离称广,南北的距离称袤)。庄西二里许,旧掘沟三道,以断厥势,亦类此也,故书。
【析评】
1、铜斗上的十个“异字”,既然“访于明篆籀者,亦不能详”,就应该是商周时期的古金文无疑,因为非篆非籀,所以“亦不能详”了。
2、皇甫枚“余思之”以下的议论,有助于对古代“厌当”及其方法的理解,所以多说几句。先说“望气”。古代观念认为,贵人以至于帝王,生而必有异象,而这些异象往往会通过某种
“气”(即“佳气”)来表现。但这种气,常人是看不见的,只有经过学习、修炼的人(即术士)才能看到,这就是望气之学和望气之士。望气,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通过望气得知未来的贵人甚至帝王,则可以预先依附他、扶持他,今后的荣华富贵就不言而喻了。第二更为重要,在位的帝王最怕在自己的继承者之外出现其他潜在的威胁,而通过望气得知这些潜在威胁后,就可以预先进行防范(厌当即为防范之一种)。由于秦始皇是最早的望气厌当者,所以皇甫枚猜想:第一,冠盖山一带可能是一处有佳气的地方。第二,因此,这个古铜斗可能就是秦始皇用于对此佳气进行厌当的物件。接着,皇甫枚又叙述了冠盖山北部(冠盖山之阴)的地形地貌特征,并重点指出村庄西边有“旧掘沟三道”,目的是“以断厥势”(阻断佳气的气势),以进一步佐证自己的猜想。
王玄冲登华山莲花峯
咸通癸巳岁,余从鼎臣兄自汝入秦。冬十二月,宿于华野狐泉店。鼎臣兄与余同登南坡兰若(兰若,对寺庙的雅称),访主僧曰义海,因话三峯事。海曰:「去秋,有士人王玄冲者,来自天姥(姥,作地名时读音为母。天姥,即天姥山,在现浙江省绍兴市境内)。云游涉名山,亦尽东南之美矣,惟有华山莲华峯,今则方伺一登耳。计其五千仞为一旬之程,既上,当煹烟为信(煹,读音为够,举火的意思)。翌日,发笈取一药壶并火金以去(火金,此处指燧石和火镰)。
及期,海至桃林以俟(俟,读音为四,等待的意思)。数息间,有白烟歘起莲花峯(歘,读音为徐,快速的意思),海秘之不言。后二旬而玄冲至,言曰:「前者既入华阳山,寻微径至莲华峯下。初登虽峻险,犹可重足一迹;既及峯三分之一,则劣容半足。乃以死誓志,作气而登。时遇石室,上下悬绝,则有萝茑及石发垂下(茑,读音为鸟。萝茑,是两种藤蔓植物。石发,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石发有二,生水中者为陟厘,生陆地者为乌韭”。乌韭即乌蕨),接之以升,果一旬而及峯顶。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菡萏,读音为汉旦,含苞待放的荷花称菡萏),浓碧鲜妍,四旁则巨桧乔松(桧,作树名读音为愧,作人名读音为会)。池侧有破铁舟,触之则碎。既周览矣,乃煹火焉。既而循池翫花,探取落叶数片及铁舟寸许怀之。一宿乃下。下之危慄,复倍于登涉时。」海不觉其执玄冲手曰:「君固三清之奇士也。」于是玄冲尽以莲叶铁舟铁赠海。明日复负笈而去,莫知所终。则尚子寻五岳,亦斯人之徒与?【尚子(又称向子),名长,字子平,东汉河内郡(郡治在现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县)人。《后汉书·逸民列传》记他“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析评】读此篇,不但可知莲花峰之险,更可知峰顶莲池铁舟,曾有人居。人耶?仙耶?令人遐思。
鲁山尧庙
汝之鲁山县二十里曰鲁山,民譌曰路山(譌,讹的异体字),则古曰尧山也。岊山有唐尧庙(岊,读音为节,指山崖曲折高峻处。在互联网查岊山的具体情况,不详,故“岊山有唐尧庙”疑为“山岊有唐尧庙”之误),故《文选·南都赋》云「甘厥龙而为醢(醢,读音为海,即肉酱),视鲁山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是也。
【析评】今之尧庙,在山西省临汾市,始建于西晋,为历代官方所认可,香火鼎盛近2000年。但皇甫枚结合自己曾任职的汝州鲁山相关情况,依据年代早于西晋的东汉名士张衡的《南都赋》,认为尧庙(至少西晋之前的尧庙)在汝州鲁山。
董汉勋宴阵没同僚
汝坟部将董汉勋(汝坟,地名,旧址在现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善骑射,力兼数人,趫捷能鬭(鬭,斗的繁体)。累戍于西北边,羌人惮之。乾符丙申岁,为汝之龙兴镇将。
忽一曰,谓其妻曰:「来日有十余故人相访,可丰备酒食。」其家以为常客也。翼日,盛饰厅事。至辰巳间,汉勋束带出镇门,向空连拜,或呼行第,或呼字,言笑揖让而登厅。其家大愕,具酒食若陈祭焉。既罢,其妻诘之(诘,读音为洁,盘问的意思),汉勋曰:「皆曩日边上阵没同侪也。久别一来耳,何异之有?(曩,读音为nng,以往、从前的意思。侪,读音为柴,指同辈或同类人)」后汉勋亦无恙。
至明年秋八月晦,青土贼王仙芝数万人奄至。时承明之代,郡国悉无武备。是日,郡选锐卒五百人,令勇将爨洪主之(爨,读音为窜)。出郡东二十里苦慕店,尽为贼所禽(禽,古籍中常与擒字通用),唯一骑走至郡。郡人大惊,遂闭门登陴(陴,读音为皮,指城墙上的矮墙,古建筑术语称女墙),部分固守(部分固守,即分部固守)。汉勋以五百人据北门。
九月朔旦(朔旦,旧历每月初一称朔旦),贼至合围,一鼓而陷南门,执太守王镣。汉勋于北门乘城苦战,中矢者皆应弦饮羽,所杀数十人。矢尽,贼已入,汉勋运剑复杀数十人。剑荚慧(荚慧,文字疑有误,但剑钝坏毁的意思很明白),乃抽屋椽复杀数十人。日夕饥疲,为兵所殪(殪,读音为意,死的意思)。贼帅亦嗟异焉。
【析评】皇甫枚言董汉勋,宴阵亡同僚,豪放豁达;述守城杀敌,惊心动魄。真胆勇雄杰之将也。
鲁县纥豆将军庙
汝州鲁县,元魏时西广州也。刺史纥豆陵层(纥,作姓氏读音为和),雄勇有智略。及卒,将吏奉遗旨窆于子城南之左却敌上(窆,读音为扁,此处指下葬)。今县治其中,于却敌前立庙,题云「纥豆将军」,岁时奉祀焉。
【析评】
1、古今汉语之“却敌”,均只有“击退敌人”一个语义。然“城南之左却敌上”和“于却敌前立庙”的“却敌”,似乎指某地理位置,词义不详。
2、纥豆陵层的姓名,不是姓纥豆,名陵层,而是姓纥豆陵,名层。纥豆陵是北方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因此,庙题“纥豆将军”,是人们的习惯称呼而非将军确姓。
卷下
崆峒山神仙灵迹
汝州临汝县南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祠在山东麓,堂上广成子像,戴独角巾,被紫霞衣,二侍童而已。重门之右有碑,刺史陆长源文。其颠洞穴如盎(盎,读音为àng,指肚大口小的器皿),将有大风雨,则白犬自穴出,田夫以为候(此处的“候”,是征兆的意思,也就是农民把“白犬自穴出”看作“将有大风雨”的征兆),亦名山曰玉犬峰。耆老云(耆,用喻老人,读音为齐):「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山岊起。须臾粉堞青甍(堞,读音为碟,指城墙上齿形的矮墙,又称女墙。甍,读音为萌,即屋脊),弥亘数里,楼殿轇辐(轇,读音为交,纵横交错的意思),花木焕烂。数息中,雾势漫散,不复见矣。」庸辈不知神仙窟宅,谓广成化城,乃里谈也(里谈,即市井之谈)。
【析评】中国以崆峒名山者有四。一在天津市蓟县(明代之前称崆峒山,后称君山),二在广东省阳春市,三在甘肃省平凉市,四即本文所记的河南汝州崆峒山。四者中,唯甘肃、河南两山以广成隐居、黄帝访道而自源(天津、广东二山仅称名而已)。我想,广成子仙迹缥缈,可以不论,但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在现河南省新郑市,则是史学界和古神话学界的共识。如今从新郑到平凉,即便走高速公路,里程也近1000公里,以当年之路、之车、之马,西行数千甚至近万华里而访道,不说几无可能,至少难以想象。而且,平凉系皇甫枚原籍(唐时安定郡辖甘肃平凉、宁夏三水诸地),由他来讲汝州崆峒山“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更有说服力。所以,崆峒正山在河南汝州无疑。
夏侯祯黩女灵,皇甫枚为祷乃免
汝州鲁山县西六十里小山间,有祠曰女灵观。其像独一女子焉,低鬟嚬蛾(嚬蛾,即皱眉),艳冶而有怨慕之色。祠堂后平地,怪石围数亩,上擢三峯(擢,读音为浊,拔的意思),皆十余丈,森然肖泰华也(肖泰华,不知何意,疑字误)。询之父老,云:「大中初,斯地忽暴风骤雨,襄丘陵震屋瓦,一夕而止,遂有玆山。其神见形于樵苏者曰:『吾商于之女也(商于,即商於,古地名,是秦国名臣商鞅的封邑。商于之女即商鞅之女),帝命有此百里之境,可告乡里为吾立祠于山前。山亦吾所持来者,无旷时祭,当福汝。』乡人遂建祠宫,书祠典,历数世矣。」
咸通末,余调补县印吏,实尸尝祭(尸,本为多义词,因现代语仅存“死者的身体”一义,读古文时极易误解。此处的实尸尝祭,是实行尝祭主持职责的意思),与同舍生谯国夏侯祯偕行。祭毕,与祯纵观祠内。祯独眷眷不能去,乃索卮酒酹曰(酹,读音为泪,祭奠时浇酒于地谓酹):「夏侯祯少年,未有配偶,今者仰觌灵姿(觌,读音为迪,相见的意思),愿为庙中扫除之隶,神其鉴乎。」既舍爵【舍爵,指饮酒完毕(《左传·桓公二年》:“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乃归。
其夕,夏侯生恍不寐,若为阴灵所中。其仆来告,余走视之,则目瞪口噤,不能言矣。余谓曰:「得非女灵乎?」祯颔焉。余命吏载楮镪(楮镪,读音为楚抢,即纸钱),洁尊席而祷曰:「夫人岳镇爱女(岳镇,是对封疆大吏的敬称,此处指商鞅),疆埸明祇(祇,此处读音为齐,神仙的意思),致禾黍丰登,戢虎狼暴殄(戢,读音为吉,停止的意思。殄,读音为舔,暴殄,此处指灭绝、残害),斯神之任也。今曰之祭,乃郡县常祀,某职其事,敢不严恭。岂谓友生不胜饯斝之余(斝,读音为钾,指酒器。饯斝,即饮酒),至有慢言黩于神听。今疾作矣,岂降之罚耶?抑果其请耶?若降之罚,是以一言而毙国士,是违好生之德,当专戮之辜,帝岂不降鉴,而使神祇虐于下乎?若果其请,是以一言舍贞静之道,播淫佚之风,缘张硕而动云軿(軿,读音为平。云軿,指神仙所乘之车),顾交甫而解明佩(“缘张硕而动云軿,顾交甫而解明佩”,说的是两个典故。其中,交甫明佩典出西汉刘向所著《列仙传》,说的是周代人郑交甫遊汉江偶遇二仙女的故事,但张硕云軿典出何处,未能查到)。若九阍一叫(阍,读音为昏,宫门或看门人谓阍),必贻帏箔不修之素(帏箔,原义指帷幕和挂帘,引申为淑女),况天下多美丈夫,何必是也?神其听之。」
奠讫,夏侯生康豫如故。
【析评】本篇是皇甫枚亲历亲为的实事,至于奠祷后夏侯祯即“康豫如故”,自然是精神作用的结果。文中皇甫枚的祷词,明颂暗讽,软硬兼施,相当有趣,因而全文意译一下:
夫人您是商君的爱女,光明正大的神祇。保佑禾黍丰登,制止虎狼残害,是您的责任。今曰之祭,是郡县的常规祭祀,我司职其事,不敢不严肃恭敬。谁知我的朋友不胜酒力,以至于说了没有礼貌的话,亵渎了神听。现在他发病了,是您降罚于他呢,还是允从了他的请求呢?若是您降罚于他,则是以一言而毙国士,违背了上天的好生之德。天帝难道没有训诫,而使神祇如此虐待下民吗?若是您允从了他的请求,则是以一言而舍贞静之道,从而传播淫佚之风。倘若有人声张起来,定将遗害您淑女贞洁的名誉。何况天下多得是美丈夫,何必如此呢?请您听取。
广明庚子大风雨之异
广明庚子岁,余在汝坟温泉之别业。夏四月朔旦,云物暴起于西北隅,瞬息间浓云四塞,大风坏屋拔木,雨且雹,雹有如桮棬者(桮棬,读音为杯倦,一种木质的饮器)。鸟兽尽殪,被于山泽中。至午方霁(霁,读音为记,雨雪后转晴谓霁)。观行潦之内(行潦,原义为沟中的流水,此处引申为河沟),虾蟹甚众。明曰,余抵洛城。自长夏门之北,夹道古槐十拔去五六矣,门之鸱吻亦失矣(鸱,读音为吃。龙之第九子称鸱吻),余以为非吉徵。
至八月,汝州召募军李巡光等一千五百人,自雁门回掠东都南市,焚长夏门而去,入蜀。自玆诸夏骚荡矣。上天垂戒,岂虚也哉!
李仲吕祷尧祠以乌马驺人为献
姑臧李仲吕,咸通末,调授汝之鲁山令。为政明练,吏不敢欺。遇旱,请祷,羣望皆不应。仲吕乃洁斋自祷于县二十里鲁山尧祠,以所乘乌马及驺人张翰为献(驺,读音为邹。驺人指为长官驾驭车马之人)。祭毕,将下山,云雾暴起,及平泽而大雨,仆马皆暴殒(殒,读音为允,丧命的意思)。于是仲吕复设祭,图仆马于东壁。
【析评】从皇甫枚所记看,“以所乘乌马及驺人张翰为献”原本只是那么一说而已(因为祭毕下山后,张翰和乌马才遇大风雨而“暴殒”),由此可知古时的献祭是有“血祭(即当场杀祭)”和一般祭之别的。乌马且不论,单以驺人张翰为例,时至唐代,应该是不允许随意拿活人献祭的。
侯元违神君之戒兵败见杀
侯元者,上党郡铜鞮县山村之樵夫也(鞮,读音为滴,指皮革制成的鞋)。家道贫窭(窭,读音为巨,穷困的意思),唯以鬻薪为事(鬻,读音为玉,卖的意思)。
唐乾符己亥岁,于县西北山中伐薪回,憩谷口,傍有巨石,嶷然若厦屋。元对之太息,恨己之劳也。声未绝,石剨然豁开若洞(剨,读音为或。剨然,形容破裂的声音)。中有一叟,羽服乌帽,髯发如霜,曳杖而出。元惊愕,遽起前拜(遽,读音为巨,匆忙、急忙的意思)。叟曰:「我神君也,汝何多叹?自可于吾法中取富贵,但随吾来。」叟复入洞中,元从之。
行数十步,廓然清朗,田畴砥平(砥平,平直、平坦的意思),特多异花芳草。数里,过横溪,碧湍流苔,鸳鹢泝洄(鹢,读音为意,古书里一种类鹭的水鸟。泝,读音为素,泝洄,逆流而上的意思),其上长梁夭矫如晴虹焉。过溪北,左右皆乔松修篁,高门渥丹(渥,读音为沃,沾染的意思),台榭重复。引元之别院,坐小亭上。檐楹阶砌,皆奇宝焕然。及进食行觞(觞,读音为商,指酒杯),复目皆未覩也(覩,睹的异体字)。
食毕,叟退。少顷,二童揖元诣便室,具汤沐,进新衣一袭。冠带竟,复导至亭上。叟出,命仆设净席于地,令元跪席上。叟授以秘诀数万言,皆变化隐显之术。元素蠢戆,至是一听不忘。叟戒曰:「汝虽有少福,合于至法进身,然面有败气未除,亦宜谨密自固。若图谋不轨,祸丧必至。且归存思,如欲谒吾(谒,读音为叶,进见、拜见的意思),但至心叩石,当有应门者。」元因拜谢而出,仍令一童送之。既出,洞穴泯然如故,视其樵苏已失(樵苏,此处指侯元所砍的柴草)。
至家,其父母兄弟惊喜曰:「去一旬,谓已碎于虎狼之吻。」元在洞中如一日耳。又讶其服装华洁,神气激扬,元知不可隐,乃为其家人言之。
遂入静室中,习熟其术,期月而术成,能变化百物,役召鬼魅,草木土石,皆可为步骑甲兵。于是悉收乡里少年勇悍者为将卒,出入陈旌旂幢盖,鸣鼓吹,仪比列国焉。自称曰贤圣,官有三老、左右弼、左右将军等号。每朔望(朔望,每月初一为朔日,每月十五为望日),必盛饰往谒神君。神君必戒以无称兵,若固欲举事,宜待天应。
至庚子岁,聚兵数千人,县邑恐其变,乃列上。上党帅高公浔命都将以旅讨之。元驰谒神君请命,神君曰:「既言之矣,但当偃旗卧鼓以应之,彼见兵威若是,必不敢内薄而攻我。志之,慎勿轻接战。」元虽唯唯,心计以为我奇术制之有余,且小者不能抗,后其大者若之何?复示众以不武也。既归,令其党戒严。是夜,潞兵去元所据险三十里,见步骑戈甲蔽山泽,甚难之。明方阵而前,元领千余人直突之,先胜后败,酒酣被禽。
至上党,絷之府狱,严兵围守。旦视,枷穿,中惟灯台耳,失元所在。夜分已达铜鞮,径诣神君谢罪。神君怒曰:「庸奴!终违前教。今日虽幸而免,斧锧亦行将及矣,非吾徒也。」不顾而入,郁悒趋出。后复谒神君,虔心叩石,石不为开矣,而其术渐歇,犹为其党所说。是秋,率徒掠并州之大谷,而并骑适至,围之数重。术既不神,遂斩之于阵,其党与散归田里焉。
【析评】侯元事,神君的处置初看颇为怪异。授术时虽言之甚明:“若图谋不轨,祸丧必至”。但当侯元果真图谋不轨时,却并不真正制止,“若固欲举事,宜待天应”,“慎勿轻接战”等语,与其说是制止,不如说是纵容。但若知此事出自唐末,就不难理解了。唐僖宗乾符年间,天下已经大乱。王仙芝称兵于前,黄巢响应于后,可谓群雄蜂起,王黄可为之事,侯元有何不可为?故神君之怒,不因侯元图谋不轨,而在庸奴不听训诫耳。
张谋孙凿池犯太岁
广州刺史张谋孙,虽出于阘茸(阘茸,读音为踏容,资质驽钝愚劣的意思),有口辨,善心计,累为王府参佐。咸通初,从交广倅,遂为元寮(“从交广倅”语义不详,元寮指大官)。性贪侈,聚敛不倦。南海多奇货,若犀象珠贝之类,不可胜计。及府罢,北归于汝坟,于郡三十里郁阳驿南汝水之上构别业,穷极华敞。尝凿一池,欲北引官渠水涨之。或曰:「此处今年太岁所在也。(或曰,即有人说)」谋孙诫役夫曰:「掘得太岁则止。」明日及泉,获一土囊,破之,中有物升余,色白如粟粒,忽跳跃四散而隐。谋孙遂中暴病,信宿而卒。
【析评】太岁,本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用以纪元的一个概念,并非实物。后来虽演化出“太岁头上动土”的俗语,但指的是在太岁所在的方位动土,仍非实物。《封神演义》将殷商太子殷郊封为“执年岁君太岁神”,是人格化的神祇,依然非实物。但从本篇看,至少唐代就有了太岁是某种实物(或怪物)的概念了,只是状如“土囊”,“色白如粟粒,忽跳跃四散而隐”,与现今大众熟知的太岁截然不同。
现今为大众熟知的既非动物,亦非植物,又非真菌的“太岁”,其实根本不知名称何来。《百度百科》等说“太岁,又称肉灵芝”(因为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纯粹是误人子弟的胡扯。《本草纲目》在“菜”部“芫”类所记“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并无一字言及太岁,何况现今为大众熟知的太岁,也并不都“附于大石”,更非“头尾具有”。既如此,现今几乎所有言及实物太岁的人、书和文章,为什么都异口同声的断言太岁即肉灵芝,从而心安理得呢?真是人云亦云,其遗害后世可知。
(未完待续)
《三水小牍》选注(一)
【导读】《三水小牍》,作者皇甫枚,字遵美,唐安定郡三水县人(唐安定郡的郡治在现甘肃省平凉市的泾川县,三水县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同心县)。他的生卒年均不详,只知在唐懿宗咸通末年(公元873年)曾做过汝州鲁山(现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县令,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曾奉调皇帝在凉州(现陕西省汉中市)的行在任职。
据史家考证,《三水小牍》大约成书于后梁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原著三卷,现今所存的二卷,可能也是残本。
《三水小牍》在中国传奇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但总体评价不高。我对这部书的阅读体验是,许多描写神怪的故事过于荒诞,有些言因果、谈报应的故事也确实无聊,但皇甫枚的文笔相当不错,例如我选出的这20篇(文中()和【】内是我的注释)。
赵知微雨夕登天柱峯翫月
九华山道士赵知微,乃皇甫玄真之师。少有凌云之志,入兹山【兹,文言多用作这个、这里、这时等指代词。“入兹山”,就是进入这个山(也就是九华山)】,结庐于凤凰岭前。讽颂道书,鍊志幽寂。蕙兰以为服,松柏以为粮。隐迹数十年,遂臻玄牝(牝,读音为 pìn,玄牝,此处指万物的本源),由是好奇之士多从之。玄真既申弟子礼,服勤执敬,亦十五年。
至咸通辛卯岁,知微以山中炼丹须西土药者,乃使玄真来京师,寓于玉芝观之上清院。皇甫枚时居兰陵里第,日与相从,因询赵君事业。
玄真曰:「自君师门,人不见其惰容。尝云:『分杯结雾之术,化竹钓鲻之方(鲻,鱼名,此处泛指鱼),吾久得之,固耻为耳。』去岁中秋,自朔霖霪,至于望夕,玄真谓同门生曰:『甚惜良宵而值苦雨。』语顷,赵君忽命侍童曰:『可备酒果。』遂遍召诸生,谓曰:『能升天柱峯翫月不?(翫,是玩的异体字)』诸生虽强应,而窃以为浓阴駃雨如斯(駃,是快的异体字),若果行,将有垫巾角【注释】、折屐齿之事(屐,读音为机,即日本人现仍常用的木质拖鞋。屐底前后所楔的两块木条称屐齿)。少顷,赵君曳杖而出,诸生景从(景,有仰慕义。景从,就是紧密追随)。既辟荆扉(荆扉,即柴门。既辟荆扉,就是打开房门),而长天廓清,皓月如昼。扪萝援篠(篠,读音为小,是筱的异体字。筱,指细小的竹子),及峯之巅,赵君处玄豹之茵,诸生藉芳草列待【注释】。俄举卮酒(俄,是时间很短、过了一会的意思。卮,读音为知,即盛酒的器皿),咏郭景纯《游仙诗》数篇【注释】,诸生有清啸者、步虚者(步虚,是道教一种且歌且舞的仪式行为)、鼓琴者,以至寒蟾隐于远岑(岑,读音为cén,指小而高的山),方归山舍。既各就榻,而凄风苦雨,暗晦如前。众方服其奇致。」
玄真棋格无敌(棋格,指围棋水平),黄白术复得其玄妙(黄白术,道家通过炼丹将铜铅锡等平常金属变成黄金白银的方法)。壬辰岁春三月,归于九华,后亦不更至京洛。
【注释】
1、宋代人李石有“教人此其本,何异垫巾角”的诗句,但无论是从年代讲还是从诗句的前后内容看,都与本文的“垫巾角”无关。我想,冒着浓阴駃雨出行,自然会有雨玷巾角、滑折屐齿之忧,所以“垫”字会不会是“玷”字之误呢?
2、“赵君处玄豹之茵”的“玄豹”,从当时的语义环境看,不大可能指活的黑豹。按道教经典,黑色指北方,也就是赵知微坐于北面的草地上。但道教言北方时,通常用玄武而非玄豹,所以只得存疑。另,“诸生藉芳草列待”中的“列待”,虽也说得过去,但“列侍”应该更为贴切吧。
3、郭景纯,即晋代著名方士郭璞(名璞,字景纯),《游仙诗》是他的代表作,现存有14首或19首之说。
【析评】赵知微,虽自唐代即有传说(元代道教典籍《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二亦有载),但在道教浩若烟海的仙迹中知名度一般,应该属于散仙一类。皇甫玄真是赵的徒弟,而本篇又是皇甫枚与皇甫玄真之间亲历之事,故选之。
元稹烹鲤得镜
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遥望河江之湄,有光若残星焉,乃令亲信某往视之。某遂棹小舟(棹,读音为赵。操桨划舟谓棹),直诣光所(诣,读音为意,到某处的意思),乃钓船中也。询彼渔者,云:「适获一鲤,光则无之。」亲信乃携鲤而来。既登楼,公庖人剖之,腹中得镜二,如古大钱;以面相合,背则隐起双龙,虽小而鳞鬣爪角悉具。既莹,则常有光耀。公宝之,置卧内巾箱中。及相公薨(薨,读音为轰,王公大臣去世谓薨),镜亦亡去。
冠盖山获古铜斗
余温泉别业有田客,咸通中,因耕于庄前冠盖山之阴,获古铜斗,长二尺余,其魁方而下杀【魁,有首脑、头部等义(如魁首),引申为上方、上面、上部。杀,有收束义(如杀价)。魁方而下杀,指上部方形而下部收窄】,柄曲且圆。既治之【治,有研究义(如治学)。此处的“治之”,是深研细究的意思】,四周皆隐起麟凤龟龙之状,标有异字十。访于明篆籀者(籀,读音为周,此处指大篆字体。篆籀两字并用时,篆则专指小篆),亦不能详【析评】。
余思之,古史云:「秦皇所幸,令望气者望有佳气处,辄瘗奇物以厌当之。(瘗,读音为异,埋葬、埋藏的意思。厌当,古时用某种方法预先阻止灾祸发生称厌当)」此其是乎?而庄后横冈,发自紫逻,联鸣皋而东(鸣皋,山名,在现河南省嵩县东北部),洎庄之左(洎,读音为记,到达的意思),已延袤数十里矣(袤,读音为冒。古时东西的距离称广,南北的距离称袤)。庄西二里许,旧掘沟三道,以断厥势,亦类此也,故书。
【析评】
1、铜斗上的十个“异字”,既然“访于明篆籀者,亦不能详”,就应该是商周时期的古金文无疑,因为非篆非籀,所以“亦不能详”了。
2、皇甫枚“余思之”以下的议论,有助于对古代“厌当”及其方法的理解,所以多说几句。先说“望气”。古代观念认为,贵人以至于帝王,生而必有异象,而这些异象往往会通过某种 “气”(即“佳气”)来表现。但这种气,常人是看不见的,只有经过学习、修炼的人(即术士)才能看到,这就是望气之学和望气之士。望气,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通过望气得知未来的贵人甚至帝王,则可以预先依附他、扶持他,今后的荣华富贵就不言而喻了。第二更为重要,在位的帝王最怕在自己的继承者之外出现其他潜在的威胁,而通过望气得知这些潜在威胁后,就可以预先进行防范(厌当即为防范之一种)。由于秦始皇是最早的望气厌当者,所以皇甫枚猜想:第一,冠盖山一带可能是一处有佳气的地方。第二,因此,这个古铜斗可能就是秦始皇用于对此佳气进行厌当的物件。接着,皇甫枚又叙述了冠盖山北部(冠盖山之阴)的地形地貌特征,并重点指出村庄西边有“旧掘沟三道”,目的是“以断厥势”(阻断佳气的气势),以进一步佐证自己的猜想。
王玄冲登华山莲花峯
咸通癸巳岁,余从鼎臣兄自汝入秦。冬十二月,宿于华野狐泉店。鼎臣兄与余同登南坡兰若(兰若,对寺庙的雅称),访主僧曰义海,因话三峯事。海曰:「去秋,有士人王玄冲者,来自天姥(姥,作地名时读音为母。天姥,即天姥山,在现浙江省绍兴市境内)。云游涉名山,亦尽东南之美矣,惟有华山莲华峯,今则方伺一登耳。计其五千仞为一旬之程,既上,当煹烟为信(煹,读音为够,举火的意思)。翌日,发笈取一药壶并火金以去(火金,此处指燧石和火镰)。
及期,海至桃林以俟(俟,读音为四,等待的意思)。数息间,有白烟歘起莲花峯(歘,读音为徐,快速的意思),海秘之不言。后二旬而玄冲至,言曰:「前者既入华阳山,寻微径至莲华峯下。初登虽峻险,犹可重足一迹;既及峯三分之一,则劣容半足。乃以死誓志,作气而登。时遇石室,上下悬绝,则有萝茑及石发垂下(茑,读音为鸟。萝茑,是两种藤蔓植物。石发,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石发有二,生水中者为陟厘,生陆地者为乌韭”。乌韭即乌蕨),接之以升,果一旬而及峯顶。顶广约百亩,中有池亦数亩。菡萏方盛(菡萏,读音为汉旦,含苞待放的荷花称菡萏),浓碧鲜妍,四旁则巨桧乔松(桧,作树名读音为愧,作人名读音为会)。池侧有破铁舟,触之则碎。既周览矣,乃煹火焉。既而循池翫花,探取落叶数片及铁舟寸许怀之。一宿乃下。下之危慄,复倍于登涉时。」海不觉其执玄冲手曰:「君固三清之奇士也。」于是玄冲尽以莲叶铁舟铁赠海。明日复负笈而去,莫知所终。则尚子寻五岳,亦斯人之徒与?【尚子(又称向子),名长,字子平,东汉河内郡(郡治在现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县)人。《后汉书·逸民列传》记他“与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
【析评】读此篇,不但可知莲花峰之险,更可知峰顶莲池铁舟,曾有人居。人耶?仙耶?令人遐思。
鲁山尧庙
汝之鲁山县二十里曰鲁山,民譌曰路山(譌,讹的异体字),则古曰尧山也。岊山有唐尧庙(岊,读音为节,指山崖曲折高峻处。在互联网查岊山的具体情况,不详,故“岊山有唐尧庙”疑为“山岊有唐尧庙”之误),故《文选·南都赋》云「甘厥龙而为醢(醢,读音为海,即肉酱),视鲁山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是也。
【析评】今之尧庙,在山西省临汾市,始建于西晋,为历代官方所认可,香火鼎盛近2000年。但皇甫枚结合自己曾任职的汝州鲁山相关情况,依据年代早于西晋的东汉名士张衡的《南都赋》,认为尧庙(至少西晋之前的尧庙)在汝州鲁山。
董汉勋宴阵没同僚
汝坟部将董汉勋(汝坟,地名,旧址在现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善骑射,力兼数人,趫捷能鬭(鬭,斗的繁体)。累戍于西北边,羌人惮之。乾符丙申岁,为汝之龙兴镇将。
忽一曰,谓其妻曰:「来日有十余故人相访,可丰备酒食。」其家以为常客也。翼日,盛饰厅事。至辰巳间,汉勋束带出镇门,向空连拜,或呼行第,或呼字,言笑揖让而登厅。其家大愕,具酒食若陈祭焉。既罢,其妻诘之(诘,读音为洁,盘问的意思),汉勋曰:「皆曩日边上阵没同侪也。久别一来耳,何异之有?(曩,读音为nng,以往、从前的意思。侪,读音为柴,指同辈或同类人)」后汉勋亦无恙。
至明年秋八月晦,青土贼王仙芝数万人奄至。时承明之代,郡国悉无武备。是日,郡选锐卒五百人,令勇将爨洪主之(爨,读音为窜)。出郡东二十里苦慕店,尽为贼所禽(禽,古籍中常与擒字通用),唯一骑走至郡。郡人大惊,遂闭门登陴(陴,读音为皮,指城墙上的矮墙,古建筑术语称女墙),部分固守(部分固守,即分部固守)。汉勋以五百人据北门。
九月朔旦(朔旦,旧历每月初一称朔旦),贼至合围,一鼓而陷南门,执太守王镣。汉勋于北门乘城苦战,中矢者皆应弦饮羽,所杀数十人。矢尽,贼已入,汉勋运剑复杀数十人。剑荚慧(荚慧,文字疑有误,但剑钝坏毁的意思很明白),乃抽屋椽复杀数十人。日夕饥疲,为兵所殪(殪,读音为意,死的意思)。贼帅亦嗟异焉。
【析评】皇甫枚言董汉勋,宴阵亡同僚,豪放豁达;述守城杀敌,惊心动魄。真胆勇雄杰之将也。
鲁县纥豆将军庙
汝州鲁县,元魏时西广州也。刺史纥豆陵层(纥,作姓氏读音为和),雄勇有智略。及卒,将吏奉遗旨窆于子城南之左却敌上(窆,读音为扁,此处指下葬)。今县治其中,于却敌前立庙,题云「纥豆将军」,岁时奉祀焉。
【析评】
1、古今汉语之“却敌”,均只有“击退敌人”一个语义。然“城南之左却敌上”和“于却敌前立庙”的“却敌”,似乎指某地理位置,词义不详。
2、纥豆陵层的姓名,不是姓纥豆,名陵层,而是姓纥豆陵,名层。纥豆陵是北方鲜卑族的一个姓氏。因此,庙题“纥豆将军”,是人们的习惯称呼而非将军确姓。
卷下
崆峒山神仙灵迹
汝州临汝县南十八里,广成坡之西垠,有小山。山曰崆峒,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祠在山东麓,堂上广成子像,戴独角巾,被紫霞衣,二侍童而已。重门之右有碑,刺史陆长源文。其颠洞穴如盎(盎,读音为àng,指肚大口小的器皿),将有大风雨,则白犬自穴出,田夫以为候(此处的“候”,是征兆的意思,也就是农民把“白犬自穴出”看作“将有大风雨”的征兆),亦名山曰玉犬峰。耆老云(耆,用喻老人,读音为齐):「若九春三秋,天景清丽,必有素雾自山岊起。须臾粉堞青甍(堞,读音为碟,指城墙上齿形的矮墙,又称女墙。甍,读音为萌,即屋脊),弥亘数里,楼殿轇辐(轇,读音为交,纵横交错的意思),花木焕烂。数息中,雾势漫散,不复见矣。」庸辈不知神仙窟宅,谓广成化城,乃里谈也(里谈,即市井之谈)。
【析评】中国以崆峒名山者有四。一在天津市蓟县(明代之前称崆峒山,后称君山),二在广东省阳春市,三在甘肃省平凉市,四即本文所记的河南汝州崆峒山。四者中,唯甘肃、河南两山以广成隐居、黄帝访道而自源(天津、广东二山仅称名而已)。我想,广成子仙迹缥缈,可以不论,但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在现河南省新郑市,则是史学界和古神话学界的共识。如今从新郑到平凉,即便走高速公路,里程也近1000公里,以当年之路、之车、之马,西行数千甚至近万华里而访道,不说几无可能,至少难以想象。而且,平凉系皇甫枚原籍(唐时安定郡辖甘肃平凉、宁夏三水诸地),由他来讲汝州崆峒山“即黄帝访道之地,广成子所隐也”,更有说服力。所以,崆峒正山在河南汝州无疑。
夏侯祯黩女灵,皇甫枚为祷乃免
汝州鲁山县西六十里小山间,有祠曰女灵观。其像独一女子焉,低鬟嚬蛾(嚬蛾,即皱眉),艳冶而有怨慕之色。祠堂后平地,怪石围数亩,上擢三峯(擢,读音为浊,拔的意思),皆十余丈,森然肖泰华也(肖泰华,不知何意,疑字误)。询之父老,云:「大中初,斯地忽暴风骤雨,襄丘陵震屋瓦,一夕而止,遂有玆山。其神见形于樵苏者曰:『吾商于之女也(商于,即商於,古地名,是秦国名臣商鞅的封邑。商于之女即商鞅之女),帝命有此百里之境,可告乡里为吾立祠于山前。山亦吾所持来者,无旷时祭,当福汝。』乡人遂建祠宫,书祠典,历数世矣。」
咸通末,余调补县印吏,实尸尝祭(尸,本为多义词,因现代语仅存“死者的身体”一义,读古文时极易误解。此处的实尸尝祭,是实行尝祭主持职责的意思),与同舍生谯国夏侯祯偕行。祭毕,与祯纵观祠内。祯独眷眷不能去,乃索卮酒酹曰(酹,读音为泪,祭奠时浇酒于地谓酹):「夏侯祯少年,未有配偶,今者仰觌灵姿(觌,读音为迪,相见的意思),愿为庙中扫除之隶,神其鉴乎。」既舍爵【舍爵,指饮酒完毕(《左传·桓公二年》:“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乃归。
其夕,夏侯生恍不寐,若为阴灵所中。其仆来告,余走视之,则目瞪口噤,不能言矣。余谓曰:「得非女灵乎?」祯颔焉。余命吏载楮镪(楮镪,读音为楚抢,即纸钱),洁尊席而祷曰:「夫人岳镇爱女(岳镇,是对封疆大吏的敬称,此处指商鞅),疆埸明祇(祇,此处读音为齐,神仙的意思),致禾黍丰登,戢虎狼暴殄(戢,读音为吉,停止的意思。殄,读音为舔,暴殄,此处指灭绝、残害),斯神之任也。今曰之祭,乃郡县常祀,某职其事,敢不严恭。岂谓友生不胜饯斝之余(斝,读音为钾,指酒器。饯斝,即饮酒),至有慢言黩于神听。今疾作矣,岂降之罚耶?抑果其请耶?若降之罚,是以一言而毙国士,是违好生之德,当专戮之辜,帝岂不降鉴,而使神祇虐于下乎?若果其请,是以一言舍贞静之道,播淫佚之风,缘张硕而动云軿(軿,读音为平。云軿,指神仙所乘之车),顾交甫而解明佩(“缘张硕而动云軿,顾交甫而解明佩”,说的是两个典故。其中,交甫明佩典出西汉刘向所著《列仙传》,说的是周代人郑交甫遊汉江偶遇二仙女的故事,但张硕云軿典出何处,未能查到)。若九阍一叫(阍,读音为昏,宫门或看门人谓阍),必贻帏箔不修之素(帏箔,原义指帷幕和挂帘,引申为淑女),况天下多美丈夫,何必是也?神其听之。」
奠讫,夏侯生康豫如故。
【析评】本篇是皇甫枚亲历亲为的实事,至于奠祷后夏侯祯即“康豫如故”,自然是精神作用的结果。文中皇甫枚的祷词,明颂暗讽,软硬兼施,相当有趣,因而全文意译一下:
夫人您是商君的爱女,光明正大的神祇。保佑禾黍丰登,制止虎狼残害,是您的责任。今曰之祭,是郡县的常规祭祀,我司职其事,不敢不严肃恭敬。谁知我的朋友不胜酒力,以至于说了没有礼貌的话,亵渎了神听。现在他发病了,是您降罚于他呢,还是允从了他的请求呢?若是您降罚于他,则是以一言而毙国士,违背了上天的好生之德。天帝难道没有训诫,而使神祇如此虐待下民吗?若是您允从了他的请求,则是以一言而舍贞静之道,从而传播淫佚之风。倘若有人声张起来,定将遗害您淑女贞洁的名誉。何况天下多得是美丈夫,何必如此呢?请您听取。
广明庚子大风雨之异
广明庚子岁,余在汝坟温泉之别业。夏四月朔旦,云物暴起于西北隅,瞬息间浓云四塞,大风坏屋拔木,雨且雹,雹有如桮棬者(桮棬,读音为杯倦,一种木质的饮器)。鸟兽尽殪,被于山泽中。至午方霁(霁,读音为记,雨雪后转晴谓霁)。观行潦之内(行潦,原义为沟中的流水,此处引申为河沟),虾蟹甚众。明曰,余抵洛城。自长夏门之北,夹道古槐十拔去五六矣,门之鸱吻亦失矣(鸱,读音为吃。龙之第九子称鸱吻),余以为非吉徵。
至八月,汝州召募军李巡光等一千五百人,自雁门回掠东都南市,焚长夏门而去,入蜀。自玆诸夏骚荡矣。上天垂戒,岂虚也哉!
李仲吕祷尧祠以乌马驺人为献
姑臧李仲吕,咸通末,调授汝之鲁山令。为政明练,吏不敢欺。遇旱,请祷,羣望皆不应。仲吕乃洁斋自祷于县二十里鲁山尧祠,以所乘乌马及驺人张翰为献(驺,读音为邹。驺人指为长官驾驭车马之人)。祭毕,将下山,云雾暴起,及平泽而大雨,仆马皆暴殒(殒,读音为允,丧命的意思)。于是仲吕复设祭,图仆马于东壁。
【析评】从皇甫枚所记看,“以所乘乌马及驺人张翰为献”原本只是那么一说而已(因为祭毕下山后,张翰和乌马才遇大风雨而“暴殒”),由此可知古时的献祭是有“血祭(即当场杀祭)”和一般祭之别的。乌马且不论,单以驺人张翰为例,时至唐代,应该是不允许随意拿活人献祭的。
侯元违神君之戒兵败见杀
侯元者,上党郡铜鞮县山村之樵夫也(鞮,读音为滴,指皮革制成的鞋)。家道贫窭(窭,读音为巨,穷困的意思),唯以鬻薪为事(鬻,读音为玉,卖的意思)。
唐乾符己亥岁,于县西北山中伐薪回,憩谷口,傍有巨石,嶷然若厦屋。元对之太息,恨己之劳也。声未绝,石剨然豁开若洞(剨,读音为或。剨然,形容破裂的声音)。中有一叟,羽服乌帽,髯发如霜,曳杖而出。元惊愕,遽起前拜(遽,读音为巨,匆忙、急忙的意思)。叟曰:「我神君也,汝何多叹?自可于吾法中取富贵,但随吾来。」叟复入洞中,元从之。
行数十步,廓然清朗,田畴砥平(砥平,平直、平坦的意思),特多异花芳草。数里,过横溪,碧湍流苔,鸳鹢泝洄(鹢,读音为意,古书里一种类鹭的水鸟。泝,读音为素,泝洄,逆流而上的意思),其上长梁夭矫如晴虹焉。过溪北,左右皆乔松修篁,高门渥丹(渥,读音为沃,沾染的意思),台榭重复。引元之别院,坐小亭上。檐楹阶砌,皆奇宝焕然。及进食行觞(觞,读音为商,指酒杯),复目皆未覩也(覩,睹的异体字)。
食毕,叟退。少顷,二童揖元诣便室,具汤沐,进新衣一袭。冠带竟,复导至亭上。叟出,命仆设净席于地,令元跪席上。叟授以秘诀数万言,皆变化隐显之术。元素蠢戆,至是一听不忘。叟戒曰:「汝虽有少福,合于至法进身,然面有败气未除,亦宜谨密自固。若图谋不轨,祸丧必至。且归存思,如欲谒吾(谒,读音为叶,进见、拜见的意思),但至心叩石,当有应门者。」元因拜谢而出,仍令一童送之。既出,洞穴泯然如故,视其樵苏已失(樵苏,此处指侯元所砍的柴草)。
至家,其父母兄弟惊喜曰:「去一旬,谓已碎于虎狼之吻。」元在洞中如一日耳。又讶其服装华洁,神气激扬,元知不可隐,乃为其家人言之。
遂入静室中,习熟其术,期月而术成,能变化百物,役召鬼魅,草木土石,皆可为步骑甲兵。于是悉收乡里少年勇悍者为将卒,出入陈旌旂幢盖,鸣鼓吹,仪比列国焉。自称曰贤圣,官有三老、左右弼、左右将军等号。每朔望(朔望,每月初一为朔日,每月十五为望日),必盛饰往谒神君。神君必戒以无称兵,若固欲举事,宜待天应。
至庚子岁,聚兵数千人,县邑恐其变,乃列上。上党帅高公浔命都将以旅讨之。元驰谒神君请命,神君曰:「既言之矣,但当偃旗卧鼓以应之,彼见兵威若是,必不敢内薄而攻我。志之,慎勿轻接战。」元虽唯唯,心计以为我奇术制之有余,且小者不能抗,后其大者若之何?复示众以不武也。既归,令其党戒严。是夜,潞兵去元所据险三十里,见步骑戈甲蔽山泽,甚难之。明方阵而前,元领千余人直突之,先胜后败,酒酣被禽。
至上党,絷之府狱,严兵围守。旦视,枷穿,中惟灯台耳,失元所在。夜分已达铜鞮,径诣神君谢罪。神君怒曰:「庸奴!终违前教。今日虽幸而免,斧锧亦行将及矣,非吾徒也。」不顾而入,郁悒趋出。后复谒神君,虔心叩石,石不为开矣,而其术渐歇,犹为其党所说。是秋,率徒掠并州之大谷,而并骑适至,围之数重。术既不神,遂斩之于阵,其党与散归田里焉。
【析评】侯元事,神君的处置初看颇为怪异。授术时虽言之甚明:“若图谋不轨,祸丧必至”。但当侯元果真图谋不轨时,却并不真正制止,“若固欲举事,宜待天应”,“慎勿轻接战”等语,与其说是制止,不如说是纵容。但若知此事出自唐末,就不难理解了。唐僖宗乾符年间,天下已经大乱。王仙芝称兵于前,黄巢响应于后,可谓群雄蜂起,王黄可为之事,侯元有何不可为?故神君之怒,不因侯元图谋不轨,而在庸奴不听训诫耳。
张谋孙凿池犯太岁
广州刺史张谋孙,虽出于阘茸(阘茸,读音为踏容,资质驽钝愚劣的意思),有口辨,善心计,累为王府参佐。咸通初,从交广倅,遂为元寮(“从交广倅”语义不详,元寮指大官)。性贪侈,聚敛不倦。南海多奇货,若犀象珠贝之类,不可胜计。及府罢,北归于汝坟,于郡三十里郁阳驿南汝水之上构别业,穷极华敞。尝凿一池,欲北引官渠水涨之。或曰:「此处今年太岁所在也。(或曰,即有人说)」谋孙诫役夫曰:「掘得太岁则止。」明日及泉,获一土囊,破之,中有物升余,色白如粟粒,忽跳跃四散而隐。谋孙遂中暴病,信宿而卒。
【析评】太岁,本为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用以纪元的一个概念,并非实物。后来虽演化出“太岁头上动土”的俗语,但指的是在太岁所在的方位动土,仍非实物。《封神演义》将殷商太子殷郊封为“执年岁君太岁神”,是人格化的神祇,依然非实物。但从本篇看,至少唐代就有了太岁是某种实物(或怪物)的概念了,只是状如“土囊”,“色白如粟粒,忽跳跃四散而隐”,与现今大众熟知的太岁截然不同。
现今为大众熟知的既非动物,亦非植物,又非真菌的“太岁”,其实根本不知名称何来。《百度百科》等说“太岁,又称肉灵芝”(因为李时珍《本草纲目》有记),纯粹是误人子弟的胡扯。《本草纲目》在“菜”部“芫”类所记“肉芫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黄者如紫金”,并无一字言及太岁,何况现今为大众熟知的太岁,也并不都“附于大石”,更非“头尾具有”。既如此,现今几乎所有言及实物太岁的人、书和文章,为什么都异口同声的断言太岁即肉灵芝,从而心安理得呢?真是人云亦云,其遗害后世可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