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代当官的是“衣冠禽兽”?看看这个就明白了

标签:
“衣冠禽兽”皇上专用“披肩领”效仿明朝制“被服”穿着人的衣冠 |
为什么说古代当官的是“衣冠禽兽”?看看这个就明白了

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当时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后晋封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曾多次进京纳贡,对汉族文化、明朝典章等均有所领略。建立后金政权后,努尔哈赤为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曾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据《满文老档》“太祖三卷”记载,后金天命(1616年)建元之初,他一面“布告全国,为缫丝织缎,而饲养家蚕;为织布而种植棉花。”一面一改故道,令众家贝勒,一律穿用一种带有“披肩领”的朝衣,借以区别于诸臣、百姓。于是,便形成了后金时期衣冠制度的雏形。
皇上专用“披肩领”
“披肩领”形同汉族的披肩,也叫“大领”,实际上是附加在朝服领口上的一种衣领。后来,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戴“披肩领”;皇后、王公大臣的朝服之上,除非隆重典礼,一般严禁乱戴“披肩领”。这—规定,一直保留到清王朝衰亡。与此同时,皇帝赏赐“披肩领”还是—种极高的礼遇,不是重臣绝不胡乱赏赐。努尔哈赤每次赏赐大臣,必须注明有无“披肩领”。
效仿明朝制“被服”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后金都城由新宾赫图阿拉城迁至辽阳,定名“东京城”。努尔哈赤决定,效仿明代官员的“补服”制度,制定出后金官员的补服制度,规定“贝子穿四爪蟒子之补服;督堂、总兵官、副将穿麒麟补服;参将、游击穿狮补服;备御、千总穿带彪之补服。”清朝衣冠制度中的“补服”从此诞生。补服,为前后均带“补子”的衣服,“补子”又叫“背胸”,分为圆形和方形。在补子上或织、或绣、或缂丝固定的鸟、兽图案,以区别文官、武官的品级。

“衣冠禽兽”辨文武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福临皇帝“定诸王以下文武官民舆服制”时规定:文官:一品饰仙鹤;二品饰锦鸡;三品饰孔雀;四品饰云雁;五品饰白鹇;六品饰鹭鸶;七品饰溺鹕(音:西赤,dchi);八品饰鹌鹑;九品饰练雀。
武官:一品饰麒麟;二品饰狮子;三品饰豹;四品饰虎;五品饰熊;六品饰彪;七品、八品饰犀牛;九品饰海马。都察院、按察司官员,不论品级,俱饰獬豸补子。
这是清朝衣冠制度中,极常用的礼服制式,直到清朝灭亡,该衣冠制度始终不改。由于清代官服补子上除了禽鸟就是野兽,到了后期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于是,“衣冠禽兽”就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贬义词。
关于衣冠禽兽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做海运生意的人名叫西王须,他常年出入于扶南的许多城镇和顿逊的各族部落之中,贩运各种能赚钱的物品,投机倒把,赚了不少钱.一次,他的船在海上遇到暴风,船被掀翻.西王须匆忙中抓住了折断的桅杆,在海上漂了好久,最后被冲到了一个小岛上.他浑身湿淋淋,发现岛上丛林密布,遮天蔽日,不见阳光,空气像刚下过雨一样湿漉漉的.西王须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在山谷里漫无目的的走,发现一个山洞,正准备进去休息,忽然有只猩猩从里面走出来.猩猩盯着湿淋淋的西王须看了一会儿,好像是怜悯这个人,然后从洞里拿了香蕉,萝卜等吃的,比划着让西王须吃.西王须正饿得难挨,也顾不了那么多,津津有味的吃起来.吃完后猩猩将西王须引到洞里,只见有一处垫了很多草和羽毛,看上去很柔软很舒服.猩猩比划着让西王须睡这里,自己却睡在洞外.就这样西王须和猩猩住在了一起.猩猩每天照顾西王须,给他吃的,天气寒冷让他睡在洞里,它咿咿呀呀的叫唤,虽然听不懂,却像是在和西王须聊天.
就这样过了一年.有一天海上开来一条船,正好停泊在小岛岸边.猩猩发现急忙拉来西王须,把他送到了船上,依依不舍得挥手,站在岸边目送西王须.西王须上船后一瞧,发现恰巧是朋友的船.他看着岸上的猩猩,心里转念一想,对他的朋友说:“我听说猩猩的血可以用来染布,过100年都不会褪色.这只猩猩这么庞大,杀了它可以得到一斗多血,我们为什么不趁机上岸捕杀它呢?”他的朋友听了大怒,斥责他说:“它虽然是只禽兽,却像人一样心地善良,不仅救了你还照顾你,你呢,虽然衣冠楚楚,是一个人,却心狠手辣,恩将仇报,简直连个禽兽都不如啊!你这种人,活着有什么用呢?”说完找来口袋,装上石头,套在西王须的脖子上,将这个禽兽不如的人推到了海里.穿着人的衣冠,却做出禽兽不如的事来,比喻有些人看上去文质彬彬,相貌堂堂,貌似君子,却心地狠毒,实为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