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语文课要上得一清如水----1
(2024-07-25 09:02:00)
标签:
教育365 |
课要教到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里,成为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语文教学要实实在在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仍能深受其益。为此,必须聚焦课堂教学。
01
课要上得一清如水
课要上得一清如水。语文课最不可“糊”,也最容易“糊”,似乎字、词、句、篇,修辞方法、写作方法、文学知识等什么都有,又好像都未能落到实处。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教师心中须一清二楚。跟着教材转,跟着教学参考 “飘”,必 “糊”无疑。教材里有什么,就要学生学什么,一股脑儿搬出来,唠唠叨叨,目的不明,内容多而杂,学生学起来如堕五里雾中。
课要上得一清如水,首先,教师要沉到文本之中,认真钻研,正确解读。从语言表达形式到课文的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反反复复推敲。钻研教材钻研到文字站立在纸上,自己能跨越时空和作者对话,与编者交流,才真正洞悉文章的来龙去脉,体会语言表达情意的独特个性。对所教文章洞若观火,心中就会透亮。
其次,要反复推敲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不能停留在教案上,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行为均应为教学目的的实现而选择、组织、展开。要准确把握住课文独特的个性,自己须深入课文底里,有真切的感受。胸中有书还不够,须目中有人,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明确的教学目的。这堂课究竟让学生学到什么须十分明确,并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精心剪裁,处理详略,突出重点。根是根,枝是枝,叶是叶,千万不能搅和在一起。一搅和,面目必不清。
再者,教学思路要清晰,教学线索要分明。抓一把芝麻满地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围绕教学目的,拎起教学线索,教学思路逐步展开:或层层推进,或步步深入,或由具体到一般,或由一般到具体,或浅者深之,或深者浅之,轨迹清晰,轮廓分明。思路清晰是教课的基本要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学起来心中才明白。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清楚明白,不颠三倒四,不拖泥带水,不语病丛生。须在要言不烦、一语中的上下功夫。教师语言规范、准确、生动,不含糊其词,学生听起来声声入耳,清晰可辨,就容易入心。课由“糊”到“清”,看似教学的技能技巧,深思一番,就可知晓其中蕴含的丰富。
02
课要上得生命涌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学习、求知,听、说、读、写是生命活力的展现;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用生命歌唱,就能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 《贺新郎》)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境界,师生生命涌动,对文本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畅通无阻。课上要生命涌动,须做到 “三激一实”,即激情、激趣、激思,主动积极进行语言实践。“情”忌外加,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情感激发,沉醉于文本之中,朗读时会情不自禁,讨论时会精心寻找 “惊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着力启发学生 “好之” “乐之”,初则萌发热爱的感情,继则求知的欲望在心中激荡,终则进入徜徉美文佳作之境,咀嚼品味,乐在其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