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离骚》说课

(2015-09-20 17:03:47)
分类: 说课文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是  号选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离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目标、教法与学法、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说课。不足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离骚》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它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作品,与《诗经》并驾齐驱,其浪漫抒情的表现手法及其所体现的屈原之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对学生学习后面的古代诗词都有较大的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太好,主要表现在对语文学科重视不够,学习习惯不佳,缺少生活积淀和审美意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离骚》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具有浓厚的楚地方色彩,加之辞藻瑰丽,充满神话想象,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学生在学习时会碰到新的疏通障碍,这需要在教学中去努力改变。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2.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过程与方法1.加强诵读,把握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  2、问题引导法;    2、交流讨论法;    3、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设置以下环节)

(一)激趣导入

      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大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学生回答是纪念屈原)

对!那么,屈原是谁?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离骚》,了解屈原其人其事。(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三)诵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把握该诗诵读的节奏

2、学生自读,根据课下注释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对诗歌内容有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2、《离骚》中为什么作者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

       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五)拓展延伸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六)堂上总结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在思想和艺术上令无数文人学者倾倒。同时,它让我们了解了屈原忧国忧民高尚情操。

七、说作业

       课下熟读《离骚》全文以及译文,背诵诗中的名句。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离骚  屈原

 《诗经》——《国风》——现实主义

 《楚辞》——《离骚》——浪漫主义

                                             遭贬的原因:不愿同流合污 追求美政,九死未悔,忧国忧民。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