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皇大帝为了达到变革的目的,将猴子变成井底之蛙

标签:
玉皇大帝猴子变成井底之蛙让石猴成为王者无所拘束 |
玉皇大帝为了达到变革的目的,将猴子变成井底之蛙
玉皇大帝培养石猴,需要做两件事,一件是让猴子变成井底之蛙,只有这样,他才能不可一世,才能看不上小小的弼马温,才能大闹天宫,才能按照玉皇大帝的计划行事;另一件是引导猴子去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学艺。
本篇,我们来看第一件事。
看了前面篇章中的内容,大家对我的解读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联手,进行一次天庭和灵山的变革。玉皇大帝负责找取经人的保护者,如来佛祖负责找取经人。这次谋划,即是高度保密的,又是极其重要的。为了能培养一个符合条件的保护者,玉皇大帝花了很大的心思。
玉皇大帝顺理成章的通过法力孕育出石猴之后,他并没有马上安排石猴去学艺,而是将石猴困在了花果山。
玉皇大帝困石猴的目的很简单,要把石猴变成井底之蛙,只有变成了井底之蛙,石猴才会觉得自己不可一世,才会看不上以后的弼马温官职,才会因为蟠桃会没被请,而大闹天宫。有了大闹天宫,玉皇大帝才能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将如来佛祖找来,让如来佛祖接手石猴,然后让石猴成为取经人的徒弟。
为了让石猴变得不可一世,玉皇大帝分了三步,第一步在花果山进行,使其成为井底之蛙;第二步在灵台方寸山进行,使其学成自认为了不起的法术,变成不可一世的井底之蛙。第三步,让太白金星引导孙悟空去海底拿走如意金箍棒,使其更加的自高自大。本文只讲第一步。
为了完成这一步,玉皇大帝做了三个安排:
第一:让石猴成为王者
原著道:“石猿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一个刚出世不久的猴子,一下子成为了美猴王,这是多么华丽的转身啊。就好比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没过几个月,突然身家上千万。这样的一个猴子会跟那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一样,认为这世间之事非常容易,自己说自己第二,绝对没人敢称第一。
第二:让他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原著道:“美猴王领一群猿猴、猕猴、马猴等,分派了君臣佐使,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合契同情,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独自为王,不胜欢乐……”
成王的猴子,在这花果山,他最大,没人约束他。整日里呼三喝四,称王称霸。可这猴子也仅仅是在花果山,他出不了花果山,因为玉皇大帝对花果山做了类似于节界的限制,不允许他出去。所以,他在花果山吃喝玩乐,不亦乐乎。
三:充足的时间
原著道:“美猴王享乐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载”。
好嘛,这美猴王,当王当了三百多年了。大家试想,一个人,一直是最高的领导者,行事作风都养成了习惯。这样的一个人,一旦换个环境,他能适应的了吗?不能。就好比一个人在深山的村庄里,村子里他最有钱,可他一直待在山里,没出去过,他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样的人已经成为了井底之蛙。孙悟空亦是如此,经过花果山的三百多年的称王称霸,他完全成为了一个“井底之蛙”。
当然,这三百多年,猴子还有了一个变化,那便是有了较为成熟的思想,懂了一些人间事,比如生老病死。
经过了三百多年的“困”,玉皇大帝成功将孙悟空变成了井底之蛙。这还不够,井底之蛙没有本事不行,这样的井底之蛙不具备到天庭当官的实力。所以,这就有了下一步,再困孙悟空,将他困在灵台方寸山,让他变成一个真正不可一世的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