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二战中日军所向披靡,却有两个不为人知的“软肋”

标签:
日军所向披靡不为人知的“软肋”思维僵化、做事机械。惯集体作战 |
揭秘二战中日军所向披靡,却有两个不为人知的“软肋”
在二战中,弹丸之国的日军一度打败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称雄太平洋,号称“世界一流强军”。
其实,日军在所向披靡之外,却有两个不为人知的“大软肋”。
日军一个软肋就是思维僵化。
日本人一贯以“守纪律”著称,其实,在守纪律掩盖之下,就是其思维僵化、做事机械。
在整个战争的始终,日军的主流战术,一直是陆战——以步兵为中心,大炮、坦克,均被规定是支援步兵的武器。在日军装备中,坦克很少,即使有一些,也是性能相当落后,战斗力有限。
相反,在欧洲战场,坦克不仅使用普遍,而且还经常爆发大规模的坦克战,坦克往往是战场上的开路先锋。但是,即使是淞沪大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衡阳保卫战等十几万几十万人的大战,日军也是坦克少得可怜,作用不大。
除了武器外,体现在战术上,日军也多是“死脑筋”,少有智取。他们大多习惯集体作战,单兵作战水平不高,甚至遇上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就束手无策。
日军第二个软肋就是遇强则弱。
日军虽然在中国战场逞一时之威,在东南亚也是所向无敌,但是,一旦遇到苏军、美军等强劲对手,往往是一打就焉,再打就只有逃跑的份。在抗战中,与之作战,你给他当头一棒,他们就锐气全挫;若是让他们头一仗得手,就越打越勇。
八路军就是掌握了日军的这两个“软肋”,才在敌后扎下根,并且不断壮大,最后成为大反攻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