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1
(2022-05-05 16:48:26)
标签:
教育365 |
对真正的老师而言,没有所谓的坏学生、笨学生,或是懒学生之别,只有好老师和差劲的老师之分。
我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老师。
我不遗余力地在探访他们的身影,观察他们教学的方式,并从中得到无穷的乐趣。
我一听说谁是“大师级”的老师,就设法溜进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旁听、观看。若是不得其门而入,也设法问学生,看这位老师是怎么教的,他成功的地方在哪儿。
因此,多年来,“教学观摩”一直是我最大的喜好。好比看精彩的运动比赛,绝无冷场。至今,这种观察的兴味仍不减当年。
01
学生总可以辨认出老师的好坏
有一件事,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那就是学生总是可以辨认出老师的好坏。
有的只是二流老师,但是舌灿莲花,机智幽默,因此留给学生至为深刻的印象;有些则是颇负盛名的学者,但不算是特别好的老师。
但是,学生总可以识别出一流老师。第一流的老师并不经常广受欢迎,事实上,大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并不一定能对学生造成冲击力。但如果学生谈到上某位老师的课:“我们学到很多。”这样的话可以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样才是好老师。
我还发现,“老师”实在是不易定义。或者说,“教学得力的因素何在”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从未看过做法完全相同的两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使一个老师成为第一流的方法,似乎对另一个老师来说完全没用,而另一个老师或许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
02
好老师就像是节目主持人
有的老师比较会教高深的课程,有的老师则较适合教初学者。
现代舞大师玛莎•格雷厄姆是一位很厉害的老师,不管是初学者或是卓然有成的舞者,她都教得很好,而且用的是同一套教学法。
有些老师比较会上大班课,在众多学生的面前讲课。富勒的课堂上足足有2000个学生,大家可以连续7个小时目瞪口呆地听他讲课。好老师就像是节目主持人,他们需要观众。
还有的老师是用书写的方式教学,而不是用口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将领马歇尔就是一例,通用汽车总裁斯隆也是。
表演者的能力和教师的才能,似乎没有什么相关;研究学问与教学,或是技巧与教学之间,也没有关联。奥本海默是卓越的管理人才,却未能跻身于相对论、量子物理和原子物理的伟人之列,但他却是个天才老师,激发年青一代美国物理学家的创造力,使他们发光发热。
像我这样对物理一无所知的人,聆听他在普林斯顿的讲座,也觉得眼前像是浮现出了壮丽的高山、大海。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在维也纳时,也受教于一位伟大的老师——迪亚贝利,而他留给后世的不过是些枯燥无味的手指练习曲。再下一代的名师并不是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纳,也非李斯特、柏辽兹,这些只能算是不错的老师,真正的名师是舒曼的遗孀克拉拉,她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教师。
通过“教学观摩”,我很早就下结论道:老师没有一定的类型,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法——教学就像一种天赋,像贝多芬、卢本斯和爱因斯坦等那些与生俱来的奇才;教学是个人特质,与技巧和练习无关。
03
真正的老师,会激发学生学习
多年后,我又发现另一类老师。更正确的说法是,他们会激发学生学习。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并非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天赋,而是凭借着一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他们发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并为他们立下近期与远程的目标,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然后,再针对每个学生的弱点下对策,使他们在发挥自己长处时,不至于受到弱处的牵制。
这些老师还使学生从自己的表现中得到相当的回馈,进而培养自律、自我引导的能力。这样的老师多半会鼓励学生,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但是他们也不会滥用赞美的言辞,以免失去刺激的效果。他们认为该给学生的主要奖励,就是满足感和成就感。
他们并没有“教”学生,而是为学生设计出学习的方法。因为总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这种教学法几乎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学并不是指某个学科的知识,或是所谓“沟通技巧”,而是一种特质。
对苏菲小姐那样的老师而言,教书和人格特质有关;至于埃尔莎小姐,教学则是一种方法。天生的老师和利用教学法的老师,又有一个相同点:他们都非常负责。就成果而论,这两种方式实在是差不多。
教学最后的产物不是老师得到什么,而是学生到底学到什么。埃尔莎和苏菲小姐都会激发学生去学习。关于这一点,是在我观察了几年别的老师教学之后,才觉察的。
04
虽不是“大师级的老师”
却能调教出“大师级的学生”
在学校的同仁中,我知道有好几位就颇能运用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
最典型的,就是另一个“玛莎”——一样教现代舞的玛莎•希尔。和玛莎•格雷厄姆不同的是,她本身并非伟大的舞蹈家,没有特别吸引人的特质,也不像玛莎•格雷厄姆上起课来,全班学生为之震慑。
她是那么不起眼,站在人群中,没有人能认出她,然而她的学生从她身上可以学到的,不会少于从玛莎•格雷厄姆那儿学来的,或许还更多呢。而且学生一致认为她作为老师的能力,比起“大师”玛莎•格雷厄姆毫不逊色。
玛莎•希尔花几天或几星期去观察学生的表现,思考每个学生的能力,他们该怎么做。她为每一个学生设计出一套课程,然后让学生各自发展,自己只在一旁观看。她还不断地催促学生在原来做得不错的地方力求突破。她总是和颜悦色,但不常称赞学生,当然学生若表现得不错,她还是会让他们知道。
还有一个人是本宁顿学院里学生公认最杰出的老师,他就是研究但丁的名家弗格森,然而他也不能算是“教师”,而是学习课程的设计者。但是,学生一走出他的课堂,眼中无不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不是为弗格森说的或做的,而是为他引导他们说出来或做出来的。
另一位在教学法上卓然有成的陶艺家穆瑟西欧,也采用同样的方式。她是个高大的德国女人,坚持无懈可击的技艺,并要求学生不可因现在的成就而自满,一定要力图突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