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先得人心,再得天下”

(2015-05-17 22:16:04)
标签:

刘邦

项羽

项王

秦宫

沛公


“得人心者得天下”——汉高祖“先得人心,再得天下”

 

                           ——《 史记·项羽本纪》体会点滴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 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 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这是《史记·项羽本纪》里关于楚汉之争中刘项二人攻城掠地后的两段记载。刘邦入关后,秋毫无犯,民心俱安。项羽入咸阳后,烧杀抢夺,人神共愤。

刘项之战,为时久矣。刘邦一路行来,大打为民除害的旗帜,下令军队不 入城,将士不扰民,不烧杀,不劫掠,不受劳军用品,封秦宫,驻军霸上。并张榜抚民,除伤人、抢夺、杀人三罪给予惩罚外,废除秦朝的一切苛律。厚待降将,就 连降君秦王子婴他都不杀。胸中楚箭,依然跨马劳军,稳定军心。可是项羽却烧宫室,杀子婴,虐降臣,逆民意。被秦朝的如虎苛政压迫已久的百姓,民心何往还用 思量吗?

其实,绕过成王败寇不说,从两人的内心道德修为来说,不肯过江东的项羽绝对好过翻脸贬韩信的刘邦,问题就在于楚霸王的技巧不好。

刘项之争,争的是天下,争的是江山社稷。“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一句老 话,项羽却永远不明白这个道理。杀苏角,虏王离……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项王一路烧杀,腥风血雨,好不快哉,可惜杀尽人心,也就失了天下,最终以拥兵四十 万之众,败给兵力十万的刘邦。如此悬殊的兵力,结局却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从项羽只知一路杀将过去,就可以看出此人胸中城府浅,无韬略,短智谋。

项羽惨败,还由于他的心胸狭窄,不能纳谏。不受谏言,也就不得人心。 若鸿门宴上,能采纳范增的计策结果了刘邦,也就不至于失去千载难逢的良机。难怪“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 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若能听他人言“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也许历史从此改写,可是项羽说什么?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 夜行,谁知之者!”略有所成,便急欲衣锦还乡,真是浅见拙识,毫无大丈夫问鼎苍穹的气魄。不但良言不纳,还“烹说者”,以极其残忍的手法阻断忠谏,如此扼 杀人心,也就逐渐走向了末路。

这个时候刘邦在做什么?这个时候刘邦正忙着从谏如流啊。兄弟几个一路 奋战,哪个好主意是他一人想出来的呀?还不都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人心齐才能泰山移,聚拢人心,才能所向披靡,这个道理懂不懂?项羽不懂,可是刘邦 懂!他不但懂,而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刘邦想入住秦宫的时候,能听从樊哙、张良的劝阻,还军霸上;当刘邦胸部中箭时,能听从张良的建议,对外宣称箭中脚 趾,小事一桩,跨马巡营……

种种的一切做法,都为刘邦最终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民众基础,汉王仁厚、汉军知礼的观念就这样扎根民心,夺取天下,四海归心也就指日可待了。

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企业的管理,同理可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下一些企业,当出现效益滑坡时,所能采用的就是削减员工薪资;加大员工工作量;一味指望向严苛的“管理”要效益。这样的下下之策,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试问又有多少员工忠诚度可言呢?

什么是人性化管理?看看汉高祖吧。紧紧抓住人心的刘邦,不但是一位卓越的领导战略管理专家,还是一位睿智的心理分析师。
摘自 松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