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梅里雪山徒步外转---翻越多克拉

(2015-05-12 05:07:06)
标签:

云南

梅里雪山

徒步外转

翻越多克拉

分类: 登山徒步



    多克拉---康巴人称之为“通向山口的石头梯子”。

    凌晨,听得外面有了动静,探出头去,看到山路上亮着串串移动的灯光。夜空星光点点,山路灯光闪闪,遥相呼应,是天人合一吗?

    多克拉垭口海拔4419米,是外转路上的一道险关,海拔仅次于说拉垭口的高度。所以藏民多数是凌晨3、4点钟就从永是通出发,争取中午前通过多克拉垭口。 

    溪流的声音不绝于耳,黎明前阵风吹过,外帐哗哗直响,高海拔的早晨,外帐硬得象牛皮纸,已经挂满了冰霜。

    8:10,向导牵骡子过来,最终还是忘记我昨晚一再叮咛的取回相机充电器,提布又急忙返回客栈。

    巨石旁的那根双木桥,圆木上结了一层冰凌,溜光铮亮。我背着重包极其小心的以每步五厘米的距离挪动着脚步,可谓胆战心惊。 




    LC在丁巴的相扶下,表演着杂技,最后一步跨得大了,一个跟头翻到了岸上。还是LF聪明,俯下身子,手脚并用,很快就爬了过来。

    过桥后,上升的坡度陡然提升,道路从平缓的富有诗意的牧场小道,变成乱石台阶路,溪水就在石块间往下流淌着。跳石需要技巧,踩水考验鞋子。




    从昨天的“阿色大道”到今天的“石头梯子”,有了量的过渡,有了质的飞跃。

    转山者相信这里是教徒死后灵魂的必经之地,到处是密集的经幡、成堆的衣服和小碗,还有成串的小石块挂在路边的树枝上,向神祈祷自己死后不坠地狱。




 
    攀爬过乱石“水道”后,上升到高山草甸地带,前面是较为平缓的土路。





    可以远望见垭口,之字形的道路在一个大斜坡上向上延伸着,直到远远的多克拉垭口。(红线标出了路的走向)





    虽然我们都是经常登山的老驴,而且还轻装爬山,“望山跑死马”,看似不甚远的路程,却也令我们足足的用了两个小时才上到垭口。毕竟这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 
 



    遇有从对面过来的转山藏民,据说是因教派的不同,才有转山方向的不同,而绝大部分转山者,都是按顺时针方向外转的。

    



    时代的进步,也会遗留时代的弊病。不可降解的遗物,虽然出现才数十年,却也许会遗留影响数百年,不得不令人担忧。





    面前的垭口,象一面墙壁般矗立着,让人有种敬畏的感觉。据说这里是佛和菩萨的齐聚之地,就好像寺庙里的大雄宝殿。周围的座座山峰峥嵘峙立,分明都是佛和菩萨们的化身。





    爬上垭口,完全置身于庞大的经幡群中。山路的一边是白色经幡,是为纪念死去的人;一边是彩色经幡,是为在世的人祈福。





    垭口由北向南横亘,朔风呼啸,狭长山口的经幡,犹如一道道彩虹般飞架空中,这里应该是外转路上经幡最为壮观、最撼天动地的一处。





    转山的藏民登上垭口处,各自忙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挂幡、煨桑、念经、一切有条不紊。忽有歌声响起,是一对夫妇向神山的赞歌?





    男的轻声低沉,女的高亢嘹亮,我虽听不懂歌词,却能够感受那种虔诚。在飘扬经幡的猎猎声中,歌声是如此的深入苍穹,震撼人心。






    垭口的风太大,不宜久呆。过了垭口即是近70度的急下坡,阴坡处是冻土,上面还结着冰凌。





    沿着陡坡的小道绕来绕去,走得小心翼翼的,生怕一不小心就会直接滚到高差几百米的坡底。





    不时的遇到对面爬上来的转山者,相互对视一笑,道声扎西德勒。 





   下山也许根本没有路,那路是几百年来被人踩出的脚印。人们追循着前人的脚印之字形的绕着小急弯,据说那弯有一百多个。想象着大雪封山时,那陡坡极其凶险。






    上垭口时,是大的之字形盘山道。而下山,则是密集短小的盘山道,那小之字形的弯路,多则十几米,少则三两米,急速的转弯,急速的下降。





    之字形小路的右侧,有一条长绳,从垭口垂到山下,莫非是为在冰雪封路时,以备转山者攀附之用的,不得而知。





    这阴坡每年最迟十一月封雪,到来年立夏解冻。据说,雪季里,背阴的陡坡已不用脚走,而是用身子下滑,溜冰下去。到时,转山者坐在自己的藏袍上,快速滑下。若掌控不好,就会栽进冰缝或雪窝里而丧命。

    这个垭口还是外转者想结束余生的地方,美国学者洛克曾就这个垭口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写道:川流不息的朝圣者们嘴里念着嗡嘛呢叭咪吽,手里转着转经筒走在山路上,他们认为这样做极具价值。他们中甚至有人从多克拉跳下去自杀,因为死在如此神圣的地方意味着来生将获得解救。





    翻过垭口,即走进西藏境界,这里是云南和西藏的交界处。盘山土路下面就是一片牧场,下山人都会在这里暂时休息补水。时值太阳暖洋洋的晒着,真想睡上一觉。





    溪水改变了方向,继续沿小溪下行约半小时可见一大片牧场,咱俗塘(子数通)到了。



    (照片2012.10.14摄于德康格地--多克拉垭口--咱俗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