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被封弼马温,心生不满以及后来大闹天宫,这是谁之错?

标签:
被封弼马温大闹天宫这是谁之错?不尊重前辈不尊礼数 |
孙悟空被封弼马温,心生不满以及后来大闹天宫,这是谁之错?
《西游记》中,太白金星与美猴王一起去天庭,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小细节,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
1:那太白金星与美猴王,同出了洞天深处,一齐驾云而起。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十分快疾,把个金星撇在脑后,先至南天门外。
2:正欲收云前进,被增长天王领着一路大力天丁,挡住天门。猴王道:这个金星老儿,乃奸诈之徒!既请老孙,如何教人动刀动枪,阻塞门路?正嚷间,金星倏到。
3:悟空就觌面发狠道:你这老儿,怎么哄我?被你说奉玉帝招安旨意来请,却怎么教这些人阻住天门,不放老孙进去?金星笑道:大王息怒。你自来未曾到此天堂,却又无名,众天丁又与你素不相识,他怎肯放你擅入?等如今见了天尊,授了仙录,注了官名,向后随你出入,谁复挡也?悟空道:这等说,也罢,我不进去了。金星又用手扯住道:你还同我进去。
4:太白金星,领着美猴王,到于灵霄殿外。不等宣诏,直至御前,朝上礼拜。玉帝垂帘问曰:那个是妖仙?悟空却才躬身答道:老孙便是!仙卿们都大惊失色道:这个野猴!怎么不拜伏参见,辄敢这等答应道:老孙便是!却该死了!该死了!玉帝传旨道:那孙悟空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礼,且姑恕罪。
5: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甚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忽喇的一声,把公案推倒,耳中取出宝贝,直打出御马监,径至南天门。众天丁知他受了仙录,乃是个弼马温,不敢阻当,让他打出天门去了。
6:请问大王,官居何职?猴王摇手道:不好说!不好说!活活的羞杀人!那玉帝不会用人,他见老孙这般模样,封我做个甚么弼马温,原来是与他养马,未入流品之类。我初到任时不知,只在御马监中顽耍。及今日问我同寮,始知是这等卑贱。老孙心中大恼,推倒席面,不受官衔,因此走下来了。
本文要讲的就是孙悟空嫌弃官小,拂袖而去,这怪谁呢?就上面6点就能明白,真怪不得人家天庭。要怪,只能怪悟空自己。为什么这个说呢?上述的6点已经说明了悟空当时最为突出的6个缺点。
1:不尊重前辈。
悟空跟随菩提老祖学艺,他对自己的师兄弟很尊敬,对自己的师傅菩提老祖更是尊重。此时的悟空呢?他面对的是谁?面对的是天庭的使者,他做了什么?不顾太白金星,自己一个人先走了。即便你孙悟空再能耐,那也要尊重一下太白金星吧。太白金星不与他计较,但其他人未必不计较。
2:不懂礼貌。
到天庭也好,到庙门也罢,拜访他人也好,到了门口要不要表明身份通报一声呢?这肯定的呀。可他孙悟空偏偏不,被拦住了,还要大吵大闹。这明显是让别人看不起他,你一个本事头那么大的人,难道这点礼数不懂吗?孙悟空真不懂?大家想想当初他去拜师,连一个小门童,他都是尊敬的。所以,这里的不懂,是悟空那可自大的心造成的。
3:蹬鼻子上脸。
被拦住了,太白金星给了孙悟空台阶下,可孙悟空开始矫情。在那里发狠,可你不想想,下界小妖,硕大的天庭谁又认识呢?结果,矫情了一番,还是进去了。
4:不尊礼数。
先不说悟空是不是野猴子,就见了玉帝还是一副高傲自大的样子,就让很多神仙不爽,玉帝倒是不与他计较。这一点与他当初拜师的时候截然不同。当初他见了菩提老祖,那可是毕恭毕敬的。
5:小事不愿做,大事能做好吗?
悟空本以为自己的官很大,可一问,知道了太小。于是,怒气冲天,一气之下跑了。可是,谁不是从小事做起的呢?难道要让玉帝给你安排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先不说资历如何,就孙悟空的那点本事和毛毛躁躁的脾气,都难以胜任。
6:暴发户心态。
为何说悟空是暴发户心态呢?孙悟空在短时间内学到的哪些东西算不算突然暴发呢?算。因此,悟空自高自大,沾沾自喜,觉得了不起了,走到哪里都要装大爷。就像某些暴发户,有了几个钱,走到哪里都要装。因为这些,他们经常受到别人的歧视。他们自己呢?不认为自己是暴发户,还到处说:哼,那谁谁谁真没水平,我怎样怎样,他还看不起我。等等,类似这种话。这悟空和暴发户是不是一样呢?一模一样。
上述是孙悟空第一次到天庭的毛病,第二次呢?第二次要了一个“齐天大圣”,这本该可以了吧。可他还是不知足,毛毛躁躁的毛病不改,自己为是的观念不变。最后只能自取其辱,被压五百年。
孙悟空,从到天庭做弼马温开始,他“自以为是”、“不知好歹”等毛病就一直未改。所以说,天庭要讨伐他,要杀掉他,最后请如来佛祖把他压在五指山下。这一切,都是孙悟空咎由自取,怪不得任何人。
作者用孙悟空的此番作为,来映射世人,来警示世人。很多人都犯了与孙悟空一样的错,落得个失败的下场。失败之后呢?失败之后,就像孙悟空一样,依然在那里埋怨他人,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孙悟空有五百年的时间考虑,而世人呢?世人没有时间考虑。我们只能在失败之后,总结经验,多找自身原因。错、失败,其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败了,却没有看到自身的问题。人,最难的就是过自己这一关,过了自己这一关,才能真正的脱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