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运用|李竹平
(2024-09-09 08:53:11)
标签:
教育365 |
1.什么是经典,教材中哪些文本可算经典先要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本称得上经典?朱自清先生有《经典常谈》,是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这里的“经典”,所指就十分明了了。卡尔维诺对什么是经典作品做过细腻而精辟的阐释,如: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卡尔维诺讲的是一本本书,一部部作品,经典也可以是一篇篇的文章。那些具有原创性、典范性和超越性的文本,都可以称之为经典吧。经典作品不因时间的流转、时代的变迁、读者文化背景的差异改变其普遍而又独特的价值。教材中这样的文本并不占大多数,因为教材是为学生学习基础的语言文字运用服务的,虽然是以核心素养目标作为终极追求,但基础性依然是排在第一位的——这里的基础性指的是为学生学习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做出示范的典范性。课程标准对教材选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要丰富多样,各种类别配置适当,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这就决定了教材选文不一定都是经典,但其中应该有经典的重要位置。经典是立足基础又超越基础的。那么,教材中大致都有哪些经典文本呢?首先,那些古诗词和古文基本都可以被看作经典文本,是经过了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历史检验的,是文学的沉淀,是文化的积淀。其次,现代文中的名家名篇,大多都可以定位为经典。比如《少年闰土》《匆匆》《桂花雨》《白鹭》《跳水》《花的学校》《卖火柴的小女孩》……经典文本进不进教材,有没有课文属性,都不会削减其作为经典的原创性、典范性和超越性,具有一定阅读鉴赏能力的读者,都能够从文本中收获不同的表达智慧、审美体验、思维启迪和文化熏染。经典具有其不可替代的阅读价值。每个教材单元都被赋予了一定的教学目的,为特定的具体学习目标服务。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即人们之所以喜爱、珍惜或者讨厌、憎恶某件事物,往往都是因为这件事物在某种境况下以特有的方式与人们产生了联系,成为特定情感体验的见证物、寄托物,时过境迁,也会睹物思人、思事、思情,在文章中写这样的事物,就是为了抒发表达那特定的情感。《桂花雨》被编排在这个单元,首先就要为帮助学生理解“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服务,探究琦君是如何借助桂花表达思乡之情的。这是作为“课文”的《桂花雨》的主要学习价值。事实上,很多读者阅读《桂花雨》,所得不仅仅是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不仅仅是懂得桂花与作者之间的联系和故事,作者才会在看到、想起桂花时就想起了故乡和故乡的往事。很多读者——具有较强同理心和迁移联结能力的读者,一定还会在阅读时想起自己家乡的“桂花”——一棵树,一片竹林,一条小河,一口水井,等等。很多读者——具有一定文化敏感的读者,一定会从《桂花雨》的字里行间发现更多情感和文化的元素,比如桂花作为一种文化和文学意象,比如作者开头提到的特定时间点——中秋时节,比如桂花雨中“雨”在抒发思乡之情时的文化意义。这些,就是《桂花雨》可以被称为经典的缘由。这些隐含的学习内容和在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之外旁逸斜出的附加目标,显然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和文化体验,构建散文乃至诗词阅读的一般鉴赏图式等,具有积极的价值。或者说,真正心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教学,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关注经典,跳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的藩篱,积极主动地发挥经典文本丰富多元的读写价值。如果说,经典文本作为“课文”发挥的、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落实服务的价值属于基础价值,那么,还原并发挥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更加影响至深的多元价值,在教学中可以称之为增量价值,简称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