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没有称帝 因儿子比阿斗更扶不起?

标签:
诸葛亮为何没有称帝罗贯中帮他“打赢”的美化这桩政治婚姻 |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何没有称帝 因儿子比阿斗更扶不起?
熟悉正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并非经天纬地之才,《三国演义》中的好多仗都是罗贯中帮他“打赢”的。比如草船借箭是抄袭孙权的,空城计是抄袭曹操的,就连火烧新野都是抄袭刘备在博望放的一把火。罗贯中可谓一代著名化妆师,把诸葛亮生生化妆成了三国第一智者,以至于鲁迅先生实在看不过去了,大呼:“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至于刘备临终前托孤于诸葛亮,那也是因为刘备时代的精英如法正、刘巴等相继过世,不得已才从矮个子里拔出个诸葛亮。
网络配图
那么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是否动过废掉少主刘禅的念头呢?在《三国志》的李严传中提过这样一件事:同为托孤之臣的李严曾试探性地劝诸葛亮讨封九锡,晋封王爵。诸葛亮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而是说要等灭魏之后再接受。九锡原本是皇帝赐予有功之臣的九种礼器,但由于王莽、曹操都接受过,并由此进而谋朝篡位(曹操由其儿子曹丕完成),所以九锡在当时已成为篡逆的代名词。诸葛亮不置可否,未必心中就没动过这个念头。
从诸葛亮主政蜀汉时的表现来看,他独揽大权,权倾朝野。北上伐魏一类的大事他说了算,百姓作奸犯科打屁股这样的小事他也说了算,事无巨细她统统都要过问。以至于刘禅名为蜀主,却没有半点话语权。刘禅偶尔提点不同意见,都被诸葛亮以先帝如何如何来压制,这点在《出师表》中就可以看出端倪——13次提到“先帝”,提到刘禅不过才7次。碰上这么一个强势的“相父”,刘禅的处境可想而知。
为什么没在公安结婚而在石首成亲﹖很可能是出于一种礼节上的考虑。人家将孙夫人自京口溯江而上千里迢迢送来,刘备得前往迎亲才是,比较理想的地点是离公安不远处的石首。石首城关绣林,地处江边,山色秀美,迎亲队伍张灯结彩,沿途锦幛成林,绣林之名即由此而来,石首也因而被称为“刘郎浦”。杜甫晚年至江陵,移居石首南游时所写《石首早发》一诗,首句即为“挂帆早发刘郎浦”。
网络配图
唐代另一位诗人吕温经石首,亦曾口占《刘郎浦》一诗:“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诗中的“明珠步障”,是诗人想像孙夫人乘步辇到石首成亲时华贵的景象。所以,刘备真正洞房续佳偶之处不在现今的镇江,而在现今荆州市的石首。
刘备与孙夫人在石首成亲,只是在那里完成了婚典,婚后,孙夫人即被接到公安去了。孙权主动嫁妹,主要是为了结好刘备,巩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但结果事与愿违,对孙刘联姻未能起到应有作用,孙夫人成了这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孙刘联姻所以没能发挥作用,关键是荆州问题。由于荆州所处战略地位重要,孙、刘两家都势在必得。孙权听了鲁肃的劝说一时借出荆州便觉后悔,要求刘备归还刘备又一再借故推托,双方矛盾不断加深。
公元215年发生了江南三郡武陵郡之外之争,鲁肃、关羽单刀相会,吴、蜀之间差点爆发一场战斗。这时的孙、刘联盟,已经是形同虚设。到公元217年春,孙权在曹操的大举进攻下乞降,与刘备的联盟已暗中撕毁。当年鲁肃病故,东吴鹰派代表人物吕蒙接替鲁肃镇守吴荆州,东吴即处心积虑谋算关羽、袭取荆州。到公元219年关羽北攻襄樊时,东吴便乘机袭取了荆州,擒斩了关羽,公开撕毁了与刘备方面的联盟。
残酷的政治斗争说明,政治婚姻通常是短命的。孙刘联姻共同对付曹操,从当时三分形势的大格局来说,是可取的;但从吴、蜀荆州之争来说,则是无为的,不可能起作用的。纵然孙夫人个性十分温顺,是个贤妻良母,到头来与刘备的婚姻也不会美满。荆州之争决定了这场婚姻的必然失败。
http://www.qulishi.com/uploads/news/201701/1483596119578767.jpg
网络配图
有的史学家说:孙夫人如果当时带走了阿斗,养在身边,阿斗成了事实上的人质,也许就不会发生孙、刘两家为了荆州而失和的不幸事件。持此论者认为:如果阿斗在东吴的话,一方面,孙权便可对刘备放心,不怕刘备不与自己合作;另一方面,刘备不得不承认孙夫人是太太,承认孙权是大舅子,与孙权保持礼貌,让孙权分享荆州地盘。这种设想用心良好,但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恐怕缺乏足够认识。
政治家总是把政治利益摆在首位的,不会以小不仁而乱大谋。对刘备来说,即使失去阿斗,他也不愿失去荆州。要不然,在关羽失荆州后,刘备刚称帝,为什么就大兴倾国之兵伐吴夺荆州﹖按照刘备的性格与雄心,争得天下、兴复汉室是其毕生愿望,妻子、儿女都是不能为事业相比的。
所以,三国时期刘备并没有去东吴招亲,这场婚姻,孙夫人是牺牲品,令人同情。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妇女的不幸。《三国演义》的美化是用儒家标准来描写孙夫人的,反倒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毛宗岗父子并增写了孙夫人投江殉夫的情节,进而美化这桩政治婚姻,从历史的角落讲,更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