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工作室 俞静
读读书再看看课,理念才落地了。今晚看了张齐华的《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有这么几点感触:
一、“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多说。让学生一遍遍学舌,顶多算语言训练,不是我们数学课上的新理念新追求。大师的麦克总是伸向学生,那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结果的期待,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信任。
二、穿针引线才是老师的“正业”。研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不忘回头跟“用数对确定位置”做比较。“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聊着聊着,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优缺点凸显出来了;聊着聊着,两种确定位置方法的共同点也就明晰了。数对靠列、行确定位置(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方向和距离也可以确定位置(射线和圆相交于一点),由此得出二维空间总是需要两个量来碰撞出一个位置。新旧知识的沟通,让学生的思维又上一个台阶!
三、这样的课堂“学困生”在哪里?我个人觉得不外乎两个结果:一种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有福气的孩子从小在这样的课堂中长大,在这个群体他是弱势但是他的数学素养已经悄然间超过了同龄人)。另一种是“今天坐飞机了😨”(今天突然来了这么一位老师,上了这么一节课,老师没讲什么,我该记住什么呢?)
因此,我想说“学困生在哪里?先问,这样的老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