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本理解不一定要本分,但一定要本色

(2022-12-14 16:20:29)
标签:

365

教育

阅读教学如何吸引孩子的眼球,有很多方法,比如,教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展示,比如使用一些媒体辅助等等,然而,我以为,对文本有深度的解读,可能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很多专业化成长有成绩的语文老师所共同的认知。但是,也有一种倾向,就是故意曲解一些文本,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弱化了文本所固有的意义。

曾经听说过教学《武松打虎》时,认为武松没有保护国宝的。也曾经听说过教学《背影》,认为父亲没有遵守交通规则的。这些小细节,在当时并没有成为问题,但现在确实是问题。教学时可以提一下,本没有任何必要扩大这个问题,甚至想以此成为阅读教学亮点。所以,我认为,文本解读,还是需要本色一点。

但,本色,不一定要“本分”,对文本的解读还是需要吸引孩子眼球的。如何做到呢?

第一、可以改变文本解读的方式。在阅读文本之后,其实孩子通过正常的思维,一定已经形成一定的理解了。如果我们还是按照孩子一样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比如,《示儿》这首古诗,倘若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们的这是一首爱国诗歌,你看,陆游都要去世了,还那样爱国,他不悲伤自己,却悲伤国家,真的爱得好深啊!孩子也会认可,但仅此而已了。倘若,我们换一种方法,把《示儿》与《题临安邸》或者《己亥杂志》比较起来解读,孩子们可能会更加感兴趣,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第二、可以改变文本解读的角度。你从这个角度解读文本,我便从另外一个角度解读,孩子们一定会感到兴趣。因为,任何文本都是全息性系统。所以,只要选择得到,很多角度是可以抵达文本一样的核心的。就比如《示儿》,很多老师可以抓住“悲”来引导孩子理解。但,倘若抓住《示》呢?是祭奉的意思,后来才有了给……看的意思,再后来有了告知的意思了,那么这三个意思难道没有内在联系吗?陆游仅仅是告知吗?仅仅是给儿子看吗?难道没有对国家的那种宗教式的情怀。这样解读,不是曲读,是让陆游的爱国情怀更加深远、博大了。

第三、可以多根据孩子的理解进行深化。我以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当下的时代,解惑可能是最重要的。在面临一个文本,孩子们倘若没有问题,那自然是好事,但如果有问题了,老师如何很快厘清他的问题,定义他的问题,然后在回答他问题的同时,还能够将他的理解引向深入。这可能是一个语文老师最需要做到的。但,这可能需要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语文老师自身的素养;二是教师对课堂的精妙设计,也是体现某种设计感!

因而,我以为,语文老师的课需要吸引眼球,但可不能通过曲解来吸引眼球,这样孩子会一辈子带着一种不一样的眼光看待学习过的课文的,也容易让经典的文本失去了历史价值,那可真的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