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我们要教孩子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1

(2024-05-13 08:45:24)
标签:

教育

《语文到底教什么》读后有感

朱光潜先生说:“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朱先生的这句话强调了阅读的质量远胜于数量。他指出,读书不应该仅仅追求读过的书籍数量之多,而应该注重选择和深度阅读。在众多的书籍中,挑选出真正有价值、有深度、对自己有启发和帮助的好书,然后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读、理解和消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吸收书中的精华,提升自我修养和知识水平。

这种阅读理念倡导的是一种深度阅读和思考的方式,鼓励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静下心来,对有限的优质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利用,而非浮光掠影地浏览大量信息却无法深入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阅读中获取真正的滋养,实现自我成长与提升。吴忠豪教授所著的《语文到底教什么》是一部聚焦中国语文教育核心问题的重要著作。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初等教育系原主任吴忠豪教授关于语文教学的论述。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如何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这是一线教师需要正视的问题。作者通过对语文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见解。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此外,作者还强调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本书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吴教授论述了语文课程改革、如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教学方式的重构和教材研究,第二部分吴教授对于永正、李吉林、薛法根等几位名师的课例进行了深度点评和赏析,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学会备课、上课、评课,对一线语文教师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教育的本质和意义,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深化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优化教学实践,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着重关注吴教授关于语文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见解和建议,将其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吴忠豪教授在《语文到底教什么》的开篇导语中精准地识别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尽管我国学生在语文课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小学到大学共计12年的学习时间,但效率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这种低效的投入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负担沉重,而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却并不高涨。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学习,许多大学生在语文能力方面仍然难以过关。他们可能无法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在书面表达上遇到困难,难以写出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的文章。这种“话说不好,文章写不通”的现象,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日常交流和学术表达,也限制了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发展。

吴教授指出,这一现象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包括教育目标的模糊、教学内容的偏颇、教学方法的陈旧等。因此,他强调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语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通过这本书,吴教授希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语文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收获和成长。同时,他也期望能够引起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共同为改善语文教育现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努力。

在我国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往往会采用“文本解读型”的教学方式,重点放在分析文章上。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确实有一定的帮助,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这种教学方式严重超越了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小学生的的逻辑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因此,过于强调文章分析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挫败,从而影响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可能在课堂上听得很明白,但一旦离开课堂,他们就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吴忠豪教授在《语文到底教什么》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他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实用性和人文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他也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吴教授还提倡对语文教材进行更新和改革,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他认为,语文教材应该包含丰富多样的文本类型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同时,教材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教师在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往往基于他们自身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和阅读经验,这种解读很多时候是成人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有限,很难达到教师的理解深度。因此,当教师试图将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传递给学生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或无法理解。

这也是为什么吴忠豪教授强调语文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求来设计和实施。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逐渐积累阅读经验,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认知风格。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互动、合作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发现阅读的乐趣和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培养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泰勒作为课程论之父,他的观点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他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行为来发生的。这一观点与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相契合,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在泰勒的观点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做了什么。这意味着学生需要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实践、探索等方式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种学生中心的学习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果。当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他们会更愿意去探索未知领域,更能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