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王桥(5)朝晖桥(6)左侯桥(7)御马头(8)

标签:
文学原创旅行 |
分类: 神州揽胜 |
潮王桥(5)、朝晖桥(6)、左侯桥(7)、御马头(8)
潮王桥(5)
于平谷的史迹,让人感受到潮王桥的悠久与古老。
相传,潮王,名石魁,是一个勇敢善良、疾恶如仇的勇士。唐咸通年间,钱塘江潮水风怒湍急、汹涌泛滥,淹没农田,掀翻渔舟,百姓苦不堪言。石魁挺身而出,决心为民除害。一天,潮魔又在滚石卷沙、兴风作浪。石魁大吼一声跃入水中,用魁梧的身躯挡住桀骜不驯的狂潮,最后精疲力竭被潮水吞没。人们感念他的功德,纷纷联名上奏朝廷,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封石魁为潮王,并敕建潮王桥。关于潮王的传说有着许多传奇的色彩。宋宣和年间,方腊攻打临安(杭州),朝廷命韩世忠率兵抵御。出征时,天空风吼云怒、雨声如雷,众将士抬头观望,只见空中飘一大旗,上书“石姥潮王”,军兵士气大振,大破方腊义军。南宋嘉熙年间,钱塘潮水泛滥,眼见堤坝被毁,京伊赵公兴忌亲自拜请潮王,潮水突然褪去,堤坝安然无恙。有人将此事表奏朝廷,皇帝大喜,加封潮王为“显德忠惠王”,在潮退之地芳林乡,敕建潮王庙,俗称“石姥祠”。巴金说过,传说是美好的,人们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和自己对事物的美好愿望,经过口头加工流传下来,成为家喻户晓、乐此不疲的故事,经久不衰,流传千年。
尽管古桥已经不复存在,但新建的潮王桥保留了古桥的历史风韵,桥墩两侧镌刻的潮王传说和桥上的雕栏纹饰,展现着人们对潮王的敬意与怀念。我不止一次到过潮王桥,每当看到桥下休闲娱乐的人们,听到桥下吴侬软语的曲调,心中总会泛起一种或波澜壮阔、或烟波浩渺的感怀,仿佛江南有着我的故乡、有着我儿时的梦想……
朝晖桥(6)
朝晖桥,原名叶青兜桥,因地处朝晖新村而得名。朝晖桥修建于1994年,钢构拱型单孔公路桥,全长276米,宽25米。
朝晖桥造型时尚美观,像一条长虹横跨在运河之上,又像一架巨大的弦琴,弹拨着运河的时光,见证着运河的发展与变迁,彰显出伟人毛泽东“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情画意。大运河是杭州的母亲河,她孕育和见证了杭州发展的历史进程,朝晖桥下的浮雕墙,用农耕、漕运、墨斗、垂线和乐器等元素,演绎着大运河的发展历史,讴歌着大运河为民族兴旺做出的巨大贡献。
有诗咏赞:“东风拂煦到江南,千年运河展新颜。清流碧水嬉锦鳞,芳园翠柳鸣杜鹃。似曾相识新屋旧,再现传统老桥弯。喜看双西添奇景,盛世杰作更胜前。”
左侯桥(7)
左侯桥,俗称左家桥,为纪念北宋庇民侯左光裕而建。左侯亭中伫立着左光裕手捋长须、柱杖微笑的塑像,亭柱上“左善人博善济世名扬米市巷,庇民侯惠民修桥德颂临安城”的楹联和雕塑墙上百姓迎接皇封“庇民侯”的喜庆景象,道出了左光裕为民爱戴、为官赞扬的德行和作为。
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变迁,古老的左侯桥早已没有了踪迹,只有左侯亭依然矗立在运河岸边,讲述着庇民侯的故事和传说……
御马头(8)
御马头是皇帝的专用码头,据清代高鹏年《湖墅小志》记载,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分别六下江南,驾临杭州,走的都是运河水路,其中十一次在此上岸。碑亭“龙御舟来三级浪,鞭挥马鸣一亭云”的楹联,写出了当时人们迎接圣驾的喜悦心情和圣驾进入杭城的空前景象。
康熙初登大宝巡视江南,为的是安抚民心、稳定官吏,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可以看出康熙巡视江南的初衷。乾隆登基16年后,以体察民情巡幸江南,码头影壁上乾隆下江南的浮雕,再现了当年杭州各级官员迎接圣驾的宏大场面。乾隆十六年(1731)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六次南巡,演绎了一场场江南烟雨的邂逅,留下了一个个逸事风流的传说。西湖岸边对月而歌的杏儿,大明湖畔月色夜相伴的雨荷,不知感动了多少少男少女,不知让多少少男少女情不自禁地发出“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