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减负增效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2016-03-23 15:03:16)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峰

高 

摘  要:如何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作业观,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味的数学作业。

关键词:作业 形式 兴趣 实践性 分层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及巩固新知的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传统的数学作业以重复、机械的练习为主,久而久之,学生只会感到枯燥乏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意识都受到了压制。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课堂形式和教学评价不断变化,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手段同时,还要改变传统的作业观,在减负增效的同时,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张扬个性和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业才能真正发挥最佳效果。因此,我们要从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教学知识要点出发,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趣,紧密联系生活的数学作业。

一、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作业的应用性

小学数学中很多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如果只是靠课堂上教师口头说教或大量的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紧密关联,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我们可以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1.运用数学,描述生活现象。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找到数学模型,感知数学知识的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如在学习《认识小数》,北师大教材小数的认识是与认识人民币相结合,课后,我让学生当“小小调查员”,在家长带领下走进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并做好记录。通过价格的表示方法,体会小数存在的重要性,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要使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如在学习《认识千米》,可以课后让学生沿着400米的操场走长2圈半,通过亲身实践,感受1千米的长度。如果,每分钟你的步行速度是50米,需要多少时间走完1千米呢?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有所体验,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3.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知识的内涵

北师大版中在很多课时结束时都有这样的设计——“你知道吗”,目的在于扩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这些材料与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关,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指导学生做进一步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家庭都已经具备上网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此类知识往往是历来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包含着深厚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发奋图强,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

教师还应课前进行查找资料,对知识有全面正确的了解,这样在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时,可以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如我在教学《千克、克、吨》这课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上“你知道吗?”除了吨、千克、克这些质量单位,还有许多其他的质量单位。你还想了解更多的质量单位吗?查查相关的资料吧!…

二、创新作业形式,体现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乐于去做作业,才能完成出质量高的作业。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着他们喜欢多元性、富有挑战性、并能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作业。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有知识来完成作业更会让他们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创设有趣味的数学作业,更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绘图类作业,妙笔生花出美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增进学科之间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数学本身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特点,设计一些绘画式作业,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数学知识。同时,美术学科中绘图、审美、创新等能力就可以运用到数学学科中来,布置绘图类作业,让学生结合掌握的美术本领来完成。

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课,可以让学生可以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图纸绘制轴对称图形,并裁剪下来。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轴对称图形。教师还可以将好的学生作品在黑板报的学习园地里展出。让学生经历动手制作的过程,进一步的深化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2动手操作类作业,心灵手巧出灵感

我们在教学研究几何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如果只是单纯的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对知识的建构效果一般。

如在学习《认识角》这课,我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小棒、绳子、纸片等,通过动手制作角来认识角的特征,在做角时要把角的哪些特有部分表示出来。完成此类作业,教师应适当给学生一些启发,如选择哪些材料制作角比较方便,制作角的大体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发现角的构成部分,感受角的特点。在教学新课时,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在学习《圆柱》这课,有位教师曾设计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制作博士帽,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圆柱图形的特征,有的同学还感悟到圆柱侧面的特征以及侧面的长与底面周长的联系,为后面学习圆柱表面积的计算起到了铺垫。

三、尊重个性差异,体现作业的层次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业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新课程标准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环境因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差异。传统的作业以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往往导致有些学生感觉作业做得太过轻松,没有挑战性;而有的学生则表现吃力,无法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设计多层次的作业。

如:第一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型作业,此一类作业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求全体学生必须要完成。第二层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型作业,鼓励大多数学生完成;第三层是面向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型作业,鼓励对数学知识和技能掌握较高的同学完成。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后,我设计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 A、一个长方形教室,长8米,宽6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周长4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C、学校要在操场上用20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花坛,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在练习是,A题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完成,B题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完成,C题鼓励全体学生都思考,不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完成。

学生练习时,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题目进行训练,对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都能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总之,作业要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力求做到内容创新,形式多样,以达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做数学作业。并从中享受作业带来的成功与快乐,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快乐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