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语言经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2)--吴忠豪
(2019-07-06 08:55:40)
标签:
教育 |
二、寻找课文语言与学生语言的差异。
最近网上流传我在第八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发言,发表两天点击量居然超过十万。像这种学理性的文章有这么高的点击率,说明圈内外人士对母语教育是非常关心的。我在这篇文章里发表了一个自以为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前文提到的:积累语言经验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我们以《放风筝》这节课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这篇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题目:“课文怎么把放风筝的过程写清楚的”?曹老师把“写清楚”改成“有意思”,这样一改非常好,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怎么写得有趣,写得有意思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默读、师生对读、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几点写作方法:课文描写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还写了风筝怎么样,放风筝的孩子怎么样。通过这些方法,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得非常清楚。语文老师都喜欢抓“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概念性的写作方法,学生认识这些描写方法当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价值不大。所以,我主张改换一种思路,从语言运用这个视角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段话里,作者的语言和我习惯用的语言有什么不同?哪些词语是我不会用?哪些句子我不是这样写的?哪些内容作者写了,我是想不到的?引导学生寻找课文语言和自己语言的差异。比如这段话中的“托”用得好,让学生去比较,如果你写这个动作会用什么词?拿?举?捧?学生可以说出很多。比较一下,这个情境下用“托”更准确;还有“牵”用的好,学生平时都用“拉”着线,“握”着线,“捏”着线你看,课文用“牵”着线,更传神,更准确。这样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经验,不仅认识了一个动词,也细化了学生的概念,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细腻。
再讨论放风筝这段描写。如果孩子写放风筝可能会这样写:“一个小伙伴拉着线,飞快地跑起来,风筝飞起来了,越飞越高,风筝在空中飞舞,我们快活地叫着,从早晨玩到下午,还是停不下来。”这是孩子们的大白话。怎么让孩子体会课文高质量的语言表达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去比较。作者的写法比我们高明在哪里?学生读一读就能明白:课文分三步写风筝越飞越高,先高过树梢,再飞到空中,后来飞到云彩上。原来课文是分层次写的,写得多细啊!还有课文中的词句,“风筝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这些词语句字写得多棒,比我们高明多了,这才是高质量的语言!语文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课文中高质量的语言表达,发现这些差异,才能缩小学生与课文语言的距离,引导学生不断接近高水平语言的表达。当然作家的语言是高层次的语言,但是小学课文中的语言都是很通俗的,大多适合小学生学习。
我们再看课文中写“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那么高!”这里为什么把村里人写进去呢?哦,这样一来烘托了气氛,这是学生想不到的内容。怎样体会课文写得比你高明在哪里?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划,自己去发现,不是听老师讲。孩子发现是一种主动的建构过程,把老师的发现直接讲给学生听,其实学生会似懂非懂,甚至稀里糊涂。自己主动发现可以培养学生一种习惯,就是阅读时要发现文章的语言和我的有什么差距,课文语言比我高明在哪里。关注这些差异,才有利于缩小学生语言与课文语言的差距,学生的语文会越学越好,阅读质量会越来越高,语言表达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其实引导学生发现课文高质量的语言表达,促进学生语言由粗变细、由俗变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自我审美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思维训练,一种创造力的培养。
这次观摩活动上的几篇课文,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去解读,那么就可以解读出很多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比如《猫》这篇课文,“猫高兴时,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着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抓痒,或是写字的时候跳上桌子来,给你稿纸踩几朵小梅花。”课文用的“温柔可亲”,一般是形容人的,老舍用来写猫,用得多有感情啊!“用身子蹭你的腿”,这个“蹭”字用的很人性化,有一种亲热的感觉。“伸出脖子让你抓痒
下面一段“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如果改成大白话怎么写?“它会丰富多腔地叫唤,有时长,有时短,粗细不一样,变化很多。”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四字词语,读起来很有节奏,文章显得很出彩。还有写小猫这一段,“一玩起来不知道摔多少跟头,跌倒了爬起来,再跑,再跌。头撞在门上,撞疼了也不哭。”哪一句写得最漂亮?“撞疼了也不哭。”你想得出这样写吗?像这样的文字,只有泰斗才能创造出来。但是小学生也能模仿,因为很平实。
课后我和执教老师交流时,我说这篇文章教学生对比描写其实价值不大,对提高学生语言质量基本没用。如果让孩子能够深入领会作者怎么在字里行间渗透自己的情感,怎样提高词语句子把自己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质量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