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为啥总是在炼丹?

标签:
太上老君是来渡化我们地位最高的天神 |
太上老君为啥总是在炼丹?
太上老君在《西游记》的天庭里和玉皇大帝的关系有很多朋友都扯不清。有很多朋友问,到底是太上老君厉害还是玉皇大帝厉害?是他法力大还是玉皇法力大?或者说是他法力大还是如来佛祖法力大?如果说是太上老君厉害的话,为什么玉皇大帝是当了老大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回顾一下历史,太上老君他是怎么来的?《西游记》里,包括《封神榜》里都管太上老君叫老子,到底对不对呢?这个问题既对也不对,首先我们知道老子,是真有这个人,是周朝的思想家写的《道德经》,五千年,又叫李耳,李聃。但是太上老君这个词在周朝的时候肯定是没有的,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他是汉朝人创造的一个最高神,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就是说有些东西他是神职的名字,有些他指的是一个人。好比说阎王,我们所有历史上说的阎王,他是一个神职的名字,就像皇上。我们老家河北省霸州市市长,不能说这个市长到底叫什么?只能说现任市长叫什么。因为这个职务是放在这的,不停有人来担任这个职务,张三李四来担任这个职务。这个阎王他也是,阎王有岳飞,还有张飞,还有黄飞虎,传说中的包公,传说中各种各样的人,好像民间传说都当过阎王。我们就只能认为阎王他是一个职务的名字,不同的人可以担任这个职务。
包括太上老君,虽然说他没有那么明显,但是他在汉朝人的心目中,实际上他也是一个相对偏向于神职。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汉朝那个张天师在山里修炼,忽然间有五个神仙下降,然后就跟张天师说,说我们来渡化你。这五个人是谁呢?第一个是张良,就张良张子房。第二个是王褒,王褒也是当时很有名的一个文学家。第三个人叫太上高皇帝中黄真君,这个咱不管了。第四个人告诉他说,我是周朝的柱下史,注意,这个人那就老子李耳。第五个跟他说,我是新出太上老君,什么叫新出太上老君呢?因为太上老君这个神职,这个称呼是汉朝人新造出来的,所以说他在这里边一定要注一笔,我是新出太上老君,就等于说他这个太上老君和那个老子现在还是两个人,而不是一个人。
但是这个新出太上老君,老百姓他总要和一些人间真正的人来拉拉配。我们看拉谁呢?一看他有一个老字,老子也有一个老字,得了,就把他们俩拉到一起吧,就把这个新出太上老君和这个老子就拉在一起了,他就说老子就是这个太上老君。这样一来,大概从汉朝的时候就把这两个人搞到一起去了,而且这个太上老君当时因为是刚出现的,所以他还有很多很多别的称呼。就好比说有时候人们管他叫老鬼,这个老鬼也很有意思,说这个人死后在墓志上刻上,说老鬼保佑什么的,就类似这样的话,很有意思。
到了南北朝之后,这个太上老君他就开始逐渐被说成是道的化身,说是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无上正真之道,就等于说本身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太上老君是先天道气所化,他是化成人形,是来渡化我们的,本身他是一个创神,开天辟地,这么一个人物。而这个太上老君他不同的时代,他也会化身成不同的人来渡化世间,好比说在皇帝的时候,轩辕黄帝,有一个仙人叫广成子,就是《封神演义》里那个广成子,他实际上是轩辕黄帝的老师,这个皇帝就去朝他拜师学道。然后周朝的时候太上老君就化身为老子,就到东汉时期下降叫张道陵什么的。
所以说我们看太上老君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老子只是他的一个化身,这样就把刚才咱们提到的神职和具体人物这个关系,道教本身他也理顺了。
我们刚才又说太上老君和如来佛谁的法力大,这个在《西游记》里实际上他是避而不谈的,为什么避而不谈呢?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老子化胡说,汉代以后道教兴盛之后,道教总是要扩大自己的领域。这时候佛教势力也非常大,道佛之间就有很多的争吵。西晋时期天师道,就是当时道教的一个流派,天师道有一个著名的道士叫王浮,王浮他就为了提高道教地位,他就编了一本书叫《老子化胡经》。
实际上历史上说老子岁数很大的时候有一天忽然间驾着青辇西出函谷关,再也没有回来,不知道跑哪去了。根据这个事实,给人开脑洞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所以这个王浮就说,老子去哪儿了呢?出了函谷关,他去印度了,去印度干嘛去了呢?跑到天竺国佛祖去了,就是当释迦牟尼去了。这个事明显的是抬高道教地位,贬低佛教,这个事佛教就从当时开始,不停地吵,最后吵了有一千多年。隋文帝的时候、唐高宗的时候,还有元宪宗的时候,最后就是元宪宗的佛道大辩论,然后把《化胡经》彻底的就销毁了。
这个事实际上也是一种民族情绪在作怪,你看当时明朝的时候,西方来了好多传教士,把西方科技带过来,那个时候中国也有很多人,他就说他们西方人是我们中国儒家的分支,只是他们搞的更加精巧了而已,当时也有这种说法,所以《化胡经》并不奇怪。但很奇怪的是《西游记》是怎么看待这个化胡问题的。太上老君和观音菩萨在南天门上观看孙悟空和二郎神的一场大战,然后他就说我帮他一把,拿出一个金刚镯,然后就说这是我过函关化胡之宝。这个时候观音菩萨她也并没有反驳,她没有代表佛家立场来反驳。而且在青牛精那一场,如来他明明知道青牛精是太上老君的,他反倒又不说,就留了很多的悬念。所以说这一点是可以看出《西游记》的态度,因为《西游记》本身故事原形虽然说是宣传佛教,但实际上我经常说它是经过了道教人士的改动。但是道教人士在改动的时候,他又不能把这个故事大改,我让这个太上老君压过佛祖,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压过佛祖,你把故事原形改了,那你干脆找太上老君取经去就算了。虽然说是不敢大改,但是他总是要埋汰埋汰你,所以说这里边就说金刚镯化胡之宝,把佛祖的金丹沙也收了去。所以这一点上他还是尽量让这个太上老君有所凸显,然后这个如来佛也从来没有和太上老君有正面冲突。这实际上就是《西游记》的这个作者,他站在道教的立场上,他又不能完全违背原来宣传佛教的主旨,做出了这种折中的反应。
好,我们说第二个问题。熟悉道教的朋友都知道,太上老君是三清(三清尊神是道教神仙世界中三位地位最高的天神),玉皇大帝是四御(四御是三清之下,治理三界的道教天神),他们谁的法力大?实际上这个问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这是一种叫唯法力论这种问题的一个前提逻辑是谁法力大谁地位就高,在神仙界里,实际上不是这个样子。玉皇大帝他并不是靠法力来坐上四御的这么一个位置。
你看《西游记》里也说了,如来说他自幼出家,苦修过多少多少劫,每劫该多少多少年,苦修了这么多年,方享此无极大道,你怎么能惹了他?你虽然法力高,你怎么惹得了他。这个实际上侧面就反映出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头,不是说靠武力说事的,还是看德行、看修行。
另外三清和四御,大家注意三清和四御的功能也不一样。我们大家知道太上老君本身他是一个道教的说法,他是一个宗教性的概念,这个注意是宗教性的概念,出了道教这个圈,那就没有这个神的说法了。但是四御里的玉皇大帝可不一样,玉皇大帝本身他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职务,他担当了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天地,也就是那个上帝,西方叫上帝,中国也叫上帝,然后也叫天地,他就认为是上天的统治者这样一个职务。然后这个上帝到了汉代他又叫太一,或者楚国叫东皇太一,什么昊天上帝,然后逐渐逐渐他的这个功能被玉皇大帝所取代,然后在道教里玉皇大帝就成了主管天下这些事物的这么一个龙头老大。然后这个形象又逐渐被民间所接受,于是以前的昊天上帝、太一都消失了。但是你看虽然消失了,在明代的祭祀里,国家祭祀皇上祭天,他还是管老天爷叫昊天上帝,他还不叫玉皇大帝。
所以说咱先不管法力有多少,咱就从这个社会影响面来说,玉皇大帝他既有道教的背景,又有民间的信仰,甚至还有一部分国家官方祭祀这样的一个认可,所以说当然他地位很高了。而这个太上老君他只是道教造出来的一个神,虽然说他把三清放在四御之上,但是你不能逼着天下所有的人都这么想,所以说就历史渊源来说,四御中的这个玉帝,包括他前面的青神、上帝、帝、老天、老天爷、昊天上帝、东皇太一、太一,这些东西,如果把这些都算起来的话,这个玉皇大帝的资历,实际上他是比太上老君要早。而太上老君是从汉朝以后出现的这样道教的一个神,他更有宗教上的意味。
我们再看一个地方特别明显,就是有一个著名的民间传说叫牛郎织女。这个牛郎织女有一个传世的文本,你看他怎么说的。他一开始就说玉皇大帝在凌霄宝殿上朝,然后聚齐满朝文武,最后是国师太上老君前来怎么样怎么样。大家看他给太上老君这样的一个称呼,就是在民间给太上老君的一个称呼是国师。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就是在老百姓心目中太上老君相当于玉皇大帝的国师,他只是在宗教的位道上受到尊崇而已。真正管理天下的还是玉皇大帝本人,而且玉皇大帝他也不可能亲自去打孙悟空,这个是不可能的。就像过去的皇帝,他也不可能亲自出征,去上战场,还得是靠他的各路将领替他去打江山,如果说真的混到皇上都要出场了,那这个王朝也就不行了。至于这些将军们水平怎么样,这是另外一回事。
所以说结论就是天庭不是靠法力来论资排辈的,靠法力来排辈实际上是我们民间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想法,尤其是今天我们从小玩游戏玩惯了,就是打阿皮技升级,然后一层一层的,越升地位越高,法力越厉害,功夫越厉害。这个实际上在《西游记》的时代,那个时候是没有的。
我们再看下一个问题,太上老君他为什么要炼丹?
我们看《西游记》就是有一个特别好玩的事儿,看孙悟空也好、二郎神也好,他们都是能够去上战场打仗的,真刀真枪的跟人干。但是你看太上老君,他的能力是什么呢?他就是守着一个炼丹炉,然后炼不同的丹,他那个炼丹炉好像还炼了好多兵器出来,什么金箍棒、九齿钉耙、金刚镯,好像都是他用炼丹炉炼出来的,包括紫金玲什么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现象?我们还是要从历史来出发、来探索,也就是说太上老君的信仰形成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孙悟空的信仰形成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包括二郎神的信仰是什么时候?我们知道太上老君信仰形成的年代是汉朝以后,两晋、南北朝,甚至到了唐代开始兴盛,也就是说这个时代人间的、民间的宗教气氛偏好是会影响到太上老君形象的。
那么这个时候民间的道教是什么偏好呢?那个时候就是丹鼎派兴盛,道教喜欢炼丹的这么一个派别,那个时候他们就以葛洪他们这些人为代表,就喜欢到处去寻找水银、朱砂、硫磺,各种各样的化学药品,然后放在他的那个丹房,现在就是化学实验室,放在丹房的那些小锅小灶在那炼。当然炼来炼去肯定是炼不出金丹,吃死不少人,因为他们这些东西都是剧毒的,含金的、含银的,重金属的,汞,吃了就会死。那一死之后,人们就以为死了就成仙了,飞升了,大家还觉得挺好。
那么人间做这种事情,可想而知人们,实际上神仙界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人间做这些事情认为是好事,当然他想象天上的神仙也做这些事情。所以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太上老君要炼丹的这样一个想法了。比方说唐朝的时候,唐朝那炼丹简直兴盛的不得了,很多的唐朝皇帝都是吃了丹死的,所以你看他们死得都很早,四十多岁、五十多岁。包括韩愈他也批评过谁谁谁吃丹药死,谁谁谁吃丹药死,好多大官也干这个。
所以我那时候看唐朝的生卒简表就特别好玩儿,官越大的,地位越高的,他活得越短,反倒是民间老百姓活得长。唐朝的《杜子春传》,《杜子春传》就说有一个浪子叫杜子春,把家业都败光了,太上老君化身帮忙,就给他好多钱,最后就想让他守丹炉,在炼丹的时候不许他出声,经过任何的魔界考验都不许出声,最后杜子春还是出声了,这个丹就没有炼成。这个故事实际上就体现了民间对太上老君的认识,他就是一个炼丹的人,因为只有炼丹,当时认为只有炼丹才能成为神仙。
那么到了宋代之后,人们他越来越理性了,所以说他对这个炼丹本身没有那么感兴趣了,于是就改为内丹术(把人的身体当作鼎炉,把“精、气、神”等在体内修炼成丹,达到强身健体、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甚至“成仙”的目的)。我们看这个在《西游记》里也是有的,而且是整部《西游记》从头到尾它就是宣扬内丹术的。所以说我们看菩提祖师,他一上来就教给孙悟空,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他这一套就是内丹术的说法,而不是金丹丹鼎的说法。但是《西游记》虽然说是有这样的一个基调,但是太上老君这个形象可是从过去过来的,所以说他在这里面还是保留了一些老传统,就是太上老君他等于代表了一个比较早的势力,然后进入到《西游记》来,所以才有了太上老君炼丹的这样一个形象。
那么我们看《西游记》对道教的丹鼎派炼丹这些东西实际上他是比较不屑的,所以说他把太上老君的形象也没写得太好,就是孙悟空稍微推了他一下就走了,把炼丹炉也给打破了。但是他还得照顾这样一个老势力,他毕竟是道教三清,所以说他也不能把他写的太过不堪。为什么呢?这实际上他这还是道教两种势力一个斗争的结果,就是内丹术本身对道教的这种偶像他没有太多这种崇拜的习惯。但是像道教其他的流派就不一样,他对太上老君还是很尊崇的,但是《西游记》本身又是熟悉内丹术这一派的道教人士写的,或者说改造的,那么它这里边必然会要怎么去给太上老君一个地位,涉及到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老同志,或者说他不是特别在乎的老同志,怎么给他地位。最后解决的结果,就是说我承认你三清,也让你出场,但是我不能让你影响我们整个故事的节奏。
所以说一部《西游记》实际上我们看上去是一个故事,这背后实际上这里面有许许多多派别的、利益的各种冲突。如果说我们再深入去了解一下,会有更多更多的发现。
那么好,我们今天《西游记》的太上老君这个问题大概就聊到这里。总而言之,《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特点,他是太上老君传统的信仰,民间太上老君的信仰以及道教里边不同派别对太上老君信仰这么一个综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