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轲刺秦王》评课

(2016-02-27 10:23:5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研活动

曹长顺工作室听课评课表

授课人

曹长顺

学校

怀宁中学

班级

高一(1

时间

 2015.9.25

 

 语文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评分标准细

分值

得分

教学目标

10分)

1. 目标明确。

4

10

2. 符合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全面落实三维目标。

3

3. 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

3

 

教学内容

20分)

1. 教学内容准确,教学容量适度。

4

 19

2. 层次清楚,安排合理,注意新旧知识联系。

4

3. 教材处理得当,做到学与练的统一。

6

4. 善于挖掘教材,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于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之中。

6

 

 

 

教学过程

30分)

1. 新课导入自然合理,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

4

 29

2. 教学过程完整,环节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恰当。

6

3. 教法得当、灵活,注重探究式教学。

4

4.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师生互动,关注学生差异。

6

5. 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6. 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使用合理。

4

 

学生活动

15分)

1. 学习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投入,讨论热烈。

4

 14

2. 训练面广,人人动脑动手,整体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秩序良好。

6

3.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个性等全面发展。

5

 

教学技能

15分)

 

1. 知识面宽,教态亲切,有驾驭课堂的应变调控能力。

6

 15

2. 语言准确,简练,生动,逻辑严密且通俗易懂,体现学科特色。

5

3板书设计合理,工整美观,演示操作规范、熟练,有效到位。

4

 

教学效果

10分)

1. 教学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学生思维集中,学习积极性高。

5

 9

2. 学生对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印象深刻,能理解或掌握大部分课堂教学内容。

5

总得分

 95

 

 

 

 

 

 

今天有幸聆听了 曹老师的一节公开课,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总的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课堂充实,有条不紊。《荆轲刺秦王》是一篇长课文,又是一篇文言文,虽然我们经常强调长文短教,但面对这篇课文诸多老师还是搔耳挠腮,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这节课却一扫疑云,堪称典范。课堂上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的教学方式,使课堂节奏紧凑,有条不紊,从而让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平稳推进.

(2)突出重点,顾及全面。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必然是文言字词,这是学生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曹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本文的重点字词句及关键问题以导学案的形式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互相释疑,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效率。同时也不忘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全文有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3)课堂新颖,教学生动。语文教学改革虽然推行多年,但效果尚不明显,“填鸭式”教学模式之弊端姑不具论,然而新的教学方式仍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然而曹老师的这节课堪称语文教学改革的典范。教师真正的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不再是决策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让人深刻感受到新课改的无穷魅力。

4)专注细节,教学完整。以战国风云导入课文,引人入胜。教学语言风趣幽默,使课堂充满生机,学生更快适应课堂。多媒体教学贯穿始终,适时点拨,印象深刻。板书条理清晰,简练完整。作业以给荆轲写颁奖词作结,令人为之赞叹。总之,课堂教学亮点颇多,不一而足。

一堂令人感触深刻的《荆轲刺秦王》就此结束,然而课堂上精彩的教学环节仍然在脑海中浮现。静心深思,恍然间领悟“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之真谛。

                                          (江为)

                                              2015.9.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