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 [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科技改变了生活,网络便捷了生活。
通过平台租赁的“旅游专车”一早从太原出发,如约而至大同宾馆。崽崽也恰好赶到,一方面交待司机慢一些开,有情况随时沟通,安全是第一要务;另一方便反复叮嘱我们,一切不用操心,一路住行与景点规划都已经安排好了,师傅会稳妥送到每一个落点,和“报团”一样,唯一的差别或好处是可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还说这边的用餐一般情况下是不用担心会遭遇天价陷阱,万一有问题报警是最好的选择。我笑说,怎么会呢?革命工作几十年,天南地北出差也不少,从来就没有遇到过讹诈或类似讹诈的价格欺诈,不是我精明,而应该是我这个样子太像一个乡村教师了,经常被叫做老师便是证明。心底里说,没有摆谱或想占小便宜的心态与行为,先小人后君子,不怕别人瞧不起我这个老头的穷酸样,应该平安无事。![[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 [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出大同往南穿过朔州即雁门关所在的代县。如出一辙,须“摆渡”进入景区。那摆渡车便捷得如同乡村随停随上的中巴,一位便装的油腻大叔在上车排队的栅栏前,亮出一个手机的收款码说扫码上车,一人十块。陆陆续续,坐满了便发车。意向不到的是,这摆渡车看上去还有那么新却说感冒就打喷嚏了,哼哼了好几分钟才如老牛喘气似的发动了。看大家都熟视无睹的样子,难道大家都知道了这里摆渡的不容易?不知是“还好”还是不怎么好?一路沿峡谷,平坦无陡坡,更无急弯险段,估计就三分钟,远远就看到了景区雕塑上高高飘扬的彩旗。想想这路程最多不过千米,觉得这十块钱花得有些冤枉。下车,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右手边峡谷岸上的杨家将人物雕像,花岗岩的,雄壮得过于笨重,看不出英雄征战的矫健和气概。这到底是艺术家的本意、还是专家与首长的决策?或许是我的审美眼光不科学。![[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 [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跨过雁门关高大威武的门楼,以为就是雁门关内了,谁知豁然开朗的是一条店铺如林的街市,甚至还有一处正在大兴土木。不仅有千篇一律的各种旅游产品、地方特产的标准摊位和微型店铺,竟然还有吃住一体的小宾馆或民宿?也是一景啊。
靠近城楼,先声夺人的是咿咿呀呀的戏曲唱腔,以我的知识储备,不是耳熟能详的京剧、越剧或黄梅戏之类。寻声而去,但见以小广场如露天剧场,因为小小的舞台上正在唱戏,浓妆艳抹下掩映不住扮演者的大把年纪,但声音是年轻的,举手抬脚间也显露出功底,至少是“地方剧团的资深演员”,音响效果好得感觉像明星的假唱,但鼔板师“真实有效”,可以近距离拍视频。听不清具体唱词,也没有同步投影显示,但看扮相就应该知道这是《穆桂英挂帅》,是不是晋剧呢?
城楼下的通道,是罕见的、或独一无二的大石块铺就。略显长方形的大青石块——因为明显的厚朴、沉重而不是一般意义的“版”,尤其个体表面的光溜,整个通道的凹凸不平,堪称岁月!如果这是原始的,仅仅这通道的铺地石就可以拍一集专题片,有的是说辞啊!![[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 [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明明是“出关”,却感觉像“入城”。眼前一亮,蜿蜒的城墙在左右两边的山脊上起伏。“指南”指左手边适合老人或孩子的休闲游,路径较短;右边适合深度体验,不建议老人或小孩攀登。无论直观还是看图,这“雁门关”原来不是过去军事意义的关隘或驻军城堡,而是现代意义的景区。这“关”更像两个不规则的城墙圈,左一圈、右一圈,在主成楼前圆切而已,也可以说无论左边攀还是右边等最终殊途同归在“出城”口。
我们的双腿或多或少还残留了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一点破“不建议”仿佛瞬间激活了腿部的信号,进而影响决策——从左边上,不用商讨就是共识。初上,还真是缓缓的踏步。登上城楼,吸引人的不是高高的彩旗哗啦啦地飘扬,而是城楼前廊上架的打鼓。两个比擀面杖粗得多的鼓槌被不知多少双男女老幼的手摩挲得如包了浆。平时看人家打鼓,左右两只手上下翻飞还不断变化花式,感觉轻松,根本不觉得有什么技术含量。自己抡起鼓槌才体验到什么事看花容易绣花难。单右手也只能正常击打而已,根本打不出那个铿锵味。左右两手齐上阵,那笨拙如同跳交谊舞遭遇的踩脚与拌脚,那个左手不仅使不上劲,更无法与右手协调,感觉不是同一个大脑指挥。可惜游客还在路上或城下,否则可以见识别人的即兴表演如何。
![[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 [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攀登城墙,没有走几步就是一段“急难险重”——不仅陡,还高。地势高。抬头看上去,有七零八落的驻足歇息,或扶墙或拄杖,还一眼看不到头似的;脚下的踏步高。想到下面的“指南”说适合老人和小孩,就这一段来说,不是司空见惯的忽悠而是货真价实的欺骗。不要说上了年纪的老人,或个子还小的孩子,就是个子不高或体力不支的成年人都吃力,每一个踏步都是拦路虎啊!
远远就能看到的方塔(度娘曰“雁塔”,1937年毁于日寇战火,2010年建成),竟然在“关外的城内”。高耸入云的气势,只能仰望,大门紧锁,无可奈何。这座明显现代意味的塔,仅仅是画蛇添足式的人为景观、还是有其他什么寓意例如“登科及第、青云直上”?为当代莘莘学子“添砖加瓦”、还是为如过江之鲫的职场人往上爬摇旗呐喊?但是塔前的斜坡是一行行碑刻,像是陵园。有旁人细语,乃“关陵”,是历代阵亡将士的陵园。绕过塔攀登到城墙最高点的墙堡,沿着狭窄有几乎是直立的楼梯登上二楼,四周的瞭望窗开口宽大,看四面八方,一片苍茫。可以想象大雪纷飞、白雪皑皑之下群上起舞,这又是怎样的荒凉或悲壮啊。下城墙堡,转到塔前的左前方。恰好云开雾散,有温热的阳光扑面笼罩整个陵园和陵园背靠的塔,却怎么也感觉不到“风景”。是陵园的样子有些沉重、还是每一座象征性的陵墓下面所“长眠”的英灵太多呢?
我当然要拍视频发朋友圈:雁门关,之所以被称之为“中华第一关”,可能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在战争时期,这里是抗击外来侵略者的重要关隘。从最初赵武灵王时期的李牧将军开始镇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将蒙恬就是从雁门关出塞抗击匈奴,
再就是汉武帝时期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最著名、最根植在国人心中的莫过于北宋时期的杨家将镇守雁门关的传奇故事,景区关前广场上的大塑特塑的人物塑像就是杨家将。在和平年代,这里又是边界贸易的口岸或舞台,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汇贯通。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可以想象,王昭君在出雁门关的那一刻,一定是三步一回头,明知从此陌路无知己,还是两行热泪洒征程,肩负使命、义无反顾。(度娘注:从此以后,这雁门关内外一带出现了“遥城宴闭,牛马布市,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 [转载]草堂笔记之·一路“晋”行(六)](//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绕一圈下城墙回到“进城”的关楼下,再次在通道里踩着那些凹凸不平的石块,心中竟莫名其妙地有了隐隐的恋恋不舍.....
出景区,没有坐摆渡车,步行不过一刻钟。回到了来时是上车的地方,才注意到“告示”明码标价,每人十元含往返。觉得走路出来本想省十块钱,结果是浪费了五块钱。多怪自己、少怪别人。也证明那个拿着手机吆喝上车的大叔不地道,损人不利己。
还好的是,在随机在路边小饭馆吃的午餐很满意,尤其那份饺子,堪称价廉物美!
饭后,辛苦了司机,没有休息,也不方便在哪里休息,只得反复说慢一些开,不用赶。其实下午的行程有些远,一路南下赶往晋中的平遥......
平遥感受如何,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