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之一——少年篇
(2016-05-01 07:24:52)
标签:
文化教育感悟生命 |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死亡教育,人们忌讳谈论死亡话题,导致许多青少年不知死、不畏死;不少老年人忧虑死、恐惧死。这皆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即:生命教育。首先,我认为重要是应该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使孩子们尽早知道保护自己,珍惜生命。平时当孩子问起我们什么是“死亡”时,我们总觉得不吉利,避而不谈。其实死亡何须忌讳,它只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过程。客观的面对它、认知它,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为了让人更好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台湾高雄师大教授在她的《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一文中指出,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20世纪末,台湾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目前,台湾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但开展了相关的生命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两方面:“生命的旋律”和“温馨你我他”。在“生命的旋律”教学单元中,由教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温馨你我他”的教学,则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来完成。台湾中学普遍开设正规的“生命教育课,编制了生命教育教材及“生命教育教师手册”。
在英国,皇家学院于1976年建立了死亡教育机构,开设了远程教育课程。1988年教育改革方案出台后,其中包括“死亡和悲哀”等学习项目,健康教育的标准也包括了“死亡和丧失”课程,为年龄低至11岁的儿童开设内容与死亡有关的课程。教育部门认为,这门课程将帮助孩子们“体验同遭遇损失和生活方式突变有关联的复杂心情”,并且学会在各种“非常情况下把握住对情绪的控制力度”。
在美国,“死亡教育”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如今已在全美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遍实施。而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们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也会坦诚地给孩子们最简单明了的回答,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的答复。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孩子问起去世的奶奶去了哪里,你将如何回答?也许你从未想过让孩子直面这个事实,但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让孩子们自幼接受正确的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不仅能让他们毫无阴影地正确对待生死、通过实现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提升生命质量,也能有效降低未成年人死亡率。美国人对儿童“死亡教育”两大基本目标:一是坦诚面对死亡事实,正确认识死亡;二是同时把它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在美国,大部分中小学,还会邀请专业殡葬人员或重症室护士来校教授别具一格的“死亡课”。“特邀专家”们会和孩子讨论人死时的真实情景,并让孩子们模拟遭遇亲人车祸死亡时的情形、应对悲痛情感的正确方法,或体验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还有一类是在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服务的场所,对即将离世者表示深深的尊重。他们将鲜花瓣撒在临终者的床上,并勇敢地握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或病人的手,向他们送上祝福的话,在爱心满溢中,微笑着目送他们告别人世。
一天,蒙大拿的儿童心理学家阿斯莫老师在文学阅读课上,给孩子们带来了儿童文学作品《海盗伯里斯》。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名叫伯里斯的海盗,他和他的海盗伙伴们身体强壮、贪婪大胆。突然有一天,他们养的一只鹦鹉死了,伯里斯和所有的海盗都哭了。阿斯莫问:“同学们,大家一直以为海盗是没有人性的,海盗生活一定惊险刺激,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却是以海盗同情鸟儿死亡作为结束?”死亡是一种谁都要面对的、永远无法回避的自然法则,阿斯莫认为,儿童文学作品《海盗伯里斯》,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向孩子们说明对于任何人“死亡都无法避免”和“生命都十分重要”。这堂课上,阿斯莫与学生们一起热烈讨论海盗与死亡的联系、生命的脆弱与珍贵等问题,原本冰冷的死亡话题,逐渐充满温情氛围,孩子们表现出对死亡的理解和体恤,使这堂课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在美国部分学区,还特别重视“自杀防御课程”这门死亡教育独立科目的开设。“自杀防御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教育儿童懂得珍惜生命,同时降低当地的自杀率。“自杀防御课程”通常为期17周。老师要给学生介绍全美各地的自杀人数统计数字,帮助学生了解自杀前的一些特征,告诉他们当朋友或自己处于不佳状态时,应该及时告诉成人。在加州林肯中学开展的“自杀防御课程”中,教师还会要求学生写一封劝说自己的一个有自杀念头的朋友的信,加强孩子的现实参与感。加州是美国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但自从1980年兴起“自杀防御课程”后,加州1994年的自杀率比1970年降低了39%。
在预防自杀的同时,课程也设置积极开拓生命意义的环节,随时倡导中小学生珍惜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比如在美国中小学课堂,不管是社会课教师或文学课教师,都经常用类似的提问来提醒孩子们:“如果你的生命只有3天,你会如何安排?你最想做什么?”让孩子自幼接受“死亡教育”,就等于让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终结和存在,他们也一定会对人生的意义有更多的深入思考,并明白今天的重要,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
在我国大陆,“死亡教育”还是一门缺乏系统研究的学科,这与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有关。大部分人认为,在人还健在时谈论死亡是一件很忌讳的事情。其实死亡对于人生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让孩子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明白生命是短暂的,要在短暂的生命中,如何使自己过得有价值;否则,当孩子真正活到需要面对死亡的时候,再思考这样的问题就晚了。我们应该学会正视死亡。以往家长们在对孩子谈起死亡话题时,要么闪烁其辞有意敷衍,要么就是诸如化蝶高飞、破茧重生之类的美好童话。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对于死亡并没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在他们眼中,死亡可能是一次轻易且美妙的体验,也可能是一个无法参透的沉重恐惧
过度禁忌往往会让孩子对死亡产生神秘感和好奇心,甚至会带给他们一些关于死亡的不正确信息,误认为死是一件轻松、随意的事。有些青少年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念头,甚至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放弃生命。近些年还出现了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的现象,有时候仅仅是因为家长、老师的一句批评、一句唠叨、一次考试失利就走了极端,青少年跳楼、投河、上吊的事件频见报道。去年贵州毕节留守儿童四兄妹的自杀、今年史学奇才林嘉文的自杀更是震惊全国。这些孩子正值花骨朵儿的年龄就永远调零了,令人十分痛心、惋惜。青少年频发的自杀事件的原因各异,但是我们的学校普遍缺失生命教育毋容置疑。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生命与健康、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等方面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提高心理调节的素质。生与死不仅是一个自然命题,也是一个哲学命题,每一个生命都必须面对这个命题。死亡教育其实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告诉孩子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别人的生命。只有真正地看清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才会去珍惜和热爱活着的每一天,人才会生活得充实和有意义。有一个词叫“向死而生”,从这一点来说,不论是对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都应该进行“死亡教育”,有了科学的死亡观才会有积极的人生观。
因此,应该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品质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认识到死亡是无法避免的必然,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应当更积极地探索生命,体验与别人共存的幸福,进而用坚强的品质延伸生命的长度,用积极的生活拓宽生命的宽度。惟有这样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学生们意识到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