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几种磷的简单含氧酸酸性比较

标签:
转载 |
分类: 选修3-物质结构性质 |
几种磷的简单含氧酸酸性比较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简化“判断含氧酸酸性强弱的鲍林规则”。有些教师提出了“无机含氧酸的一般规律是,中心原子氧化数越高,则其酸性越强”,这样一个定性比较其酸性强弱的“氧化数判据”。
由于有鲍林规则作为依托,对同一周期的非金属含氧酸、或是对同一非金属元素不同价态的含氧酸来说,该判据似乎都是正确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中心原子氧化数升高”,就意味着“非羟基氧的数目在增多”。这自然会导致,其含氧酸酸性也不断增加。
如,对同一周期的系列含氧酸,H4SiO4、H3PO4、H2SO4、HClO4,其中心原子的氧化数是在不断升高的。这也意味着,其非羟基氧的数目在不断增多,对应含氧酸的酸性自然会增强。
又如,对于同一元素的系列含氧酸HClO、HClO2、HClO3、HClO4。随中心原子氧化数升高,其非羟基氧数目也在不断增多,酸性要增强。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给出这个“氧化数判据”,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因为,“氧化数”是中学生经常且习惯使用的一个概念。而“非羟基氧”的概念及判断,则未必是他们每个人都能很好掌握的。
“氧化数判据”的不严格性、及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是由于它实际上已经抛弃掉了,“非羟基氧”这个鲍林规则的理论内核。
如果是在无机化学教学中,再继续使用这个“氧化数判据”,可能真的就会出问题了。因为,对一些不那么常见的含氧酸,其氧化数与非羟基氧数目间,并没有那么简单的正比关系。对这样的含氧酸再简单地套用鲍林规则,就会出现一些所谓“反常”或“特例”之类的问题。
其“反常”的典型就是,磷元素几个不同价态简单含氧酸,酸性强弱的比较,
一、关于次磷酸、亚磷酸、磷酸酸性的介绍
在不同院校的无机化学教材中,对磷酸(H3PO4)、亚磷酸(H3PO3)和次磷酸(H3PO2),这三个磷元素不同价态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比较,讨论的目的是不同的。
多数教材都采取了近似估算的讨论方法。最终目的也只是,让学生知道这三个酸都属于弱酸(都约有K1≈10-2),它们的酸性近似相等。以此来验证“鲍林规则”的适用性[1]。
但是,在某些院校的无机化学教学中,则不满足于讨论到“这三个酸强度近似相等”这样的程度, 而是还要对其酸性强弱作更进一步的区分。
也就是,还给出了实测的磷酸K1=7.11×10-3、亚磷酸K1=3.72×10-2、次磷酸K=5.89×10-2,这样几个酸的电离常数值。他们不满足于只让学生知道这些酸的酸性大致相等,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这样一个酸性强弱排序。也就是,“酸性H3PO2> H3PO3> H3PO4”。
这些教师的教学意图很明确,就是要以此来否定“氧化数判据”的普适性。要让学生们知道,将该“氧化数判据”用于这样的“特例”,必然会遭遇到挫败。
但是,这也让任课教师和学生直面,“次磷酸的酸性为什么会强于亚磷酸,更强于磷酸”, 这样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二、对次磷酸、亚磷酸、磷酸酸性的现有解释
常用于比较含氧酸酸性的,离子势、非羟基氧、诱导效应等工具,在这个“反常”的化学事实面前都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在次磷酸分子中(H3PO2)中,P的离子势不大,非羟基氧也不比别人多,取代基H的电负性也不大,次磷酸的酸性怎么就会比磷酸还强了呢?
有一个从“离子极化”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的解释[2]。
字数不多,也很简洁。不妨完整地复制如下。http://s5/mw690/002rMxNpzy7p2dkMtRWa4&690
由于,其中用的都是“极化作用”、“反极化”这样的术语,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在用“离子极化理论”作为解析的工具。可以把这个解释称为“极化理论说”。
仔细看看这个“极化理论说”不但没有“说服力”,其中还有一些扭曲化学基本原理及模糊化学概念的问题。
对这些问题应该提醒大家注意,如下:
1. 应该依据“离子结构式”来讨论
用离子极化理论来处理某一化合物(无论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时,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就是,用离子的形式表示出其结构。所写出或画出的结构图,应该被称为“离子结构式”。
而亚磷酸(H3PO3)的离子结构式,是无法书写出来的。因为其中的P为+3价,与其直接键连的一个氢原子为+1价。所以,其离子结构式只能被写为如下的图一(a)(中心P原子必须四配位)。这样,同样带有正电荷的P3+离子(红色),与其下面的H+离子(蓝色),相互间必然要排斥。用离子极化理论如何去讨论这个结构呢?难道允许两个阳离子相邻、且去相互“极化”吗?
http://s3/mw690/002rMxNpzy7p2doVa6Ke2&690
为了回避这个矛盾,“离子极化说”在这里就偷换了一个概念。用一个“P-H基”(见上复制件中红色下划线处),断然就先“默认”了P3+离子与H+离子间,原本就存在着一个很有效的共价键。
而在离子极化理论中,一个共价键的是否“存在”,是必须要通过讨论才会知道的。
“离子极化说”接着又考虑到“P-H基”所带的电荷会较多,将其改写成了带有4个正电荷的“PH4+离子”(如图一(b)中棕色的球体)。这个离子当然会具有更强的极化能力。
上面这一番“铺垫”都是主观,且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的。
2,模型及表述的不规范
上复制件中黄色下划线处的“P-OH基”、“P对O的极化作用和H+对O的反极化作用”,都是表述不规范的典型。
既然用的是“极化作用”、“反极化”等术语,就应该严格按照离子极化理论的要求,表示如下:
“P3+-O2--H+结构部分”、“P3+对O2-的极化作用和H+对O2-的反极化作用”。也就是要表示出组成及相互作用的都是离子。
3. 离子极化能力及变形性是某离子的固有性质
要用离子极化理论来讨论某化合物的性质,就要知道其组成离子的一些性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这些离子的变形性和极化能力。它们都与离子所带电荷种类及数量、离子半径、和电子构型有关。
这些性质是离子所固有的。不会受其他离子极化作用的干扰和影响。
什么“增强了P的电场强度(要增大其极化能力)”(见上复制件中蓝色下划线处)、“使得H+对O的反极化能力相对减弱” (见上复制件中绿色下划线处),这样的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P3+离子的极化能力、及H+离子的反极化能力,都是该离子固有属性,不会受其他离子极化作用的影响或干扰。
这个“离子极化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有的学生会查出,P的电负性为2.19,H的电负性为2.20,两者几乎相当。也就是说,亚磷酸分子中的“P- H”键几乎是个非极性键。更严格一些说H原子还荷有一些负电荷。H原子在这里,是不会去增大P的电场强度、及其极化能力的。
三、含氧酸中羟基数目对其酸性的影响
对于磷酸、亚磷酸、次磷酸,这个含氧酸序列来说,其组成和结构可以用如下图二的(a)、(b)、(c)(其中的P原子都为sp3杂化),分别来表示。
http://s3/mw690/002rMxNpzy7p2dtoJHQc2&690
在这个组成与结构均不同的序列中,非羟基氧(均位于各结构式的上部)数目是不变的。不同点则有两处,一处是非羟基H的数目在依次增加,另一处则是羟基在不断减少。
既然用“非羟基H的数目”无法说明这个系列酸性增强的原因,从“羟基数目”为切入点是不是会有一点希望呢?
以“羟基”为切入点,考虑到它也是水分子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自然会想到,“羟基”可以与溶剂中的水分子,相互作用而形成“氢键”。
如果在亚磷酸的两个羟基之间,加上1个水分子。就可以通过氢键,构成一个、由P、O、H原子键连的六元环,如下图三(a)
不过,从空间结构看,这个结构会十分不稳定,这个所谓的“六元环”很难形成。理由是,氢键“O-H…O”中的3个原子基本要在一条直线上。这个图三(a)中的原子环,实际上更接近于一个四边形,这是一个有较大张力的结构(其中所有P与O原子都是sp3杂化)。
这个结构虽然难于生成,但也不见得就没有其他的出路。
考虑到溶剂中的水分子有那么多,那就应该再接着讨论,亚磷酸结合两个水分子的情况。这样,由两个羟基、加上中心原子,再加上2个水分子。考虑到其中的氢键较难弯曲,由这1个P原子与4个O原子(不考虑氢原子),这5个重原子就可以构成一个五元环,如下图三(b)(两个水分子分别用不同颜色给出)。这是一个类似于环戊烷分子的稳定结构。
http://s6/mw690/002rMxNpzy7p2dybggZ85&690
当然,溶剂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水分子,用于这类氢键的形成。当亚磷酸中的两个羟基,1个中心P原子,再加上3个水分子,恰好就可以构成一个六元环,如上图三(c)。这是一个类似于环己烷分子的结构(这里画的是一个椅式)。
由于五元环和六元环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也就是其中的所有化学键都会多了一个“附加稳定性”,这会导致其羟基中的H原子更难于电离成氢离子。也就是说,多元含氧酸中的羟基可与水分子,以氢键的形式构造出稳定的多元环,而导致酸性的相对减弱。
与亚磷酸比较,磷酸有3个羟基。这3个羟基间,可以两两的,成三个如上的多元环。磷酸上羟基的稳定性会更强,更难于电离。所以磷酸的酸性不如亚磷酸。
而次磷酸只有一个羟基,无法生成这样的多元环。不会有这种成多元环的附加稳定性。其酸性自然就会强于亚磷酸。
这样就比较自然地解释了,次磷酸酸性>亚磷酸>磷酸,这个酸性递变的现象。
在多元含氧酸中,非羟基氧数目是决定酸性强弱的绝对性因素,非羟基氧增多,会导致酸性有极大幅度(用105来表现)的增强;羟基的数目对酸性也有修饰性的影响,羟基的数目越多,酸性就会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含氧酸中的羟基越多,其酸性会越弱。应该被看做是讨论多元含氧酸酸性的“羟基因素”。
当然要看到,与非羟基氧、离子势、诱导效应相比较,“羟基因素”是一个极为次要的因素。
期望有更多的化学数据,能对这个“羟基因素”给予支持和确认。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 无机化学(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2年
[2] 杨延民. 磷的含氧酸酸性递变规律的探讨.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0卷第3期. 199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