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说课
(2015-09-20 17:03:47)分类: 说课文稿 |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楚辞及其作者,积累相关字词知识。
3.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
过程与方法:1.加强诵读,把握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过程(设置以下环节)
(一)激趣导入
对!那么,屈原是谁?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离骚》,了解屈原其人其事。(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三)诵读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读准字音,指导学生把握该诗诵读的节奏
2、学生自读,根据课下注释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对诗歌内容有整体感知。
(四)合作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
(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2、《离骚》中为什么作者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
3、文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还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说明。
[明确]还使用对比手法。如:古代遇明君王举用群贤“遵道而得路”与昏庸君王狂乱不羁“路幽昧以险隘”形成对比,以此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五)拓展延伸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
(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六)堂上总结
七、说作业
八、说板书设计
离骚
我的说课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