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 忆The Memory第一章来处何方6

(2015-04-20 13:41:02)
标签:

童年

上学

回忆录

我们的寝室是原来医院的大病房,地面、墙壁全部贴着六十年代罕见的瓷砖,男女生寝室中间隔着半透明的玻璃墙,夜里有老师值班巡查。每人睡一张床,床头挂着一个布袋,用来放置脏衣服,有专人会来收去洗干净、再折叠好放进靠墙大衣柜里标有各人姓名的隔间里。我们的衣服上都有家长用针线钉的姓名,所以不会混淆。洗头洗澡只需站在淋浴头下由着生活老师拨弄,洗完了老师就用一条干燥大浴巾裹上你,自己出来穿衣服,由老师给你剪手脚指甲。难怪我父亲会说这是个培养懒汉的地方。

我们的教室布置得很漂亮,因为是新办不久的学校,讲台、课桌椅都是较新的。老师们分工不同,照顾我们生活起居的是生活老师、上文化课的老师只负责上课,回到生活区就看不见他们了。语文老师是个带眼镜的男老师,姓郝,我们识字不多,就都在作业本封面任课教师栏写上“好老师”。郝老师是北京人,我们的汉语拼音基础得益于他的教授很是幸运。教数学的是位女老师,姓杨,是湖南人,随军家属来京的。她批评某人题目做错时总是说“大错特错”,将“特”字的四声说成二声,同学们背地笑话她有口音,我会制止他们,这位老师就是上学第一天帮过我的老师,我总觉得她像我父母。

我从一年级起学习成绩就很好,我上课认真听讲,但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如果老师的提问班里没人回答正确时,老师就会点我的名,我都能答对,总是受老师表扬。受老师重视的学生在班级里自然地位高,造成我的优越感极强。学生里也有小圈子的,班里以我们从子弟幼儿园一起直升上来的学生为核心圈子,相互之间如同兄弟姐妹般团结互助;其他人是另外一个圈子;至于那些因为父母调动工作从外地转学来京的学生则是弱势群体了,我们玩的游戏他们不会,只能靠边站;活动室里的好玩具他们也抢不到手,很受排挤。上课他们不敢发言,因为口音重会引起同学们哄笑。至今还记得有个从南方转学来的女孩儿,站起来回答老师提问时,小脸儿憋成了猪肝色,嘴里结巴着说不出来,眼泪都流下来了。大伙儿的哄笑瞬间停息,转换成了同情,纷纷举手要代她答题。不过外地转学来的自然会努力学习北京话,向我们核心圈子靠拢。我虽然没有嘲笑过他们,也没有帮助过他们。我不缺玩伴儿,同学们都喜欢和我玩儿,和我最要好的朋友是肖大庆,她容长脸儿、皮肤白皙,数十年过去了,我心中一直有她的影子,不知道她现状如何。

我们四兄妹都在这样的子弟学校和幼儿园里,每人每月的费用是19元,不包括衣物和医药费,这几乎耗尽了母亲每月的工资。不知何故,我们兄妹在学校时根本不会碰面儿,没有什么机会似的,进了班级里好像进了另一个大家庭,心无旁骛地学习生活。只有星期六下午我们背着装有作业本子和学校发的水果的书包回家,父母儿女才相聚一起度周末,母亲周六晚上蒸熟包子花卷儿,准备第二天的出游事宜。星期天一早,父亲带着我们走在前、母亲提着吃食走在后,全家兴高采烈地去逛公园儿。我记得我们每周逛的是不同的公园儿,不论多远坐车去。母亲出发前定会给我们四兄妹穿戴整齐,给我和妹妹搽点胭脂口红。从当年我们在九龙壁前的合影可以看出,哥哥弟弟穿着海魂衫、我和妹妹穿着漂亮的布拉吉,就是用苏联花布做的连衣裙,那时苏联花布在华倾销,价格不贵又时尚。印象最深是游颐和园,长廊上每走一段就有牌匾儿刻得有对联儿之类的文字,父亲停下脚步给我们讲解其意思,我们听得似懂非懂,父亲并不强求我们理解,也算是文化熏陶吧。故宫、天坛等游完之后感觉收获颇丰,游北海公园最痛苦,全家人包了个雇有船工的游船,大家观赏湖光美景好开心,只有我躺在船里的长椅上,很扫兴的是我这人一辈子都晕车晕船。星期天下午四点左右我们都要赶到机关大院儿里等校车,回到学校吃晚饭,老师照例一番讲话让我们收心去上晚自习,我内心期盼着下个周日的全家游。有的周日家里来客了,通常是父亲陪客聊天、母亲厨房做饭,由我为客人表演在学校里学的舞蹈成为惯例。因为兄、弟不喜舞蹈、妹妹又太小,我的舞姿不管咋样,来客们通常都会客气赞赏一番,作为小女孩儿的我很是雀跃起劲的。有次我患感冒没去上学,父亲带我看医生后,买了包饼干给我,让我坐在机关里的放映厅看电影。接连看了两部影片,片名是《桃李劫》和《三个母亲》,都是旧社会的苦情片,可能与年龄有关,我看了感触不深。可是大白天不用上学看电影,对我来说是头一次。我想,生病真好啊。

我们家要离开北京去外地了,事前我一点儿都不知道消息,内心没有准备。就记得突然有一天,老师通知我说你父母调动工作了,你要转学了,明天学校会派车送你们兄妹几个回家去。同学们都听说我要转学了,白天大家没空聊什么,夜晚等值班查夜的老师一走,大家都起来围着我的床铺说话,无非是舍不得分开之类的话,像开告别会儿似的。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心爱的小玩具、小文具作为礼品很郑重地送给我,礼品太多我又不忍拒绝,最后只好用被套当口袋儿装上。第二天我上车要走了,同学们从教室那边奔过来送行,女同学们还哭了,我的泪水也忍不住掉下来。这是我经历的人生第一次分别,也可说是永别,因为我和这部分同学就此失去了联系,历经数十年的岁月没有任何交集,但愿他们一切安好。

 

http://s11/mw690/0062BdLIzy7d8ZUTBeWda&690忆The Memory第一章来处何方6" TITLE="记 忆The Memory第一章来处何方6" />

http://s5/mw690/0062BdLIzy7d8ZYIPdi44&690忆The Memory第一章来处何方6" TITLE="记 忆The Memory第一章来处何方6"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