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姓探源(三)早期播迁 艰苦创业
上篇:上党献地 弹铗三歌
战国后在天下纷扰、群雄逐鹿的战国时期,冯姓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进取状态,坚韧而顽强地繁衍生息,其活动范围逐步由今河南荥阳向周边地区扩展。
向
南,先进入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
他,冯郝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情后,愤而离去。冯郝是楚地冯姓留
名第一人。
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传说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
向
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名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将白起率兵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
野王守备不敌而降。上党危在旦夕,在寡不敌众的危机关头,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国在平原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
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
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来自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讙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冯
讙:祖籍魏城。为人机智,工于心计,恃才傲物。他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虽贫寒而志不移,为人孤傲。后来为生计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他们第一次见面时,
孟尝君询问冯讙有什么爱好和特长,与多数夸夸其谈的食客不同,冯讙淡然地说没有什么喜好,也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素以慷慨著称,大笑之余还是留下他。其他
门客却因此有些轻视冯讙,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
不
久,冯讙觉得孟尝君给自己的伙食很差,于是便靠着柱子弹击着自己的长铗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侍者将此事禀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给他吃鱼,待
遇按中等门客标准。”不久,冯讙又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都笑他不知足,如实报告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配车,按上等门客的规格
待遇。”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讙再次敲起他的长铗:“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他是一个贪得无厌、不知自重的人。可孟尝君却颇有度
量,派专人为冯讙老母送去了衣食。从此,冯讙不在发牢骚了。
又过了许久,孟尝君想从门下宾客中挑选懂会计的人代他到薛邑收债,冯讙主动申请说自己愿意前往。孟尝君很高兴便同意了。冯讙收拾停当之后,向孟尝君辞行,并请示“收完债,您需要买什么东西吗?”孟尝君顺口答道:“先生看我家里缺什么,就买些什么吧!”
冯讙驱车来到薛邑,派人把所有负债的人召集到一起,核对完账目后,他便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给负债诸人,并当面烧掉了债劵。百姓感激,皆呼万岁。
冯
讙随即返回,一大早就去求见孟尝君,孟尝君没料想到他回来得这么快,半信半疑地问“债都收完了吗?”冯讙答“收完了。”“那你给我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孟
尝君问。冯讙不慌不忙地答:“您让我看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到您您有用不完的珍宝,数不清的牛马牲畜,美女也站满庭院,缺少的只有‘义’,因此我为
您买‘义’回来了。”孟尝君不知所云,忙问“买义”是什么意思。冯讙就把以债款賜薛民的事说了,并补充说:“您以薛为封邑,却对那里的百姓像商人一样盘剥
刻薄,我假传您的命令,免除了他们所有欠债,并把债劵也都烧了。”孟尝君听后很不高兴,只得悻悻地说“算了吧!”
一
年后,孟尝君由于失宠被新即位的齐王赶出国都,只好回到薛邑。往日的门客都各自逃散了,只有冯讙还跟着他。当车子距薛邑还有上百里远时,薛邑百姓便已扶老
携幼,夹道欢迎。孟尝君好生感慨,回头对冯讙说:“先生您为我所买的‘义’,今天终于看见了!”冯讙却说:“狡兔有三窟才仅能幸免而已,您现在只有一条退
路还不能忘忧,让我再为您凿两窟。”
在
冯讙的活动下,秦,魏等国虚位以待’以重金厚礼聘孟尝君做相国,齐王听说后追悔不已,连忙賜物谢罪,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讙让孟尝君乘机请求齐王賜先王
礼器并在薛地建立宗庙。等一切就绪后,冯讙向孟尝君回报道“三个洞穴都已凿成,您姑且高枕而卧,过安乐的日子吧”。孟尝君后来又做了几十年的相国,没有丝
毫的过失,全凭冯讙的计谋。今天人们所说的“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等成语,正是从此而来。
通过以上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冯姓自西周以至先秦的播迁简况:源起中原,西入秦晋,东到齐鲁,南逾荆楚。到战国中后期,冯姓子孙基本上广泛活动于以河洛为核心的中原大地。
较
其他姓氏而言,冯姓早期播迁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从冯姓正式确立(三家分晋,前403年开始)到战国末期不到两个世纪的时段内,他
们已覆盖了华夏族主要的活动区域。面对诸侯的割据、分裂、关隘重重以及连绵不断的战火,冯姓子孙以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大无畏精神拓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
二是脉络清晰,线索明确。这在诸多姓氏中实属少见。每一时代、每一地区冯氏都“有史可寻、有案可查”的优秀人物作为标志;而毕公高以下,《史记》、《战国
策》、《世本》都对冯氏事迹有明确的记载。这是弥足珍贵的史料虽然数量较少,但却足以使冯姓整个姓群的演变脉络变得清晰,“信史精而附会少”也足以使冯氏
子孙为之自豪。
(资料来源于《百家姓书库》艾叶主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