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分段质疑
文/范庆元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收录了曹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首诗围绕“忧思”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忧叹、对贤才难得的焦虑、对功业未就的感慨。应该说,诗中的情感内容是明显的,开头八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是抒写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而结尾“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八句中,诗人借眼前之景,运用比兴手法,写出那些贤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不知道投靠到谁的门下。诗人希望他们不再犹豫,赶紧到自己这边来。并借用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之典故,用“山不厌高,还不厌深”比喻贤才多多益善。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决心礼贤下士,希望贤才全部归己,帮助自己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图大愿。而中间的十六句都表达自己天下贤才的渴盼之情。
但在备课时,笔者却发现课本却将这十六句诗从中间划开,使全诗分为了两个段落,实在不知其意如何,依据何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成句,以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自己对贤才的期盼。原诗后两句是:“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由于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所以他使用这种含蓄的话来提醒他们,希望贤才主动来归。“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沉吟”,低声叨念,表示渴念。这两句意思是:只因为你的缘故,让我渴念到如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四句引自《诗经•小雅•鹿鸣》,《鹿鸣》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的诗歌。前两句起兴,意思是:野鹿呦呦呦呦地叫,欢快地吃着野地里的艾蒿。后两句意思是:我有许多尊贵的客人,席间弹起琴瑟,吹起笙乐。诗人引用这几句诗,表示自己会以热情的礼节对待贤才的。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明月”,比喻人才。“掇”,拾取,摘取。意思是:贤才有如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由于求才不得,内心不禁产生忧愁,这种忧愁无法排解。“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这四句意思是:(客人,即指人才)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枉驾来访。主客久别重逢,欢快畅谈,念念不忘往日的情谊。应该说,前四句诗人把寻求贤才生动地比作“欲上青天揽明月”,借以表明求贤不得的苦闷和忧思,而后四句实际上是虚写,想象贤才纷纷投奔归依自己的那种主宾欢乐无穷的情景。这十六句都在反复抒发自己对贤才的呼唤渴求,应该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内容,而不应该从中割裂开来。
至于为何如此,诗歌的最后八句可以充作解释和说明:一是天下贤才正择枝而栖,曹操害怕人才另投他人
,二是他有一颗“天下归心”的宏大志向,正急迫需要这些贤才来辅助自己。
如果从换韵角度来看,也难以理解。综观全诗,“心、今、苹、存、恩、深”都是押同一韵,如果要按照韵辙统一的角度来分段,应该将前八句与后面诗句分开,后二十四句在虽然是表达了渴望人才和统一天下两个内容,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最好的做法是不分段,也没有必要分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