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凡成漫谈
(2025-10-10 08:29:00)
标签:
教育365 |
语境教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意识到,语文课程是一门指导学生学会语言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需要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推进语文教育改革。语境教学代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能够促进语文课堂交往,改进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更具民族性、科学性和现代性。
一、实施语境教学是传统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分水岭
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指语言环境,即上下文;广义的语境指伴随言语交际活动的背景和条件,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认知语境以及虚拟语境等。语境教学视野中的语境是广义的语境。语境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在特定语境中所需的具体的语文能力,而运用语境理论来指导教师教语文与学生学语文的教学。
之所以说实施语境教学是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语文教育的分水岭,原因在于传统的语文教育是静态的、脱离语境的语文教学;而现代的语文教育则要考虑语言的表达功能,并将功能与语境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是要自觉地运用语境教学理论进行语文教学。20世纪70年代末,皮特·科德指出:“传统认为,语言是一个‘语言的’语言学概念。它很少关心‘适合性’这一概念,也不考虑语言行为对不同社会环境的反映方式。而现代语言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它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注重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问题。”换句话说,是否自觉运用语境教学理论是传统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分界线。
有人认为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实施才是我国语文教育走进现代语文教育的标志。其实,这一说法不准确。《奏定学堂章程》颁行天下是语文教育由混合式教育走向独立分科教学的标志,是传统语文教育走向现代语文教育的标志。但要注意,是传统语文教育“走向”现代语文教育,而不是“走进”现代语文教育,“走向”并不意味着“走进”。1904年以后人们开始探索现代语文教育的“现代性”,但是,语文教育依然如传统的封建社会一样,深受传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依然是传统的、狭隘的思想育人工具,并未真正独立。语文教育要真正走进现代语文,必须从语文教育的内部因素入手,只有语文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手段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语文教育才算真正确立。20世纪的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一以贯之地强调道与文,看起来似乎也没错,但由于这里的“道”是一元化的意识形态,而与之相应的语文知识教学则是脱离语境的语文知识,脱离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发展需要,这与我国传统社会中重视儒家之道与八股文训练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因而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实施,不能说明语文教育真正走进了现代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只有与人的个体发展需要相适应,真正为个体提供生活发展需要的语文能力,才算走进现代语文教育。而与人的生活发展需要的相适应的语文能力,恰恰是与特定语境相适应的具体的语文能力,这种语文能力的发展须臾也离不开语境。
当然,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是“没有语境的某一因素的教学,例如上下文的教学,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的教学,某些词语教学也不排除语境的使用(随文释义、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方法的强调)等等。但一方面这种语境因素教学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它们的出现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毛病,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它们缺乏明确的语用指向;另一方面,这种语境内容没有上升为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没有从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这样的层次上来理解语境对语文教学的意义。而实际上,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它对语文教学有极大的解释力和启发性”。真正意识到“语境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概念”的,在西方母语教学中,要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而在我国语文教育中,全面意识到这一点,并切实开展研究和运用的,要到21世纪初。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境教学的自觉运用才是传统语文教育和现代语文教育的分水岭。语文教育要走进现代语文教育,必须实施语境教学。(见孔凡成《中国教育名家与语境教学发展》,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