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等都怎么来的

(2018-03-26 20:03:22)
标签:

不管三七二十一

愣头青的同义俗语

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等都怎么来的



1

  时下,人们对那些不考虑后果如何,执意去做的情形,称之为:“不管三七二十一”。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战国时期,各国战事不止。关东六国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于是决定联合起来抗秦。当时,洛阳人苏秦为了联合抗秦,到处游说。一次,苏秦来到齐国都城临淄对齐宣王进行游说。当齐宣王谈到齐国的兵力不足时,苏秦以齐国都城临淄为例说,临淄城里有七万户人家,每户至少有三个男子,这样就是二十一万人。倘若征兵,仅在临淄一个城中就可征兵二十一万,抗秦绰绰有余。显然,苏秦的算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不可能每户都一定有三个男子,即使有男子,还包括老、幼、病、残。如果身强力壮的男子都打仗去了,后方没有劳力从事生产,那后果也不堪设想。

  后来,人们把“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喻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意上有所扩展,成了不问是非情由,不分青红皂白,蛮干、愣头青的同义俗语。
2
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等都怎么来的

封建社会,地主向佃户讨债,一般都在年底,所以有“年关”一说,付不起租的佃户这个时候就要出去躲债,但古人祭祖观念比较中,每逢初一十五就要祭祖上坟,初一可以早早的把祖祭了,出去躲债了,但十五还得回来祭。于是地主就专等农历正月十五,找佃户要账.这就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的来历。意思就是怎么躲也躲不了,要晚会被抓到,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