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一定要用两课时吗?原创李竹平
(2025-09-04 08:50:06)
标签:
教育365 |
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大多数老师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一定要用两课时。
王荣生教授将课文从如何用的视角进行不同的定位分类,分成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
其中,“定篇”指的是经典性文本,要真正地精读、细读、赏读。如果我们在某些单元中遇到了真正经典的文本,不妨在完成为单元核心目标落实服务的任务后,再花时间和学生一起从更加丰富的维度汲取其营养。那么,这样的文本,大概花两课时也是不够的,如果深入进去又拓展开去,多走几个来回,花上一周时间也是正常的。
但是,教学单元中大多数课文都是以“例文”或“样本”的身份出现的。例如,三年级有关单元,是用来认识“关键语句”的,这个单元中的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海滨小城》《香港,璀璨的明珠》)就属于“例文”一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用来学习运用图像化策略阅读欣赏描绘自然之美的文章,并迁移到写作中去,这个单元的课文就属于“样本”一类(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样本的学习,揣摩和发现阅读与表达的方法,并在同类课文学习中迁移运用)。
例文也好,样本也好,学习文本本身并不是目的,主要是选择其中与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内容作为学习材料和对象。读通读熟这些课文,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是进一步用其落实重点学习目标的基础。再加上课文承载的识新字写新字学新词的一般性任务,这样的精读课文要用两个课时,也就成为一种习惯性认知了。
显然,这么以来,一册教材,八个单元,要让学生真正在重点读写目标的达成上既聚焦又学通透,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在课堂上不分常规性学习目标和重点学习目标,建构的学习体验就是模糊的,是没有主次的。这是一个需要运用学习规律和教学智慧科学解决的现实问题。怎么办呢?
阅读学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学会阅读”,一是“从阅读中学习”。学会阅读,指的是掌握一定的识字量、学习基本的阅读技能、对文本文字符合进行解码以及建构书面材料的阅读意义等。这是小学一二年级要做好的事情。从阅读中学习,就是能够根据阅读目的提取信息、辨识细节、选择材料内容并应用、解答具体问题、享受阅读快乐等。这是小学五六年级以及之后的阅读课程要重点做好的事情。小学三四年级则是过渡期。过渡期是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阶段。
自主学习能力当然是在学习实践中习得的。从什么内容开始呢?当然是常规学习目标所指向的学习内容开始,也就是读通课文、识字写字学词以及提出疑问等。学生完成这些学习目标任务的能力应该是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到了三四年级相对自觉自如了。
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不用教师“无微不至”的教侵犯学生学习的权利,也是课标理念的体现,更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积极践行的。
所以,一个单元的学习,常规学习目标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不占用或少占用课堂时间(可以作为家庭作业的主要内容,低年级一开始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时最好安排课堂时间),是科学的选择。这样一来,以例文或样本身份出现的“精读”课文,大多就只需要一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了——课堂学习一定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举个例子。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读熟、识字学词、批注问题等,可以在单元课堂学习开启前布置学生完成(学生要清楚目标是什么),课堂开启后再用一课时时间集中反馈评价。写字和词语积累运用,分散到单元学习的过程中,用目标管理,也让学生自主达标。这样,《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都只需要各一课时的课堂学习时间了。
那就以《观潮》为例,课堂上只用安排这样的必要学习活动。一是围绕课文中的两个“观”,整体把握课文行文思路并激发进一步探索“画面”的兴趣。(既然被称为“天下奇观”,这一天人们会怎么来“观”?这个问题自然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行文思路,并理解为什么作者要从潮来前写到潮去后了。)二是聚焦文中哪些文字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知不觉在脑海中想象当时的画面情景了,并结合具体词句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情景——把自己读成观潮的人。(这时候要链接课后的古诗,进一步实践想象画面。)三是从元认知上感知脑海中的画面是怎么来的(作者生动形象的遣词造句)和为什么在阅读时要把这些文字转化为画面情景,认识读法和写法的价值,这样就可以迁移审视自己的作文,做第一次修改了。这些学习活动,是不是聚焦了核心学习目标,是不是只需要一个课时了?“精读课文”,正确的认识,应该是精心选择和聚焦重点学习内容下足学习、理解和迁移运用的功夫,而不是面面俱到、全面铺开——如此也“精”不了!
这也是我在四年级备课营单元教学指导中所贯彻的理念和实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