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百病源于气

(2016-04-20 08:01:52)
标签:

养生

情感

健康

感悟

百病源于气

(讲稿一)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受领导的委托,在此与各位就养生话题相互交流。我不是医生也非心理学家,自己并没有刻意养生,只能谈点自己的认识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吧。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养生话题,达到我们希望健康长寿的共同目标。

如今互联网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的时代。借助网络的各种交流工具,如E-mailQQMSN、博客、微博、微信等等的传播,各种养生知识、心灵鸡汤、人生感悟可谓是铺天盖地、多如牛毛、泛滥成灾,令人无所适从。凭借手机里的微信信息,人人都成为了养生专家。我就加入了从50后至90后的十几个微信群,整天手机响个不停,我都没时间看啊。有次收到一条信息,说千万不要再用微波炉了,微波炉烹饪的食物吃了会致癌。我正在懊悔自己经常用微波炉烤熟红薯呢,只过了几分钟又收到另一条信息是反驳前一条信息内容的,说没文化的人才那样说呢,微波炉烹饪利用的是物理振动,怎么会使食物发生化学变化呢?所以我们就要向在座的理化老师们讨教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信奉“遇事不决问百度”,一般不会向老年人讨教。他们感觉哪儿不舒服了,就根据自身症状上网咨询,然后就去药店买药吃,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机器进行修理。互联网有个著名的网站叫Wikipedia,维基网被称为网上的百科全书。但上面的一些医学词条是由一些不具备专业资历的人所写,信息不太可靠。为此,美国一所医学院专门开设了一门课程,教学生如何更新维基网上的医学词条。美国人对医学是相当重视的,对生命是非常珍惜的。我们外语组有位前同事的兄嫂都是湘雅医院的外科医生,是可以给人开刀动手术的医生。他们移民到美国后只能在实验室里解剖老鼠,因为美国人不信任你在国内获得的学历、资历。当然,如果你在美国重新上医学院,读硕士、博士,还是可以当给人治病的医生。还记得98年我正担任外教Scot的中文老师时,教化学的蔡老师手执他亲戚从澳大利亚寄来一种药,找到我帮忙。由于瓶子上的说明全部是英文,他不放心服用,他希望我出面请Scot翻译一下瓶子上的说明,被Scot一口拒绝了。Scot很严肃地说:我不是医生,我不懂医学,我不能告诉他怎么服用药物。我需要发个E-mail问问我的医生朋友。后来他告诉我,他的朋友没有回复他,因为没人愿意担责任。想想人家医生是对你负责任的,不见病人不见药品的,隔着浩瀚的太平洋告诉你怎么服药?这怎么可能呢?我例举这些事儿,就是要告诉大家,对你手中的养生信息可以参考,不可全信。

我们大家现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听得最多也最喜欢听的祝酒词是“祝您健康长寿!”其实健康与长寿是两个概念,健康不等于长寿,长寿也不等于健康,说明这一点的事例生活中比比皆是。(举例说明,略。)长寿是由元气决定的;健康是依据宗气形成的。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的充养而成。源于父母,与生俱来。(举例说明家族的长寿基因,如元气耗尽、油干灯灭、无疾而终等等,略。)宗气是由水谷之精结合吸入自然界清气化生而成。所以说五脏六腑之精,源于水谷精微。(举例说明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等等,略。)

综上所述,说明健康长寿是我们的美好愿望,然而许多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是我们个人难以改变的。我们只能从自身条件出发,做些力所能及的努力,保护由元气和宗气构成的一生之气,即: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胃气。中医认为百病源于气,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寒则气收、热则气泄、劳则气耗。人的情志变化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称“内伤七情”。由于七情的变化不同,对脏腑的影响也不一样。中医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的说法。以致民间还有种说法,说人都是气死的,而不是病死的。(举例说明,略。)

七情详解: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儿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举例,略。)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指肺气),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举例,略。)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举例,略。)

总之,人的情志活动若要保持相对的平静,平时就要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客观对待周围事情的变化,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愉快、安静、平和之中,这对于养生有益。(举例说明,略。)

七情调摄:

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促进药效的手段。

《黄帝内经》总结出“恬淡虚无”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处理,“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却病增寿。

古代养生家把情绪调节作为治病的良药。医家更重视调节情志,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认为将七情调摄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是预防和治疗虚劳大病的根本之点。清代医学家程履新则指出:“大凡病原七情而起,仍须以七情胜服化制以调之,时者不悟,徒恃医药,则轻者增重,重者危矣!”祖国医学和心理治疗有多种多样的形式,概括有以下几类:

说理开导式心理治疗: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第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合作,及时治疗,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病人如何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第四“开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以情胜情式心理治疗:此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举例,略。)实践证明情志致病,按照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心理疗法治疗方案:

增强心理弹性——放得下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之轻松自如。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学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上去或者发财啦,老婆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总之有些朋友就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势必产生心理疲劳,乃至发展为心理障碍。英国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中国唐代著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岁。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忿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习惯于将一些事情吊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劳而又老。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处于上述各种状况时,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体现于以下几方面。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在这方面放得下,那可称是非常潇洒的“放”。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称是理智的“放”。名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倘若能对“名”放得下,就称得上是超脱的“放”。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如果能对忧愁放得下,那就可称是幸福的“放”,因为没有忧愁确是一种幸福。最后想引用一句中国古人的话:“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让我们一起来学会“放得下”,以此来增强我们的心理弹性,共享“放得下”的养生福份。

谢谢各位老同事、老朋友,祝大家健康长寿! 

 

   (建议读读《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及甄士隐为此做的注解。)

 

     

(若时间充裕,播放更多的有关养生的视频资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