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驾亭·乾隆舫(9)武林门(10)卖鱼桥码头(11)货运码头(12)运河纤夫(13)

标签:
文学原创旅行 |
分类: 神州揽胜 |
接驾亭·乾隆舫(9)、武林门(10)、卖鱼桥码头(11)、
货运码头(12)、运河纤夫(13)
接驾亭·乾隆舫(9)
在杭州运河江涨桥畔,有一处牌坊、亭榭、长廊组成的园林,临街的牌坊上醒目地写着“候圣驾”。园内接驾亭中伫立着一尊“侯圣驾”碑,亭的朱柱上一幅“河上有时来旧雨,亭前无日不春风”的楹联,十分醒目。
清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御船停泊在御码头,当地文武官员和全城百姓都在这里,朝拜天子、恭迎圣驾,场面宏大,盛况空前。据《侯圣驾碑记》中记载,乾隆在位时,六巡江南,沿古运河乘龙舟跨四省、过四水,在杭州湖墅码头登岸,百官恭迎,民众欢呼,钟鼓齐鸣,何其隆重。皇上巡视钱塘,下旨整修河道,又何其乐也。
候圣驾亭旁的乾隆舫,参阅历史图片资料,按照当时乾隆下江南所乘“宝莲航御舟”的外型样式,精心建造,古韵华丽,显示着当年皇帝的威严和不可侵犯。现在的乾隆舫已经成为一座多功能餐厅,在这里品尝美酒佳宴、观赏运河风光,仿佛有一种做皇帝的感觉……
武林门(10)
武林门,又称“北关门”,明代改为“武林门”,是杭州“十大古城门”之一。
隋唐以来,武林门一直是京杭大运河杭州段城北运河与城内运河的枢纽和集市,从杭州运往京城的钱、粮、鱼、盐以及各种丝绸物品都要从这里出发,武林门成为人烟辐辏、商贾云集之地。傍晚“樯帆卸泊,百货登市”,入夜“篝火烛照,如同白日”,从而形成了元代“钱塘十景”之一的“北关夜市”。明代曾有诗赞道:“北城晚集市如林,上国流传直至今。青苎受风摇风影,绛纱笼火照青阴。楼后饮伞联游袂,湖上归人散醉襟。圜圚喧阗如昼日,禁钟未动夜将深。”武林门还是杭嘉湖淡水鱼聚集地,每当夕阳西下,武林桥、狮虎桥下便会响起渔民地叫卖声,“武林门外鱼担儿”成为武林门的一道风景,“卖鱼桥”也因此而得名。武林门还有一个“梁山诸将取北关”的传说。《水浒传》第114回,梁山招安后,宋江率兵攻打方腊占据的临安,双方苦战数日,宋军攻破北关门,占领临安城。
武林门承载着旧日的时光岁月,也彰显着卓越的现代时尚。武林门码头门楼上一幅“北往南来千里碧波贯今古,湖光山色满城佳气蔚葱茏”的楹联,可以感受到昔日武林门的繁华与喧嚣,欣赏到今天西湖文化广场的休闲与风情……
卖鱼桥码头(11)
卖鱼桥,又称归锦桥,位于湖墅路北端,横跨余杭塘河,因旧时这里是鱼市,俗称卖鱼桥。民国十六年(1927),卖鱼桥改建为混凝土平板桥。1953年、1968年两次重建。1996年,湖墅路拓宽整体拆除重建,桥长11.7米,宽40米,与信义坊商业步行街接壤。
明清以来,卖鱼桥一直是城北闹市水陆码头,往来舟楫聚泊于此。米行、鱼行、酒行、柴行、纸行、洋行以及茶馆、戏馆、菜馆、烟馆、赌馆、妓馆等,鳞次栉比,十分繁华,是“十里银湖墅”的集市中心。民国年间,卖鱼桥附近的运河码头,每当更夜,来自塘西、德清水乡的鱼船,便早早地来到卖鱼桥,卸船、过秤、记账,买卖地吆喝声隔着运河就能听见,民间曾有“武林门外鱼担儿”民谣传唱。现在卖鱼桥不仅是单一的桥名,更是杭城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名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研究杭州运河集市文化、风土人情、社会变迁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卖鱼桥码头的雕塑,再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运河客运码头的景象:家人送别远行的亲人;即将登船的谦卑书生;奉迎献媚的接客先生;趾高气扬的商货老板;搬运行李的跟班仆人;走街串巷的手艺工匠;手拿相机的外国游客;等待叫车的黄包车夫等等,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将卖鱼桥客运码头的各类人物,刻画的生动逼真、栩栩如生。整组雕塑将杭州运河岸边的市井百态和风土人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让人感受到昔日杭州运河和卖鱼桥码头的繁华与喧嚣……
杭州运河的小河地区,古时有许多货运码头,也有临河人家开埠的屋后码头,现在这些码头作为历史遗迹留存下来,成为人们观赏运河的亲水平台。
千百年来,大运河孕育了杭州古老的运河文化,也为杭州留下了辉煌的记忆,从古代樯帆到现代货轮,无不印证着杭州运河漕运的发展与变迁,无不彰显着杭州运河经济的繁荣与昌盛。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小河地区,不仅是杭州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还是杭州重要的仓储之处,可以储存百万石稻米。清代初期,随着北新关的设立,所有船只过关都要在这里停泊,人流货物上下码头,“多如过江之鲫”。特别是春秋两季,百姓从码头登岸,购买米物百货,沸沸扬扬,络绎不绝。上世纪50年代,这里仍然是杭州主要的货运码头之一。
货运码头有一组雕塑,再现了当年大关货运码头的繁忙景象。码头上的塔吊正在吊卸着船上的货物;码头工人抬着沉重的木头;装卸工搬运着船上的油桶,他们光着脊梁、神情木诺,一幅疲惫吃力的样子,让人感受到昔日运河码头工人的艰辛与困苦,仿佛看到他们光滑的脊梁上,在烈日的暴晒下流淌着汗水……
运河纤夫(13)
“运河纤夫”是一组仿铜雕塑,坐落在大关桥西北运河岸边。
烈日下,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精疲力竭地拉着纤索,货船在运河中缓缓向前移动。前面戴着斗笠的纤夫两手下垂、目光呆滞,身后的纤索绷得紧紧的;
中间的纤夫奋力地拉着纤索,他们眼睛深陷、面容憔悴,清瘦的脸上汗水淋漓、饱经风霜;他们的行列中有一个少年纤夫,不时地擦着额头上的汗水。
雕塑将运河纤夫的艰难、贫苦与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不禁想起19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