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课到底是从哪一步开始的|李竹平

(2024-02-20 10:06:16)
标签:

365

教育


脑子里冒出这个问题时,答案仿佛可以脱口而出,可真的要说出答案,突然发现,我竟然在茫然四顾。从显性的技术层面看,答案似乎一目了然,落笔往往从“教材分析”入手,接着就是看上去一本正经的教学目标。是否可以肯定,备课是从教材解读开始的呢?

“教材”到底指什么?是一册课本,还是课本中的一个单元,又或许是一个单元中的一课或一节?好吧,其实这不重要,三个层面的“教材”的关系,教师是了然于胸的。把问题简单化吧——就讨论语文课程中具体单元里一篇课文的备课。

快要过春节了,那就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为例。

让我们想象一下,在针对《北京的春节》进行备课之前,我们已经澄清了第一单元在整册甚至整个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价值,也已经厘清了这一单元都有哪些板块的学习内容。

现在,坐在案前,打开的教材向我们展示的是课文《北京的春节》。你的眼睛正盯着课题“北京的春节”五个字,你正在喃喃着这五个字,仿佛是在咀嚼,又像是在寻觅什么。一会儿,你的目光从这五个字上移开,看向窗外,或者虚空——那是意识里的某一个时空场景。你的目光又换了一个方向,其实没有具体投向的目标,你在沉思,意识忽而停留在自己熟悉的教室里,忽而像一只蜜蜂一样落在单元导语页(篇章页)的信息上,忽而轻轻柔柔地注目着想象中正阅读课文的一个学生,忽而……你打开电脑,在文档里敲出“北京的春节”五个字,然后,又愣了半晌。最后,你决定,再从头到尾认认真真把课文读一读。你早就读过这篇课文,对文本写了什么已经很熟悉了,现在读的时候,你在想……要想些什么呢?

——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写这一篇作品?(你找到原文,了解了创作背景。)

——我从这篇作品里能读到什么不一样的经验?(你回忆自己家乡的春节景象和体验。)

——假如我是教室里的学生,我感兴趣的、共鸣的内容是哪些?我觉得陌生的又有哪些?(你决定要听听学生的心声。)

——老舍先生浓笔重彩描述的日子和画面情景,是对真实情景的忠实临摹还是有特别的表达意图蕴含其中?(你联系了创作背景、对比了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想象了学生的经验和可能的观点。)

——我们(教师和学生)基于文本的对话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是老舍先生,不是1951年,而是今天,是另一个地方的另一个作者,会怎样用文字与读者分享春节的景象和感受呢?

你读着,想着,一张巨幅的屏幕在脑海里展开,“主、次、详、略”四个大字在屏幕上闪烁了足足有三分钟,然后,课文片段按顺序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来。学生和你一起,在屏幕前,或注目,或沉思,或书写,或议论……你的目光重新转向电脑屏幕,你轻轻地点了一下鼠标,刚才的黑屏,重新亮起来了。你在“北京的春节”下一行敲出“文本教学解读”六个字……你开始备课了。不对,你早就开始备课了。

那么,针对这篇课文的备课,到底是从哪一步开始的呢?

智慧的老师们,你能把自己的答案分享给大家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