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我开始研读吴正宪老师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本书。数学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抽象、枯燥的,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认知情感,促进他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
通过读本章节的内容,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创设情境要有情趣。
创设情境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人物形象、讲有趣的数学故事、做有趣的数学游戏等方式。吴老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为讲故事。比如:在讲授“可以圈多少地?”吴老师一上课,就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关巴霍姆买一块儿地的故事。假如你是巴霍姆,你该如何圈地呢?通过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求知欲,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带来的兴奋和成就感。
创设情境要有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学习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吴老师善于从孩子们的生活中提取数学学习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数学是来自生活,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授“克与千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先在商场调查有关物品净含量的数据,感受轻重。带着这种感受回到课堂学习,此时的数学是真正“活”的数学。
创设情境要有问题。
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例如:在讲授“喝出的体积单位”与“能安全过河吗?”从具体情境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理解。
创设情境要有互动。
给学生创造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角色扮演感受、学习数学,课堂上师生要互动。比如,在讲授“小数点位置移动”时,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生成智慧。
创设情境要有文化。
在创设情境中,也要渗透数学文化。比如:吴老师讲授“分数历史”中,使课堂增加了许多灵动,智慧。数学文化反映了数学的发展历程,充分借助数学文化创设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力量是创设情境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