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的原意和出处

标签:
“既来之则安之”孔子的一个治国政策季氏惧祸而止 |
“既来之,则安之”的原意和出处
“既来之,则安之”是句中国俗语,我们在日常生活和作文中常用来表示说自己随遇而安,不挑剔,既然来了,那就在这里安下心来吧,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也常用来劝慰别人,和在面对即将发生的危险时用来安慰自己。
但其实,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意境完全不同。
这属于很典型地用当下的思维去理解古代人思维而产生的尴尬之处,甚至说是断章取义也不过分。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1/2612/123072225_1_201801261210393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我们来还原当时的情景:
春秋鲁国大夫季氏将要讨伐兼并鲁国属国颛臾的土地。冉有和季路身为季氏的家臣,又是孔子的弟子,他们遵循着孔子“以礼治国,以德为政”的思想,劝说季氏不要进攻。无奈季氏不听劝,于是二人来拜见孔子。
孔子听了冉有的陈述后,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打啊,我们又不愿意。”
孔子有点生气,你还敢找借口来搪塞我?于是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有点虚:“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这下是真的生气了:“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把他们招抚来了,就要让他们能够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1/2612/123072225_2_2018012612103996
也就是说,“既来之,则安之”是孔子的一个治国政策。而冉有和季路在转述了孔子的意见后,季氏惧祸而止。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说,我们既然把这些人招抚了过来,就应该要想方设法地让他们能够安心留下来。这很适合用在国家对外来移民的政策,或者城市吸引收纳人才的政策上,或者公司机构对高端人才的安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