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负增长会带来什么?这五大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

标签:
人口组增长人口老龄化 |
分类: 教育教学 |
——人口负增长已成事实!
中国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公开信息显示,这是近61年来中国首次人口负增长。
如果当下及以后连续负增长的话,根据人口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我国的人口达到了最高值:14.1亿?14.2亿人。人口转折点(拐点)即将来临。
——首问:生育率为什么变小了?
1.大家都看得见的三大因素是——
经济快速发展,生育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影响最大。生养孩子的经济压力和照料负担是阻碍家庭生育的最大因素。
蹭蹭上涨的房价、越来越高的养育费用、各种养育孩子的成本都在涨涨涨,让许多家庭“生不起”、“不敢生”。
教育的内卷蔓延。学区房上的内耗、课外辅导、特长兴趣班等等精英型教育角逐,也就是说教育成本的飙升,让家庭中孩子的养育成本逐渐高涨起来,甚至成为难以逾越的山。再就是房价的飙升,也让太多的人望而却步,医疗卫生的不确定的大额支出等等,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生育。
可以说,当下生育率的下降,经济因素直接或者间接造成的影响,大约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了。
2.不太容易看见但能感受到的三大因素是——
生育意愿的变化。人们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要过好自己的生活,要让自己的生活有质量。人们更愿意好好培养一两个孩子,过着更高质量的生活,而不再追求老一辈的“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那种生活方式。这种生育意识的变化,毫无疑问影响了人们的生育意愿。
再有就是优生优育、晚婚晚育的观念深入人心了。在这个忙忙绿绿的快节奏、内卷又大的时候,人们更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去精心的培养一两个孩子。
最后一点,就是经济独立,以及相关的保障体系的发展,人们不再过多去想传统的农业社会或者小农经济时期的“养儿防老”的保障了,而是通过自我的努力实现经济自由来给自己养老。
——二问:人口数量会陡然下降吗?
绝不会!
2022年人口负增长起步,2035年总人口依然在14亿人以上,2050年仍在13亿人以上,这是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很大,由于人口惯性的原因,人口规模会较长时间维持在高位。
回顾一下:1982年底,我国总人口为101590万人,1987年底,全国总人口发展到108000万人,基本在10亿多一点。
按照中国人口发展规律预测,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因为战争中断、不会因为疫情打扰,不会因为地球自然原因中断或偏离、不会因为生态环境偏离的情况,不会因为政策的调控下),在2070年之前,中国依然是全球两个十亿级以上的人口大国之一。
即使到了2100年,我国的人口依然在8亿左右,和上个世纪的80年代差不多。
如果有政策的强力调控,再加上人们经济允许、再加上那时的人们愿意生育,维持10亿以上的人口应该不是大问题。
因此,对人口的过度担忧都是不必要的。
——三问:“人口红利”将走向何方?
“我们依然处在人口规模巨大的惯性中,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伴随经济持续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强劲,由此带来的超大市场规模不可估量。”原新说。
“我们过去单纯依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上的人口红利在慢慢消失,但是人口红利应该有更宽泛定义,不仅仅要看数量还要关注质量。通过教育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质量可以创造出新的人口红利,只要做得好,完全可以对冲劳动人口数量的下降。”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说。
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序幕拉开,但是中国老龄人口中的低龄人口在今后一段时间还比较丰富,需要提高低龄老年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例如通过加强人力培训,提高劳动参与率等增加劳动力供给,专家的这种说法也是有道理的。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厚莲说:“我们观察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13个国家人口负增长和经济增长的事实。这些国家在经历不同程度的人口负增长时依然保持经济增长。由此可见,人口负增长并非经济衰退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是能够并存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产业结构将有较大的调整。老龄化,老年人口急剧增多,将是以后几十年的常态。而出生率减低也是常态。
那么,我国的抚养比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围绕“银发社会”的生老病死产业将极具发展——医疗、卫生、保健、养生、保险等等都将急剧增加。
社会活力有所下降,投资活力、劳动活力、经济活力、金融活力都将受到很大影响。社火保障体系也将不断调整,这些都将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问:我们会大规模引进外籍劳动力吗?
不可能!
我们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我国资源、能源等等现状,让我们都不可能从外国大量引进劳动力。必须挖掘我们自有劳动力的潜力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等。
——五问:面对人口低增长、负增长和老龄化,
我们怎么办?
不要慌,不要悲观,要积极看待。
各位,人口负增长已经到来,现在要做的不是向后看去问什么原因。而是向前看去问,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怎么办?
具体到每一个人,就是:你怎么办,我怎么办,他怎么办?
大家怎么办?
这是当下的我们真真切切的需要认真对待的命题。
也是时代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