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
(2019-08-11 02:18:15)
标签:
教育 |
《条形统计图》课后反思
俞静小学数学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成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对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充分利用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北京市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在这种熟悉并感兴趣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对新知的探究中,力图达到激趣开课的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让孩子感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课堂引趣,要“精”,要根据所学内容,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出示统计图和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表和图的第一印象来说说感受,然后引出课题,也许这样更能达到激趣开课的目的。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意识,会用文字、表格和象形图等方式来表示数据。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各种天气情况的数据,引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之后让学生比较各种天气情况数据的多少和天气的变化情况,总结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有意识地经历简单的数据统计过程,学习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整节课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而对于数据的分析过程,是本节课中最欠缺的部分,当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对图中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只停留在感知层面,学生对于条形统计图的优势说得很好,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并且当学生绘制出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时,我并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绘制出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对其进行补充讲解,并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将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这其实是对学生分析的能力又是一种提高。
三、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
四、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学生的兴趣不是很浓,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这与我上课提问不够精准以及问题提得太琐碎有密切关系。其次,练习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
对于我来说这节课并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没有将数学核心素养“数据分析”完全融入到本节课的教学中,并且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整节课下来,我觉得自身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应变能力也不够强。
当然,这次上课的体会还不止于此,我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课,有反思才会有进步。每一次课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我会认真反思,会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点下,不断改进教学,不断进步。
在今后,我将不断学习,以课改精神为指导,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行为,勇于改革和创新,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