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需要用“心”思考,而不是用“脑”——《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2021-01-28 13:24:14)
标签:

教育的情调

分类: 读后感

教育需要用“心”思考,而不是用“脑”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教育需要用“心”思考,而不是用“脑”——《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对本书的评价是:“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欲知教育美好情调故事请看此书。”一开始拿到这本书,和一些看过的大厚本,显得有效轻巧,起初没有太在意,就是拿来随便翻翻,当我真正走进本书后,几乎每一页都有笔记,而且很多生动的故事给我很大启发,而背后的道理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

一、始于爱终于爱才是教育

由于教育者的特殊性,教育之爱区别于其他爱,它意味着对学生道德与人道方面的责任,以及呵护每一个儿童个体发展实际的教育性陪伴。

教育

在智慧教师的眼里,教育对象不是容器,而是教育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育,就是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一门学问。教育就是一种影响,是一种影响施加到另外一种影响上,让影响产生影响的过程。

教育学

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就是一门迷恋儿童成长、探讨如何与儿童相处的学问。教育学指向的是一种能积极地分辨出对成长中的孩子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的能力。

智慧的教育

智慧的教育者必须接受一种挑战——培养和提高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他们形成了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孩子的独特性、情境的独特性、个人生活的独特性。

教学

作为一名学科教师真正了解本学科是指对它的根本问题不仅要掌握的好,还要认真对待。同时还意味着热爱、尊重并让它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我们常常有这种感觉,教什么学科的教师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正所谓:“你叫什么,你就是什么。”以为数学教师并不是凑巧去教数学,他生活在数学之中,从一个特别的意义上说,他就是数学。上课的风格就是我们对学科掌握程度的表现形式,只有真正理解这些知识,才能使他们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而一名好老师恰恰如此。

好的观察者

老师必须是孩子的观察者,一个不能对自己看孩子方式进行反思的人是不能够充分的观察孩子的。老师对孩子的成长有一种理解,约束和保留、亲近和疏远同在。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学习。但同时会运用他们的影响力帮助孩子们从自己的兴趣中增长见识。这种距离使老师成为一个特殊的教育观察者,通过了解孩子,避免做出表面的判断。

“看到”

“看”这个词和保存、保全、尊重、保护有词源上的联系。教师一旦进入到工作状态,不仅使看到了孩子,必须让孩子体验到被“看到”的感觉。被老师看到的感觉,意味着被承认是一个存在着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和一个成长中的人。常常被老师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到”的孩子是幸运的。而当教师带着责任感“看”孩子时,就会全部身心的投入。

“我在”

一为颇有影响力的老师所表现出来的“在”必定很有力量。成为老师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一时一刻能真正的离开学生。工作中教学教研,生活中学习提升,无一能离开学生。而成年人也无时无刻不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而作为教师,必须以身示范交给孩子们伟大的价值和信仰,这样对孩子们的人生才真正起到了教育作用。

二、敏感机智教育是最重要

一个内行的教师,首先会对情境做出反应,然后再去思考。他们身体早已充满了敏感性,能即刻做出反应。这是由于他们多年来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中获得的教育学的精要,一种融于身心的“体知”。一旦成为老师,就必须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敏感性,就像怀孕的母亲,有了学生的老师,必须为了教学而训练自己,用老师的眼光去读一本重要的关于孩子的书。这样老师获得的教育学洞见,将来在关键时刻便有可能做出机智的行动。

眼神的奥秘

眼神可以表达处教育关系中心灵的能量。为了培养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我们需要读懂眼神,并根据对延伸的理解去行动。有关教育的现货的知识并不只是脑海中那些需要智力的东西而已,它还需要融于身体的“体知”。真正的教学需要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对孩子们世界地体验中去。眼神无法像语言一样为了达到目的而进行掩饰和控制。因此一方面我们学会更敏锐地观察,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无法请以掩饰自己的眼神。一个有能力的老师能够灵活运用眼神的教育威力,因为他自己已经和眼神完全融合,眼神已经成为他经历和理解教师里任何一个情境的方式了。

可能性体验

而孩子不是为我们而活着的,我们却为他们而活着。他们的降临给我们带了了一件礼物:可能性体验。我们不能仅仅期待孩子们去发现生活,我们也要允许他们去行动、去实践、去创造生活。这样孩子就成了我们的老师。当他们尝试着种种可能性的时候,对我们自己来说这些可能性也依然存在,我们会感觉自己又年轻了。我们又一次抓住了生活的希望。我们体验到孩子的生活比我们自己的重要,而我们则必须更加仔细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必须质疑并改造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

这是多么珍贵的人生体验啊,可惜有些人并不珍惜,忽视,否定,辱骂、虐待、抛弃,真是令人悲哀。对这些成年人最大的惩罚终身的懊悔和永久的遗憾,而他们的孩子则需要用一生来治愈凌乱的童年。

呵护好奇心

问问题的孩子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提问“那是什么”是想得到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好奇、去惊讶。这个世界上存在一种早熟的好奇心,它只偶然出现而且十分肤浅,它几乎对孩子适宜的成长没有作用。一个早熟的孩子指导了太多对他们这个年龄来说本应悬而未决的或模糊的问题的答案。这一切都是成年人给予的错误结论:问题止于答案。孩子的好奇心慢慢的丧失殆尽,这样的孩子提问时像在做游戏,把问题置于死地,找到答案的游戏,这种由于寻找到答案的安全感完全是错误的。

真正的好奇心不是问好多好多的问题,是所问的问题以某种方式返回或者被问题的沉寂缠绕包裹的时候。也就是保持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一个答案。有意义的学习始于好奇心。对于孩子而言,一个合适的答案就是一个属于他的故事。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使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一位富有机制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因此好奇心的激发需要问题情境来承载,通过问题的情境化,主题式学习的设计,能够达到好的效果。

作为善于思索的家长或教师不必成为能够构造或控制孩子每种可能体验的人,但一定是一个善于抓住问题并且能用浅显的方式深化它的人。

三、教师勤反思不滥用宽恕

反思性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指的是一种充满机智地行动和充满行动的机智。“反思性教育实践”指的是不断地思考“什么是教育”,不断地以教育学地标准衡量个人行为。我们必须永远为真正地教育努力奋斗,不辜负孩子们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的确孩子使天生的宽恕者,宽恕不一定代表忘记,宽恕源于“理解”,宽恕父母是因为爱他们。宽恕本身具有教育意义,通过爱和理解恢复亲子和师生关系。

教育即生活

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术性更加重要。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育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但同时又不是可以被“培训”出来的。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你至少会想一想:我该怎样做对这个孩子在这个情境中才是最适切的呢?

有纪律的人生是奋进

纪律不仅仅是教师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是认为重要,努力方向,人生原则的方式。一个守纪律的人就是一个准备去学习和遵守秩序的人。没有纪律就没有学习欲望,学校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教师对孩子的生活有一种教育学上的兴趣。情不自禁的把每个孩子当成独特的个体,正在自我塑造和成长的人。因此孩子是不能严格按照一些心理学家、教学顾问、评估专家等人的理论进行分分组、分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当我们试图运用一种具体的技术方法、一种行为疗法或医学疗法去对付一个特殊的孩子,又用分门别类的语言把他进行分类,而忘记去认真聆听和观察,那无疑就是对这些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放弃。

我对孩子的责任感促使我不断的行动,不断地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展示自我和引导自我:要让孩子能从我的身上看到一个成熟成年人地形象。这就是我们必须像孩子学习地方面,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更好地学习者,因为孩子们也在向我们学习。我们必须尽我们最大地努力继续前行。

教育不止于技术性思维

我们的文化不止一次被称作:“技术的”文化。技术性的思维方式成了几乎所有文化和教育领域活动的基础、动力和标志。由于技术性思维的泛滥,我们开始遭遇越来越多的教育问题和威胁。现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教育中的重要关注点,只有走进学生心里,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沟通,用心去思考,用心去行动才能实施正确的教育,产生正向的影响,培养需要的人。

从教育现象学看教育

教育现象学认为知识是一种已经固化的、概念化的行动框架,而教育是一种在具体情境中即刻行动的“知行”。教育机智虽然不是简单的情感或可以学习的习惯,但它可以通过更为复杂深奥的人性的成长、发展和教育过程而形成。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教育体验的小故事的文本阅读和反思来生成教育机智。教育现象学的人文视角的独特性归根到底在于它用“心”来“看”教育。

1. 必须走向儿童世界。

2. 必须承认理智并不能够处理好所有的具体情境中的教学时间问题。需要老师用“心”而不是用“脑”来思考教育问题并实施教育行动。

3. 必须尊重儿童个体独特性,优先考虑儿童的幸福。

希望让教育人生幸福完整

希望不是那种被动的、认为事情终归会得到解决的乐观主义。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而事实上,正式孩子使成年人超越了自我,使他们敢说:“我希望……”“我与希望同在”“我的生活就是把孩子当作希望”。“有具体可衡量的目标”不同于“有希望”。当然,老师需要用期望、目的和目标来衡量进步或成长。但也必须非常信任和看重教与学的非技术性方面的神奇力量。实现教育的根本条件在于爱和关心、希望和信任以及责任感。必须承认,教师生涯总是充满阳光和惊喜,教育和自我教育让我们的人生幸福完整,本书确实给予我对教育一个全新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