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分数除法评课反思

(2018-04-17 18:07:59)
标签:

教育

     很久没有听五年级的数学课了,对于五年级的教材通读了一边,真正去讲难度还是挺大的。根据教材的设计4/7平均分成两份求每份是多少,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然后总结方法。

     马老师关注到了计算的教学,多关注学生是否算的正确,当学生在说如何计算的时候非常有兴趣,而且计算也都会,但是当问及为什么这么做的时候,学生未知。所以学生只知其一,这个一是很浅显很基本的一单单是会做,而对于知识的本质还是没有学到位也就是没有学透。在我边听课边给燕南总结是这么说的。 

1.一张纸的4/7说了太快了,没读清题,就孩子活动,他们不知道在干什么。( 慢读题,每一句话都清楚,然后教师引导,再放手让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

课前引导有点儿快,给我的感觉是反应不过来。

2.多关注后面的学生,因为陈丽首先看最后一排,但是后面的孩子头根本就不懂什么意思。( 课堂上边教学生,边巡视,把后面同学都教会,然后让后面学生来回答。) 

3.方法要学生单独说,上台展示。

4.  后面的学生根本不懂4/7÷2为什么等于4/7x1/2,后面的两排学生不太懂。要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所以用分数1/2来表示。

5.  两次彩笔用的颜色不一样涂色。讲台上直接涂,边涂边说,反复说。

6. 课前加一句,我们已经学过分数乘法了,那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分数除法的问题呢?后面总结时:分数除法如何做,看板书总结。

 

   我的进步之处在于慢慢的,学会用了和如何用调整的语言说,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需要

   怎么做而不是用不要这样的语句,在教学时通过要求来规范约束学生,不要总是发牢骚说“你。。。”

   通过听评课,我想总结一下对我帮助特别大的几点:

    一、我意识到对教材的把握是很关键的,不能随随便便地将一节课,以前的我对什么事情都是比较随意的,大大咧咧惯了,但是当老师以后上班第一年对习惯没有那么看重,以为小孩只要认真听就可以,可是随着教学年限的增长以及学生出现的问题,学习习惯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现在意识到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经验,不但要从大人的角度想还要从小孩的角度想,教师认真100,学生会领略到80,教师80,那么学生就更差,常年累积出来则什么都学不会。从我的生涯来看,新入职没有意识到纪律和习惯的重要性造成了给学生领路没有到位,这个纪律和习惯要有行为习惯还要有学习习惯同等重要。这是给我最大的感悟也 是我要积极去做出改变的地方常抓不懈。

    二、教材的理解和体会教材的意思非常重要,这是把握重点的依据也是教师技能提高最好的途径。对教材的体会要了解到“前期知识的铺垫”--“中间部分的夯实”--“本节课对后期的作用”,只有教师做好铺垫和未知,学生才会更清晰知识的脉络,也能从做题或者教师的总结中联系起来。

    三、对于学情的分析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学生对前期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本节课的了解程度都在哪里,不是照着教学参考书中抄写,而是依据自己班级情况前测,作业纸的必要性,这既是数学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交流,也能测试到教师的以前课程是否到位,又或者是补,需要从哪里入手。

    四、关于目标,叙写目标一直是每节课的重点,将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经过陈老师的评课我更加第一次体会到“笼统”与“具体”的概念差别。笼统的目标是“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更加具体是“能说出分数除整数等于乘这个数倒数的原因”,这在我以前是从未这样去写的,因此具体是要到每一个词、每一个原因、每一种方法等等,这就对教师对本节课需要学生做什么要心中有数,起码要求重点的一个或两个知识点明明白白,而突破就在活动中、体验中反复的说强化才行,围绕中线,及时拉回或放手,这也折射出我的工作还非常不扎实,课堂上的蒙头蒙脑,走到哪是哪,教学上的失误和严谨性很不强,后期确实要下功夫,这越到高年级越明显的看出教师的功底,一定要扎实,苦下功夫。有些东西当我们还没有到达那个程度的时候是理解不到了,我深深记得一个人勉励我的一句话:“律师的行业对法条的研究,判案的研究是非常精准的,一定要苦下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案子出错就是大事”类比教育:教孩子就是大事,是他一生的大事我们作为老师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么在教学结构框架下哪些是必须要苦下功夫才行的,想要缩短和优秀的距离,哪些是需要钻研的,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能起到好效果。

    那时这些话我不是很理解,但是今天听评课的谈话想说,优秀的人还这么努力,看得这么透彻,按我们还尚未合格的是不是要埋头苦干低头拉车呢?这值得我深思,也要重新调整思路,以终为始,找找差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