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范庆元的博客
范庆元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56
  • 关注人气: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课札记(1)——古诗中的赠物传情

(2018-01-12 08:43:17)
分类: 教学研究
古诗中的赠物传情
文/范庆元

   教学备课人教版必修二《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中女子为了表达对远方游子(所思)的深挚情感,亲手采摘芙蓉,想赠送给心上人,但对方却处漫漫长路之遥,欲赠而难以送达,不由深深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现代作家夏传才在《中国古代爱情诗选讲》评论这首诗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表现出相会无缘的浓厚的感伤情调。至此,我突然想起《古诗十九首》中另外一首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庭院里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诗中主人公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折花人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为了表达心中的情感,这两首诗都写到古人喜欢折花寄情,虽然在诗的表达上,《涉江采芙蓉》明确点出采摘的是芙蓉花,而另一诗并未明确点出花的名称,但却借花从“发滋”到“其荣”,传达出主人公日日思念的时间漫长。为什么要折花赠花?诗人实际上在暗用比兴的手法,以花来衬托人物,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事的兴盛,显示了人物的孤独和痛苦;另一方面,还隐藏着更深的一层意思,那就是:花事虽盛,可是风吹雨打,很快就会败落,那不正是主人公一生遭遇的象征吗?在《古诗十九首》的另一篇《冉冉孤竹生》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用蕙兰花一到秋天便凋谢了,比喻女主人公的青春不长,红颜易老。这是我国古诗中常用的一种比喻。那为什么诗的主人公要采芙蓉、蕙兰之类的花呢?《楚辞》中多次描写采集、互赠香草,如“结幽兰而延伫”“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而可诒”,还有大量的歌咏香草,以及有关自己种植、餐饮、喜爱香草的表白,也颇具有象征的意味。如《惜诵》:“ 木兰以矫蕙兮,凿申椒以为粮。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以兰蕙为粮,离菊充饥,以此表明自己洁身自好,忠贞不变的情操;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的饮食是这样的精纯,即使是面黄肌瘦也坚不改辙,可见诗人的信念;“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采摘芳草香花,如此的不辞辛劳。可见诗人锻炼修养的辛勤。蕙、兰、桂、椒、芙蓉、荪、芷、荷杜衡、菊等等这些香草构成了一组意象群,被借用来表白屈原自己的高标独立,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行,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善”“美”的人格。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香草或比况当世贤德,或喻指古代贤人,随文见意,如《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众芳为“谕群贤”。屈原此下虚笔设喻:“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王逸《章句》说明取义:“蕙茝皆香草,以谕贤者。言禹、汤、文王,虽有圣德,犹杂用众贤,以致于治,非独索蕙茝,任一人也。”在此,香草均是比喻贤能的人物。“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所及的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王逸注皆谓“香草”,比喻各怀才具的诸色人才,是“众贤志士”。

然而,植物总又随季候时节荣枯,不能长期保持最佳的生存状态;屈原痛心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荒秽”,屈原绝望:“兰芷变而芳草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古人洪兴祖《补注》云:“萧艾贱草,比喻不肖。” “既于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固时知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这是“香草”质变的根源,向来坚持“初服”不改素质的屈原,没有可能以这些随时质变的香草自喻。

《离骚》中屈原用来自喻品德的只有荷。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芰荷、芙蓉王逸也没有注明是香草。《离骚》中所提及的诸种香草,或用于佩挂饰物,或用于盛载香袋,不会用以缝制衣裳。装饰性质的东西可缺,但衣裳用以蔽体,绝不可缺,这对守礼重美的屈原更为重要。朱熹《集注》谓“此与下章即所谓修吾初服也”,以荷喻自己本初职志用心,一再表明不改正道直行之道,荷中通外直,出污泥而不染,最恰切形容屈原自身的素质。所以香草并不是屈赋中自寄理想的象征。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楚辞之后,夏传才认为《涉江采芙蓉》点化了楚辞采芳寄情的意境,是说得过去的。诗中“芙蓉“既可以看作是人物高洁情感的象征和寄寓,也可以认为是对两人纯洁情感的祝愿和追求。但回溯楚辞以前的《诗经》,我们也不觉惊奇地发现其中许多民歌中也写到了赠花草或他物传情的描写。在《诗经·国风》中明确写到赠花草寄情的诗篇有《郑风·溱洧》《邶风·静女》。《溱洧》描述的是郑国三月三日上已节临水祓除乞子的盛大欢快的节日场面。青年男女手执香兰祓除不祥,喜笑游玩,最后“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下:“牛亨问曰:‘将离别,赠之芍药者何?’答曰:‘芍药一名将离,故临别以赠之’。”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韩说:‘勺药,离草也,言将离别赠此草也。’又古代 勺与约同声,恋人借此结恩情、结良缘之意。”所以男女以芍药互赠,一方面寄予了离情,另一方面表达了男女结恩情之意。《邶风·静女》是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城门附近的隐蔽处约会的诗。诗歌除了对恋人间互相戏谑的心理进行了描写, 而且描写了男子对女子赠送的物品的大加赞美。女子所赠之物为“彤管”和“荑”。彤管,一说是一种红色管状的草。朱熹说:“彤管,未祥何物,盖相赠以结殷勤之意耳。”荑,指初生的嫩白茅,以白茅为信物,除表示爱情纯洁外,主要取其根。《易经·泰卦》说:“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注云:“茅之为物,拔其根以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根据《易经》注疏的解释,女子以白茅馈男,是以茅根相牵引, 象征男女情绵意合,多育根荄。罗翠梅、梁俊仙在《?诗经?国风赠物定情习俗考》中认为古人除花草传情外,还有子实传情、赠玉表爱、送鹿求婚等习俗,赠物在男女之间要表达的是“永以为好也”的意愿,是上古男女两性之间的一种表爱风俗。所赠之物不外乎两类,女子赠男子以植物类,即花草瓜果子实;男子赠女子为玉制品。文中引用闻一多和赵国华的观点,详细分析了上古赠物习俗的产生与社会分工和生殖崇拜有关。

一般说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尚,而这风尚的产生有必然与时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追求息息相关。自古至今,上古时代的赠物传情定情的习俗余韵似乎一直传承下来,到现今社会,男女订婚结婚传嫁的礼金、鱼肉衣车、金银首饰等物品之中也包含着男女在情感上的盟誓和祝愿,如赠钻戒表达的是感情的坚贞久远。嫁妆中筷子、枣子寓意“快子、早子”,快快生子;早早生子等等。这种赠物传情习俗甚至延展到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如祝寿时赠送面糕就寓意为“长寿、高寿”等等。由此,我们是否可以更深一点的推想,中国文学创作中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手法艺术也许与这种赠物传情的习俗和意识有关呢?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评论《古诗十九首》,“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chāo chàng,形容人失意时感伤惆怅的情绪)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古代创作如此,今天的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又何尝不是这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