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七情什么是六欲?
标签:
七情六欲味声 |
七情
一、喜
喜悦啊,犹如白云穿过蔚蓝的天空;欢喜啊,犹如清泉投入大海的怀抱。
观察现实人生的各种景象,无明阴影笼罩下的生命是多么黯淡无光;一路追求的疲惫,终也抵不过岁月的风寒;清净完美的自性,却呈现出人们那支离破碎、不堪一击的无限忧伤。智慧的花朵,开放在灵性的殿堂,谁知道慈悲和智慧在每个人的心中静静地流淌!从容不迫,空寂安然。
禅人的喜悦,就是看穿了身心世界的一切伪装,打破了价值观念的所有禁锢,放开心去,一尘一刹都是自性之庄严,一举一动都是心灵之展现,一景一物都是生命
之因缘,一色一香都是究竟之寂静!此时此地,唯独只有佛法僧在心中流过,杂染烦恼和串习顷刻间化为天际的一道彩虹,美妙殊绝,无与伦比。人我是非,嘻笑怒
骂都点缀着命运的车轮。
天然大业,不假装璜;刻意求全,反致损伤。动物任其孕育,植物任其流芳!眼泪是轻描淡写的风景,微笑是茶余饭后的余香。看那穿越时空的距离在红尘外轻舞飞扬,灵性的觉醒在舒展的空气中回翔,没有谁明白这是最令自己喜悦的家乡。
二、怒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片荒丘,万重宫阙。
人生何故怒难平?只为心头火,根未绝!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只见心火炎炎,烧尽菩提之种;境风浩浩,凋残功德之林。仙人一嗔怒,城市遭大劫。修罗一发火,海水为颠覆。米拉日巴尊者之发怒,冰雹消灭众多人。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
让这颗“心”成为“奴隶”,或者置心于奴隶之下的状态,就是“怒”;如果让这颗心处于“如”如不动之当下,即不会发怒,而行之仁“恕”了。
当怒火攻心的时刻,你的生命已经成为世界的奴隶,毫无把握,不能自己,将来的果报是铁床铜柱猛火烈焰。当怒火停息,彻底抽薪,从此地狱之门永远关闭,生命最大的痛苦亦将寂灭。心王行处,心奴服膺,心中没有一点怒火,世界顿时清寂无比!
三、哀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来独往,苦乐自受,无能代者,行为各异,果报自差,道路不同,会见无期,智者思之,哀哉可伤!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蝼蚁尚且贪生怕死,一切有情爱惜生命为天性。然而,浮生嚷嚷,岁月无情,人生路上,杂乱无章,多少行者半途而废,多少努力宝山空回。生命原本是珍贵无比的,岂可任其耗费!幻质无辜,唯心所使,倘若心死,岂不哀哉!
人生娑婆,世道多艰,少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孤苦无依,奔命无门,沦落人海,举目无亲,四顾茫茫,春光失色,秋月凄凉,易水寒心,西行路远。白
发人送黑发人,冤家路窄,知音弦断,人天相隔,有缘无分,美人迟暮,壮志难酬。纵有妻儿子女承欢膝下,高堂白发慈严于上,荣华富贵,威名显赫,亦难免老死
相催,病逆交加,心神沉重,何能与人相诉!苦痛切己,谁能知之!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平日谈笑洋洋得意,夜半钟声尚在客船。王宫玉殿奢华无
比,哀家寡人之称,道破个中真味!
然则,若能哀而不怨,则可超越世间苦厄,进而哀恸起大悲,妙用亦诚为不可思议啊!
四、乐
乐者悦也,心事兑现,是为人生之大乐!虽则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能免无常,然而浮萍虽是无家客,欲到天涯任去留。也不失为变幻人生之大乐。风前残烛虽
无定,雨后梅花香更浓。人有生老病死相催,岁有春夏秋冬更替,若能识得亲娘面,十字路口可回家!静思之下,竟也时刻体悟和乐之人生,不亦快哉!
快乐是什么?最初应是慈母的乳汁,然后就是小伙伴的几个火柴盒可以链接起来做火车,少年时期的父母老师一声赞叹,青年朋友的肯定与欣赏,中年的事业有
成,晚年的膝下儿孙满堂!不,何止如此?快乐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其实快乐是从初一到十五的月亮越来越圆
越明亮,人生就是如此,也是从十六到三十的月亮越来越小越融入黑暗而从容不易;快乐是早上的太阳,中午的暴雨,下午的彩虹,傍晚的霞光,晚上的星星和月
亮。快乐是每天早上从黑暗中出来,重新开始;是每天晚上带着一天的成就迈向宁静的安祥。快乐是生命的存在,无论遇到什么都让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微笑和眼
泪都让自己终生难忘!快乐就是有饭吃,有房住,有衣服穿!穿的是什么,吃得怎么样并没有关系。
当快乐的音符划过寂静的心空,举手投足天地间满是和谐的交响,古人说:久旱甘雨,故知他乡。近人说:花枝春满,天心月圆。当心灵的月光不去寻觅他人的光
环,静视四周和自身,无论何时,身在何处,都那么明亮那么安祥,还有谁会浪费宝贵的情感!只在这无言的寂静中,安然而住,从容而往,坚毅而出,淡定而还!
犹如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快乐本是平常。
五、爱
人在爱欲之中,从生至生,从死至死,由爱根故,沉沦世间爱河,随河流浪,渐积渐深,终成茫茫苦海,所谓:爱河千层浪,苦海万重波!由爱故生苦,离爱苦永
除。佛经上说:无明爱取三烦恼。无知事物的真相而生贪爱,爱心炽盛而努力求索,此三者实为人生之全部烦恼的过程,然归根结底乃是无明为根本。爱就是以无知
冲动为前导,以获取占有为后盾,只是冲动与占有的全程展现而已!凡情迷执,几乎没有不被爱河湮灭的。
但是,爱也是人性中的美德,只要看清冲动无知的真相,说服获取占有的私欲,爱则是生命中最完美最感人最浪漫的本有情怀!没有无知冲动的爱,是智慧明了自
由的爱,当消灭了轮回中最初的无明,也就消灭了我执,没有我执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只有具足了智慧才是自由解脱的,在自由的生命世界里,爱不会给人带来任何
负面的作用,爱只是自由的表白,也只是智慧的外延,是生命本质内涵的天性,只有升华和喜悦,没有一切不安的相状,人人所需,人人赞美,还因为有大智慧故不
住生死,起大慈悲不住涅槃,回转根尘,炼魔涤垢,如此之爱方为不死的永恒之爱。
不再获取与占有,是真爱的自信与坦然,并非就没有了爱的拥有和妙用,也不是接受不了至爱的抚慰和美丽的展现,而是同样生活在世界上,无论遇到或者觉受生
命本质所显现的景象,都无须回避,更无须为此苦恼不堪,因为心中已经没有那个想要占据一切的邪恶,自我解放了,思想也就超脱了,自我消失了,由自我为中心
的自私也不复存在。爱也就纯粹是生命中的昙花一现、彩虹一闪,无论是阴雨还是晴空,彩虹总是绚丽多姿美妙绝伦的,赞叹如此清净脱俗的爱。
神圣纯洁的心灵,使人消除愚钝,大开智慧之门,破除自私的黑暗,走出生活的低谷和角落,自由的灵性出现在无取无舍的天空中,如云布雨,万类苍茫均被爱雨所滋润,犹如黑暗里精妙的闪电,顿时照亮了大地!
六、恶
厌烦的心绪在事业不顺时出现,厌世的情结在人际矛盾时降临!世故人情不如意时,天理良心受侵犯时,恶心就会像被雷雨冲垮的堤坝,迅速蔓延淹没了往日的繁
荣,如临怨贼盗匪,如遭天灾人祸,天旋地转,直接晕倒。每个人在生命的尽头,都会看见凶恶残暴的狰狞面目和恐怖无极的厌恶心态,其实都是埋在心中最深处的
“恶”心展现,在生活中或许你会想办法掩盖自己那凶残的情绪,但在死亡面前却又泄露无遗了。只要心中还有丝毫的不愉快感觉,或者看不惯他人和事物,或者对
自己身心存在着不满的情绪,甚至心中自以为是的正义感,都能导致嗔恨的萌芽,那就是恶心的流布,也就是被情所转,终必流浪生死苦海!
在崎岖的道路上颠簸,定力不好的人就会感到恶心。在扑塑迷离、变幻莫测的人生过程中,脚力不踏实的人也会感到恶心,甚至难以承受,呕吐不止。消化不了现
实社会的种种现象,被一件不如意的事情所干扰,结果就感到全部的人生都是难以接受的,所谓被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或者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是凡夫世
界的恶心状态。
在自私自利情欲熏习之下,情感世界的“恶”心,更是令人触目惊心、吐血喷泪!有人一不小心怀孕了,便去医院把他们的情种或者孽种消灭在萌芽之际;有人反
应迟钝,已经怀孕好几个月了,还要流产药死将要跳动的生命;有人把孩子生下来了还要后悔,却将亲生骨肉活活溺死在尿桶里;有人将活泼可爱的婴儿丢弃于街头
或寺门之外,生死任其由命;有人将亲生孩子恶骂毒打,虐待成性,畜生不如;有人把兄弟姐妹同胞骨肉的财产据为己有,甚至杀害亲人谋财害命;有人不孝敬父母
师长前辈,养育深恩不知报答,有苦推给长辈,恶言相加,恶骂侮辱,动手殴打亲人长辈,丧尽天良,愚昧无耻。如此等辈,今生营造苦具,来生感召恶道,三途易
进而难出,地狱苦极而永劫,深夜思之,哀哉可伤!
当心中被“恶”的情结所困,举目长天眷属而无亲,环顾四周欲哭而无泪,夜色宁静却难眠,晨曦初绽却无神,白天工作觉乏味,寻常交往不开心;春困秋乏夏打
盹,冬季又太冷;行路担心遭劫贼,住处感觉像牢笼,坐静心如甴针毡,卧时心又起扰攘。那颗不安的心,一直缠绕在凡夫众生的现实感觉中,难以休止,难以自
拔,难以醒悟,极难调伏苦痛得安息,极难消灭恶心悟真常。无量劫的生生死死,直到今天还不停止,那颗计较自私多苦多难的心,依旧流浪在滚滚红尘的飞扬!
如果不是佛法的透视,谁能放下这千劫轮回的肮脏?如果不是苦切至诚的改善,谁能契入这亘古亘今的安祥!
七、欲
在凡情迷执的涌动下,一次又一次地调整自己的方向,但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宣告失败。就像一只猴子最初它所得到的只是一只玉米,然而当它看到了西瓜之后就去 追求西瓜,最后它看到了野兔之后,竟也撒手抛下西瓜而去追求野兔,野兔跑走了,它就只能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真是如梦幻泡影。其实人生又何其不是如 此呢?每一次成功之后就是叹息,每一次荣誉之后就是警觉,因为,每次的付出都远远超过了获得,而每次得到的东西,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不稳定的、杂乱的、不自主的、轮回生死之中,最大的原动力就是欲望。如果没有了欲望,人就会像是树没有根一样,慢慢的枯萎,乃至死亡。可以说,一切
凡夫众生没有无欲地生活的,只是欲望也有两类:一是杂乱无绪不能自主的恶欲,二是天伦之常长幼有序的善欲。恶欲使人迷惑颠倒心智狂乱,丧失人伦之纲常,影
响自他之身心,使人烦恼痛恨堕落无奈;善欲则令人意志坚强身心愉悦,倍感责任重大,努力护卫自他,令人开心快乐感恩积极。
佛法就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缓兵善诱法,首先认识到恶欲的可怕坚决加以消灭,从而达到善欲的人间和乐境界;其次还要认识到善欲的局限狭隘坚
决加以超越,从而达到了无欲则刚的解脱圣境;最后又从无欲的世界里出来,秉持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情怀,菩萨完全依赖于“愿力”来到人间,示现弘化
普渡众生!这三种情况其实都是以欲望作为根基而展开的。
我们放弃了世俗的荣耀和光辉,于是拥有了真善美慧的心灵感受;我们舍弃了世间的真善美慧,于是解脱了无始劫来的那份蠢动与不安!在回望来时路的刹那,欲 望就像魔鬼一样,装扮着各种角色,佩戴着各种面具,又在那里一一向路人表演它那些独特的绝技。而我们,走过来的人啊,多么庆幸看到了只会生长智慧和慈悲的 地方,那就是菩萨的心肠,那就是欲望被转化之后的安祥!
七情六欲——六欲
一、色
色为六欲之首,淫为万恶之源。佛说: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在心潮蠢动分别迭起的刹那,根尘分离,心物照映,能所隔阂,彼此攀缘。从最初贪恋父母
行事,到最后痛心挥别儿孙,色身来去生死之间,唯一“色”字了得。都说七情六欲人之常然,在此樊笼之中,苦乐自当,无能代者。回顾往昔,为色所困,吃需鼓
腹,穿要遮寒,睡需适意,用要美观,玩要舒心,看需眼馋。形色各异,长短方圆;显色不同,赤白青黄;有表之色,眼根所对;无表色法,眼不能看。然而不知,
都是被色所缠。
“色”之为物,是人们从生到死连累最多,惹人最苦,最有动力,最有危险,又让人感觉最实在的东西。从出生睁开眼睛的时候开始,就开始挑选自己想要的色
法。一直到七八岁挑选玩具、十几岁挑选朋友,二十出头挑选恋人,自始至终,挑选服装和款式,挑选物质和色彩,挑选美观和造型,挑选住宅和轿车,挑选环境与
风景,挑选一切看到的和看不到的形状和颜色。从生下来一直挑选到死亡,最终只能眼睛一闭,一切色法都带不走,只有眼前黑乎乎一大片,除非在心中留着平素对
色法的录像。带着这些心中的图景,去寻找下一次聚会的轮回模样,生生死死,如此这般。
其实,色法没有错,无论是善相还是凶相,都是自然界所赋予;色法也不会迷,无论是美色还是丑色,都是生命本然的展现。高低胖瘦,各有其美;青黄赤白,独 有所好。即便是不看外景,也会看到闭眼之时的黑暗。看外随着外境转,看内又随心情动,看内看外,都是一样,均被根尘相对之色法所滞。本来眼能见色,借色身 以存命,心自坦然,万法无咎。奈何苍生苦,偏为色欲忧;视而不见处,智慧随心流。
佛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心妙用如《楞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古德云:见色闻声皆妙用,搬柴运水是禅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以,随缘放旷任沉浮,一任春泥群芳妒。
二、声
声欲就是对声音、声誉、声韵、声尘的希求和欲望,因为耳根所对的就是声尘,这又包括简单直接的声音、舆论影响的声誉、和雅哀畅的声韵、高低缓急的声尘。
声尘作为生命组成的重要因素而朝夕相伴不可或缺,一生下来就伴随这“哇哇”的哭声而来,到最后还是听着身边那些人的“哇哇”哭声而去,为何歌?为何泣?苦
笑无端明历历;村前锣鼓喧天地,人生红白都是戏。
声音使人欢欣喜悦!父母兄弟的鼓励赞叹声,即便是婴儿也会停止啼哭;亲人朋友的喜欢劝慰声,即便是浪子也会奋发回头;二八佳人的环佩娇柔声,即便是仙人
也会陶醉神往;和雅哀亮的琴瑟箜篌声,即便是异类旁生也会驻足静听;幽静空灵的清风细雨声,即便是疲惫旅人也会心旷神怡;美妙绝伦的梵呗歌咏声,即便是诸
佛菩萨也会拈花微笑。名声使人努力自强不息!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到临头了还要想名垂青史。讲得宏伟博大一点就
是名扬四海,讲得认真负责一点就是名正言顺,讲得敦厚实在一点就是名实相符。佛说:假名安立。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声音也会使人烦恼无尽痛苦不堪!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严厉苦涩的责骂声,莫名其妙的诽谤声,烦躁腻味的唠叨声,凄凉愁苦的哀叹声,激烈刺耳的骂架声,车水
马龙的嘈杂声,雷电交加的急切声,鬼哭狼嚎的恐怖声,哭爹喊娘的痛苦声,声名狼藉的绝路声,命若游丝的微弱声,盖棺定论的锣鼓声,种种苦痛,都可以通过声
音来传播。所以,心随声转,易于散乱,如犬吠声,如狗逐块,最终都是虚惊一场空费力,人生犹如空谷回音,渐传渐远,似真似幻。
既然声音能使人快乐,也能使人难过,何不选择自己一种散布声音的方式呢?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梵音传遍三千界,寂静祥和满九洲。虽然随声逐 块都是凡情迷执,但是我佛教导第一要多闻多思。禅师说: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当年香严童子因为石头击竹闻声悟道,遂吟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 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圆通章说:初于闻处,入流忘所,能所双亡,即得见性。
三、香
燃一炷幽幽檀香,
迎风飘来阵阵木犀的清凉,
寄情山水的寂静与流畅,
生命是如此的悠然!
怎不令人神往?!
人是泥土做的,从小就爬在大地上,大地犹如母亲,母亲亦如大地,至今还带着泥土的芳香。春天的乡村,到处弥漫着山花的清香,柳絮池塘,梨花院落,杜鹃娇 红,桃树嫣然!放牧在薄雾如纱的清晨,阳光温煦而迷离,淡淡地洒落在身旁。鵰鹰卷起雾霭,震动高飞的翅膀,冲向蓝天,自在翱翔。一片嫩绿的秀水青山,生机 盎然。爸爸陪着我走在山岗上,空气格外的馨香。夏日南瓜和玉米的清气,还有河塘中的莲花飘香,桑葚葡萄挂满了枝头,在竹林里午睡时,闻到了竹叶的芬芳。中 秋明月,丹桂飘香;冬雪洁白,无尘无染。油菜地和稻田的气味,伴随着母亲乳汁的喂养,感激不尽,恩德无边;六尘的世界啊,却让生命体验了如此丰富多彩的美 好和苦难。
饮食男女,山河大地,财色名利,是非人我,爱恨情仇,得失利弊,无一不是令人迷惘的对象,无一不是令人觉悟的地方!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喜欢香尘扑
鼻,月穿竹影连窗绿,风送香花满谷场!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离不开香尘的缠绵。香妃香水伴香囊,何处香魂彻骨凉?曼殊云: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嘱题
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木老诗云:香车西向马头东,从此天涯梦不通;暮暮朝朝风兼雨,三春落尽泪珠同。
嗅觉灵敏的人啊,早就应该放下对香尘的贪婪。
香,代表庄严的气氛!佛前一炷清香,给你永远的吉祥!
四、味
味欲令人垂涎,品味令人升华,味道使生命不再单调。味之于人,犹如香之于沉水木,沉水木如果缺乏香气,则价值尽丧意义全无,人生如果乏味,则生命之意义全无,生不如死,痛不可言!
食物中那口舌之味觉,咸酸苦辣甜,东西南北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习惯而已。倘若为了吃饭饮食之味觉而绞尽脑汁,不如养成适合于环境的习惯,一旦习惯了就顺其自然无需造作。然古人所谓“鸟为食亡”,又云“食色性也”,乃是纯属自然现象,大可不必什么大惊小怪。
人生之趣味,真乃决定了人生的方向。低级趣味的人,最后一定是做着低级趣味的事情,过着低级趣味的人生。稍有品味的人,则能够品味自己的人生,活得尽可
以享受天伦之乐,青山绿水风花雪月,无不是美味人生之自乐。极有品味的人,那就不但自己能够随时随地品出人生滋味,而且还能深入品味宇宙人生的“道味”,
三德六味,此味无价,最是耐人深品,细细咀嚼,所有世间百态万物灵源尽在里许,有品位者当入其中!
舌根只会品尝两种味尘:一是物质之尘味,所谓“咸酸苦辣甜、甘涩润滑淡”。二是精神之法味,所谓“言说劝请颂、歌呗梵唱赞”。此二都是味觉之用,用在对
境时如何生心。心是万物之源,境界生诸味,味从知觉生,知觉性无别,无性无生灭,无生心之体,无灭心之用,体用本空寂,万境自如如!
不要为了口味而造下杀生之业,不要为了新味而淡忘粗糠清苦,不要为了贪味而病从口入,不要为了快味而祸从口出。当回味生命的历程时,生老病死、成住坏空、春夏秋冬、生住异灭、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一切法都具无数独特之味,就在当人悉心品尝而已!
五、触
触欲就是感官的触对之时而产生的心灵愉悦快感!从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开始,就是全身心对这个世界的接触,就自然产生了贪好嗔坏、喜新厌旧、贪善厌恶的情
绪,六根所对六尘无非都是“触”的结果。所以十二因缘中的六入之后即是“触”,是一切感受的前提条件。但在六欲中的触欲,则是专指身体感官与外界接触而
言。
微风虽然清凉,但对初生婴儿来说已是刺刀般寒冷;母亲的怀抱虽然脆弱,但已超过大地给予的温暖;可怜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竟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有,赤裸
裸地来啦,来经验生命在这个世界的一切承受!于是第一个经验就是哭啊!哭得那么无辜、那么无助、那么无畏!这一期的生命便是在痛哭中走来,在痛苦中成长。
所有的接触都是苦的,快乐是坏苦、痛苦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因此古人才把眉毛=草头、双眼=一横、鼻梁=一竖、嘴巴=口字,诺大的一个“苦”字啊!
最初触及心灵的是爸爸、妈妈、哥哥、吃饭、好……后来不知道在学习的路上,看见了青山绿水、家犬牛羊、蓝天白云,这一切都在心灵深处时刻触发着回归自然
的呼唤!身体经验的春夏秋冬、冷热动静、贫病康泰,面对茫茫天地间,浮尘四壁光,孤身只影,四下空零,不得不感言:身世飘然尚卧薪,钟声月色落凡尘。经窗
试问千秋月,我是人间第几人!
及至走向学校、走向社会,一卷《心经》千万里,长空皓月伴我行。越走越远,离家越来越远,离自己也越来越远!佛法像一盏苦海上的灯塔上的明灯,照亮了黑暗的旅人归程。幼时的记忆重新拾起,那大山深处母亲的凝眸、父亲的坚毅!万水千山,一路回归。
没有人会记得是谁在自己生命的白纸上涂鸦,弄得最后面目全非。当触及灵魂的深处,一路都是模糊的记忆,那些知识构成的妄想啊,错综在未被整理的心念里,
无奈无声地叹息!情系、清晰、清洗,那根无弦琴的琴弦已然尘封已极,那扇纯净的善良之门已然风尘扑面,那片无云的天空不再湛蓝如洗,那块肥沃的土地已然杂
草丛集,情系、清晰、清洗,才触摸到原来的自己,在那一切污染都褪去之后,在那人为的造作都转换了无为,在那无为无造作的天空中,不再寻觅!
似鸟投林,如云归岫,身心不再分离,世界不再凄迷,眼光的触及就是悲智的流露,大地的歌声响彻了无垠的天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触”的世界,竟然这般美丽,感恩不及、言语无迹、行动难寄。清净的三业啊,触目皆是菩提!
六、法
法,是这个世界的总称,内自有心无心、有念无念一切精神世界的生住异灭,外至行住坐卧、山河大地一切物质世界的成住坏空,无不是“法”的展示和演绎!无
论是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还是形而下的具体事实,无论是美妙绝伦的真善美慧,还是颠倒黑暗的杀盗淫妄,也都在法的范围里不增不减。所以认识法,而不被法所困
才是生命唯一有意义的大事情!
恶人有恶法,善人有善法。实则法无善恶,善恶唯人;人无善恶,善恶唯心;心无善恶,善恶唯事;事无善恶,善恶唯受。自从来到这个世界,接触到人事物之
后,自然产生了所有不同的觉受,而爱恨情仇都是建立在觉受的基础上呈现的,为了这些情绪而进行一生不懈的劳碌奔波,梯山航海到处攀缘追逐,生生世世乐此不
疲,随业受报苦痛无极。
外在世界的万法生起,是从无尽的虚空中风大的鼓动,风动而久之即产生火大,火大继续鼓动就产生水大,水大继续鼓动就产生地大,从此以后就构成了世界的正
常运行。只要四大协调了,就能够世界太平风调雨顺天下无灾。但此所住的依报世界,都是顺从众生的正报身心而生,所以有情众生的身心行为,才是世界的核心力
量,此力也是宇宙之法力。
内在身心的万法生起,也是先在阿赖耶识田中的种子,被业风所鼓吹而动摇不已,业风之中既存嗔爱之力,由爱风吹拂而寻求所爱之境界,此为火大热情之开端,
火大继续鼓动不已,即于身心浸润无边是为水大,水大继续鼓动而化诸骨肉皮发之身躯,由是而有身体四大发生。既生之后,尚需寻求外在世界之四大元素来滋补身
心,吃饭、穿衣、喝水、取暖、呼吸、思维等等,都是在摄取四大之精微而成为自身之能量。
身体之初即是一念妄心情执所致,妄心情执皆从清净明了之无念而生,无念明了之心即是生灭万法之根源。透过此之无念明了之心,方能彻见无生无我的诸法本源,达此本源者,才是真沙门。所以佛经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凡夫众生为七情六欲所困,此六欲即是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法欲,而法欲就是对于身心世界、精神物质的一切万法之执着,执此不舍,妄想不息,故 有生死,轮转无尽。欲免轮回,当除法尘概念,务使心无牵挂,一尘不染,万象更新,念念不住,心心光洁,终究得大自在,犹如法王,于法自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