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眼中的季羡林先生

(2023-03-18 10:03:06)

季羡林先生与我是山东老乡,我对他及拜读他的书倍感亲切,这样的老乡对我的鼓舞是巨大的。多年来,我陆陆续续地拜读过季羡林老师的大作,也从各大媒体了解过他的趣闻轶事,而大都被岁月的烟尘覆盖了,唯有流露出或残留着的也就是些支离破碎一星半点不成体系的小事,印象深的当属《月是故乡明》和《<</font>还乡十记>小记》了,也有了些许岁月的蒙尘。所以我曾发誓,一定买一本季羡林先生的系列书籍,来好好读一读,嚼一嚼,全面了解一下季老的人生经历,写一写季老,这样才够做老乡的资格。

记得是去年的一天,我到一家不大的书店浏览,忽然眼前一亮,封面上,季羡林大师的深邃的目光攫住了我的眼球,我与大师终于在这里相遇了。便迫不及待地看书名《风雨百年——季羡林自传》,竖看右上角小目录:“著名学者季羡林百年人生记录。从贫寒学子到学术泰斗,从海归到牛棚,从看门老头到北大副校长,文津奖获奖经典。”在左上角写着“季羡林精品集”字样。一睹封面,就大致了解了季老的人生风采。

封二这样写道:“季羡林(19112009),山东聊城人,字希逋,又字希奘。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上有极高的造诣,是该领域的权威。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季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客观公正,恰到好处。

书中目录,十分清晰地分着:“我的童年”、“十年回顾”、“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我和书”、“在病中”、“我的学术总结”、“我的人生感悟”等七大部分,使读者一目了然。

季老在“我的童年”中写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灰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12岁。当时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赫赫有名,为众人所羡慕追逐的地方,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季羡林先生真实地十分谦逊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无论怎样的成功者,要想取得成功,都得坚持不懈的一步步努力才行。

季羡林先生在他的十年回顾中,从进入哥廷根大学开始写起,写了吐火罗文到德国学习生活回忆、十年回顾、黎明之前、遥远的怀念等几个段落。他是这样写的:“在我一生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德国十年是至关重要的关键性的十年。我在上面已经提到过,如果我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发轫期的话,真正的发轫不是在清华大学,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我已经活过了八个多十年,已经到了望九之年。但是,在读书条件和读书环境方面,哪一个十年也不能同哥廷根的十年相比。在生活方面,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所有的玩的东西,我几乎全不会,也几乎全无兴趣……”“我的学习并没有放松,我仍然是争分夺秒,把全部的时间都用于学习……”。读到这里,我深深为季老为了事业或学术研究而做出的牺牲所折服,这个十年,是他取得成果最多、也是人生最辉煌的十年,这都是他付出艰辛的努力的结果。

季羡林大师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中不无感慨地说:“我生于1911年,小北大十三岁,到明年也达到87岁高龄,称我为‘世纪老人’,虽不中不远矣。说到我和北大的关系,在我活在世界上的八十七年中,竟有五十一年是在北大度过的,称我为‘老北大’是再恰当不过的。由于自然规律的作用,在现在的北大中,像我这样的‘老北大’已寥若晨星了……”“我在北大这样一所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背后有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学府,真正是如鱼得水,认为这才真正是我安身立命之地。”“离开清华园已经五十多年了,但是我经常想到她。我无论如何也忘不掉清华的四年学习生活。如果没有清华母亲的哺育,我大概会是一事无成的。”“干知识分子这个行当是并不轻松的,在过去七八十年中,我尝够了酸甜苦辣,经历够了喜怒哀乐。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阴霾蔽天。有时候,峰回路转,有时候,柳暗花明。金榜上也曾提过名,春风里也曾得过意,说不高兴是假话。但是,一转瞬间,就交了华盖运,四处碰壁,五内如焚。原因何在呢?古人说‘人生识字忧患始’,这实在是见道之言……”这就是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季老充分表达了对北大、清华的爱,并比喻成“母爱”,这是多么的博大和深沉啊!同时,他也道出了一个老知识分子的肺腑之言。

季羡林大师在《风雨百年》中阐明了我和书的关系:“古今中外都有一些爱书如命的人。我愿意加入这一行列。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虽然对它们并不是每一本都认识,它们中的每一本却都认识我。我每走进我的书斋,书籍们立即活跃起来,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向我问好的声音,我仿佛看到它们向我招手的情景。”说得多好啊!这是季老发自肺腑之言,这是热爱书籍之音,对读者是多么大的鼓舞啊!

他还饶有兴致地列举了最喜爱的书,不免让我们好奇,究竟都有什么书呢?有:司马迁的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的诗、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苏轼的诗文词、纳兰性德的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季老不愧为国学大师,他所读之书都是经典。

季羡林先生还写了“在病中”的感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近些日子,明亮的右眼突然罢了工,眼球后面长出了一层厚膜,把视力挡住,以致伸手不见五指……”“我本来还算是一个谦恭的人,现在却变成了‘目中无人’……”“我此时此刻迷迷糊糊,思维中理智的成分已经所余无几,剩下的是一些接近病态的本能的东西。一个很大的‘死’字突然出现在我眼前……”季老毫无避讳地写出了在病中的真实感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位大师与常人一样的一面,让人感动。

季老在他的学术总结中引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比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他并且一一阐释,阐明了研究学问的境界和真谛。

最后,季羡林大师在“我的人生感悟”中阐明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做人与处世、我们面对的现实等问题,他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季老真切地道出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人生处事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富有生活的这里和人生的道理,给人以教育和启迪。

拜读季老大作,受益匪浅,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必将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潜移默化为一种无形的磅礴之力,助我在写作的路上奋发前行,实现精彩、完美的人生。

掩卷沉思,从此书中走出来,我想起了这位国学大师的思乡情怀,他曾在《月是故乡明》中写道:“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里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这是沉淀在作者心底多年的思乡之情,发出了“月是故乡明”的感慨。没有这种思乡之情,写不出这样感人肺腑的文章,这是渗入骨血里的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我眼中的季羡林先生,正如在书中简介中说的那样,他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荣幸之至,高山仰止。

乔显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儿时的春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