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简介】李元春(1769—1854),字仲仁,号时斋,亦号桐阁,朝邑人,关学大儒。清嘉庆三年(1798)中举,任大理寺评事,加州同衔。后因母年迈百岁,元春便辞官回乡,主讲潼川、华原各书院,其著述甚富,有《桐阁文钞》12卷、《经传摭余》5卷、《益闻散录》3卷以及《诸子杂断》《桐阁性理十三论》《张子释要》《四礼辨俗》《刍尧私语》《病床日札》《桐阁杂著四种》《桐窗呓说》《夕照编》《闲居镜语》《教家约言》《授徒闲笔》等。皆扶世匡正之论,从来不讲空话。咸丰六年(1856),巡抚奏请入祀乡贤祠;光绪元年(1875),学使奏请宣付国史馆,列入《儒林传》。
【注释】
(1) 叹息者再:连连叹息。再:第二次,多次,如苏洵《六国论》:“击赵者再(第二次攻击赵国)。”
(2) 塗:古通“途”。
(3) 矧:况且。
(4) 摅:表示出来
(5) 周时,大荔戎和芮国皆在朝邑地,秦灭芮后,厉共公伐大荔戎占领了戎的王城,将其城筑垒加高以临晋国,所以后更名临晋。
(6)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五泉县,北魏太和十一年分置南五泉县,其名因镰山南麓有大奇、蔡庄、象底,苦泉、西庄五泉而得名。
(7)朝坂:亦名华原,由东北偏向南数十里,朝日映之,山光明灿,故其名。
(8)唐武德三年(620年)置河滨县,唐乾元三年(760年)改名河西县。
(9)隩:古同“墺”,可定居的地方。
(10)百二:以二敌百,一说百的一倍,后以喻山河险固之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11) 朝邑合阳间旧有金水自县界东流入黄河,当地人用来灌田,重之如金。
(12)通灵:即通灵陂,在朝邑县北十里,旧时灌田,今已废。
(13)清代时,朝邑县西北十五里有盐池,西南沙苑中有大白池,大白池北五里有麻子池和莲花池。
(14)侈:夸大。
(15)厥:其他的。
(16)稽:考察。全句意思为:考察到吴起的废宅曾在霸里村外。传说清代朝邑县衙前有两尊高五尺的石狮曾经就是吴起的宅中之物。
(17)今西高城为汉高阳侯周勃的食邑,一名怀德城,古时出美酒。
(18) 上官村原有武帝祠。
(19)长春宫在县城西北华原上。北周保定五年(565年)宇文护所筑,史传唐肃宗时为安庆绪所毁。
(20)唐玄宗有渡蒲津诗,张九龄等并有和章。清代康熙年后,为避讳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玄”字,全国统一将“玄”改为“元”,将唐玄宗通一改称“唐明皇”。
(21) 西魏宇文泰与北齐高欢曾在沙苑大战,宇文泰胜后命骑士各植柳以旌武功,又以地宜六畜置沙苑监养上贡牛羊。后来,隋、唐又在沙苑置马监,宋代置牧龙坊。
(22)饶益寺有藏春坞,藏有古名贤石刻比较多,殿壁上又有宋代工部侍郎贾炎诸多人的题名。
(23)清代县东北的干社寨是元代戈平章所筑,今寨已湮。
(24)意思为:有说是魏国姓荀的丞相的坟墓,也有说是魏文侯庶子的坟墓。
(25)晋时,临晋县令王林之墓在此地。
(26)幽求:刘幽求,唐代朝邑县尉,其墓在华原之麓,金水之南。
(27)唐代白马将军扈锷的墓在安仁镇。传说,此处墓址处曾盖有旅馆,有夜宿者见一人穿着甲胄来说:“我,白马将军扈锷,此地是吾宅,汝安得据之?”
(28)仓头村是过去的延祥镇,向来建有土地祠。宋真宗祭祀华山渡渭受阻,梦一老者出迎,旦日助冰桥。帝感其灵,后打听到是土地,就赐冕旒,封其为城隍。
(29)邑乘:县志,地方志。
(30)木棉:棉花。重夫:原指夫妻两人性格颇合拍,此处比喻为适宜、合适。南阳:朝邑南阳洪村。全句意思为:南阳、洪村一带地方适宜棉花。
(31)意思为:经商的多有一技之长。
(32)意思为:读书人较少,却重孝廉。
(33)隅人:偏远地方的人。
(34)公旬:古代民为统治者每年所承当的无偿劳役。蒇:完成,解决。
(35)意思为:田税超过了三万两。
(36)输:送给,捐献,交纳。
(37)税银车牛起差,大约银两百两为甲,十甲为里,十二里为运。三十六里为三运,计三万六千两白银。实际上清朝时,朝邑县一百八十一村每年缴税银三万八千七百余两。
(38)全句意思为:谁能忍受像蚕茧一样被层层抽剥?
(39)东汉初,太子太傅严彭祖是临晋人。到东汉末其后人严翰林复守本郡。严翰林四世孙严穉玉是北魏时的平南将军,封合阳侯。严翰林的四世孙严协唐代的洮州都督。严协之子严方约为魏州司功参军。严方约之子严损之以银青光禄大夫赠宋州刺史。严损之之子(名字不能考)曾任国子司业,次子严士良累官牧守。
(40)严譔,字善思,明天文,通儒术,有上官仪和褚遂良的奇能。但唐高宗封泰山停止了科举,严譔隐居了十年,在武后时任监察御史,断疑狱百人,复查祥审使八百多死囚免除了死刑。
(41)严天祥,字叔善,明嘉靖甲辰进士,初任绛县知县,廉直得民心,三年后擢河南道监察御史,居御史任三月遂卒。
(42)指雷万春,旧志未记载。
(43)雷士桢,字国柱,韩邦奇外孙,万历年进士,官至御史。
(44)雷子质,字伯华,少时与韩邦靖并称奇童,明正德辛巳登进士,任潜山县知县,卒于任。
(45)雷雨霖,字午天,号柏林,崇祯癸酉年举人,清朝隐于野不仕,朝邑人说其文章的文胆胜过赵子龙。
(46)程济,本姓成,朝邑人,明洪武年明经科进士。《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七》载:建文帝在翰林院编修程济等人苦劝下,决定逃亡,自己削发打扮为僧人,程济、杨应能、叶希贤3人扮为道士,另有随臣数十人,从宫中地道出走。由于随臣中有浦江人郑洽,故一度转道跸隐于兰溪的东山寺(今称皇回禅寺)内。程济因经不起风雨颠簸之苦,病卒葬于兰溪。
(47)高翔,朝邑人,明洪武年明经科进士,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御史高翔闻建文帝焚于宫中,乃穿丧服朝见成祖。成祖大怒,命卫士杀之于殿上,没产诛族,又掘发高氏宗族墓地,焚骨抛尸,交杂狗骨马骨四散丢弃。
(48)村竖:村童。咸:皆也。
(49)无庸:无须、不必。
(50)韩绍宗,字裕后,号莲峰,明代成化丙辰进士,官福建按察副使,执法严明。
(51)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明正德戊辰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为一世大儒。
(52)韩邦靖,字汝庆,韩邦奇之弟,号五泉,十四岁中举,二十一岁登进士,官至山西左参议,诗文俱著。
(53)樊冕北,明初进士,河南参政,原本拟任户部侍郎,但最后落空。
(54)樊资,宋成化年以掾吏任荣县典史。
(55)樊得仁,字恕夫,明正德年举人,由河津县知县擢御史。
(56)三王指:王学谟,字子扬,号河汀,明嘉靖癸丑进士,官至山东左参政;王学古,字子获,号渭汀,王学谟兄,壬圩年进士,官至刑部员外郎;王学让,字子皞,万历壬午举人,官至贵阳知府;三人系兄弟
(57)三李指:李联芳,明万历丁未进士,官至户部员外郎;李平芳,平度州知州;李继芳,明万历癸卯举人,三河县知县;三人系兄弟。
(58)泊里:泊里村,村里王氏家族出了很多名贵之人。
(59)文同:王于陛,字启宸,别字文石,少有神童名,明万历丁未进士,官至布政使。其父明万历庚辰进士,官至山东按察使。
(60)侍郎指:王之宷(古同“审”)字子心,明万历辛丑进士,官至刑部侍郎。
(61)指:王建常,人称复斋先生,王之宷之子,著述甚多,为“关中六君子”之一。
(62)可与高城的王学谟家族和泊里村的王嗣美家族相媲美。
(63)李朴,子季白,万历辛丑进士,敢于直言谏奏,后被放归。
(64)作者李元春先祖以人才举官,赐郎中。作者自称其七世族祖李联芳是司徒。李联芳兄弟三人好比三颗明珠。
(65)叔老:指李楷。李楷,字叔则,晚号岸翁,人称河滨先生,系李联芳之子,少聪敏,明天启甲子举人,著有《河滨全书》一百卷。其子李益、李瓒、李建,皆能文。
(66)文彻:隋代钤耳人,生平不祥,曾祖西魏曾人冯翊太守。仲方:元代王由义,字仲方、礼部侍郎,被称贤人。
(67)王健,官至刑部侍郎,授爵嘉议大夫。
(68)乔诚,官至山西布政司参政,其处心忠信,措事宽平。
(69)周彧,明初人,遭人诬陷为贪官下狱,死在狱中,抄其家后始知其冤。
(70)杨恭,明代朝邑西庄里人,初为给事中,官至陕西布政使,退居九年,赋闲在家,不食公家俸录。
(71)蔚能,字善受,明宣德元年授光禄寺典簿后以吏员晋升寺丞,景泰初以功升光禄寺卿,赐锦衣金带以旌其忠。
(72)刘伟,明成化戊子举人,由文水知县升御史,后知兖州,老成宽厚,以孝著称。
(73)杨珪,明天顺任午举人,初任鹿知县太仆寺丞,三年辞归,终身杜门谢客,与公门无往,情操益著,世人号为清杨。张澄源字静夫,明嘉靖戊午举人,官至解州知州,号一可,人称疆张。
(74)张表,字右纳,清顺治巳丑年进士,馆选编修(故称大史)。
(75)张柟(nán),字让伯,清顺治巳未年进士,官至户部主事(故称户曹),曾受业于王仲复,仲复称其立志,直欲赶上横渠先生张载。
(76)张好奇,字知天,清顺治任辰年进士,为河南提学,其父张纶音,明万历辛丑年进士,官至湖广按察使。弓治:弓治相承。弓冶谓父子世代相传的事业。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77)刘峒,字星柱,号筠石,清康熙戊午年举人,榆林教授,好古文学,著有《大申正义》等书数十卷。其父刘玺,字尔符,号三峰,清顺治丁亥年进士,知乌程县,诣古文,著有《镰山集》若干卷。箕裘:比喻能继承父、祖的事业。
(78)意为:名声不落。
(79)赵良,元代人,孝子。元史《孝友列传》:“其居丧庐墓者则有同州赵良。”
(80)李怀恩,明初副都御史,旧志称其“才敏学优、历官守法”。
(81)周道,由助教擢御史、山西按察司佥事。传说周道一次要回到驿站,将渡渭,一夫人从后呼之:君的坐骑是妾的儿子,妾寡居在此就是为了等儿子,儿子生前说他将从渭河过,所以追来看看。周道恻然,舍骑步归。
(82)靳能,明正统年举人,为马邑教谕,后升山阴知县,在马邑时同情并救济守门人。
(83)萧斌,明正统乙丑年进士,官吏科都给事,官至通政司通政,旧志称其“事不避难,门无私谒”。
(84)牛斗,字应宿,明弘治年进士,官至兵部郎中。
(85)程范,字君仪,明正德年举人,初任开封府通判,斥退管仓库官员的馈金,后升大名知府。适类:相似。
(86)段朝宗,字公见,明嘉靖乙未年进士,曾做徽州知州时,干了很多利民的事,当地人把他和其他二人列为三贤,并建有三贤祠。允洽:协调、协和。
(87)翟事心,字鑑寰,明万历丁酉年举人,人诚朴,一言一行,都有礼节,在保昌县壬知县时,当地士民为其建了祠祀,著书有《抱瓮集》十卷。
(88)张徵音,字祚康,号绿野,明万历丙子年举人,是个有才华的逸人,性格豪放,不受拘束,傲笑间皆成文章。
(89)王钺,子弢甫,号松园,明崇祯巳卯年举人,任吴桥县知县,有仁慈声,清时,以不合时宜回乡著书讲学,著有《松园集》《性理三解》等书。
(90)郭肯获,字稚仲,明崇祯乙卯年举人,隐居不仕。藏:音cang。
(91)关中俊,字逊伯,号独鹤,清时隐居读书,临死前占句说:“衣冠还大古,身体亦归全,七十八年内,一心常泰然。”
(92)王扆,字公黼,号梅斋,一生绝意科举当官,因不顺从要诸生拜见权贵,便自裂其冠衿说:“吾纵入官,定当折腰,白衣自滴,古人者何嫌乎?”遂隐居不出。
(93)匪遥:不远。
(94)希觏:罕见的意思。
(95)庶乎: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