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为天才》这一纪录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被称为钢琴神童的男孩——余峻承的故事,从而来探索一个天才的成长,到底是归因于遗传还是环境。
看完《生为天才》,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惊叹,一个那么小的孩子,钢琴技艺竟然已经精湛到那种程度。在余峻承两岁的时候,他第一次听到《玛丽有只小羔羊》这首曲子之后,就能够在钢琴上把旋律弹出来,前提是他竟然没有学过钢琴。这不禁让人感叹这孩子超群的音乐天赋。三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学习五线谱,同年开始学钢琴,甚至上台弹奏贝多芬的名曲。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与交响乐团一起演出,并成为美国戴维森学院奖学金年纪最小的获奖人。他特别向往能够成为像朗朗一样的钢琴家,能和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一起演奏。
其实我的经历和他有点类似,在我5、6岁的时候,就特别爱听各种歌曲,唱歌也从不走调。大约是小学2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光良的《童话》正流行,我特别喜欢这首歌,就一直听。后来我竟然直接在电子琴上把旋律弹了出来,之后父母就让我去学钢琴。因此在看余峻承的案例时,我就想到了自己。也许我是有一点点天赋的,但是我没有像余峻承一样把他的天赋与后天的练习结合,因而我无法杰出。余峻承的音乐天赋绝对超群,但是他并没有因为觉得自己很有天赋,就懈怠练习,他反而更为努力。在他看来,练琴反而是一种享受。峻承喜欢挑战难度大的或者老师不让他弹奏的曲子,他对音乐的热情就像求知欲一样,勃勃焕发。
研究发现,像余峻承这样的天才儿童的胼胝和小脑都很发达,并且早期的教育也很大程度上为他们成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就像余峻承一样,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就经常听播放一些世界名曲,在音乐环境的熏陶下,余峻承一生下来就具备比常人更好的乐感。在他的母亲发现他的天赋之后,就请老师教他钢琴,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他,由此看来遗传是一个人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环境则是巩固遗传这个因素的存在,双方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发展。
并且天才儿童一旦决定了要做某一件事,就会几近疯狂的完成它,他们拥有钢铁一般坚定的意志,极强的征服欲望。像峻承这样的音乐神童,他爱练琴,甚至一练就是七八个小时,相信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极为困难的,但是正出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他并不是将练琴作为一项任务,而是作为一种爱好,他很享受这个过程,这也促成了他音乐才能的不断发展。
儿童发展有自身的关键期,而余峻承的母亲正好把握住了他发展的关键期,然而恰好相反的,被关在密闭房间十几年的吉妮,由于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于英语语法的掌握,后天再怎么学习,也无法掌握。因而我认为家长一定要把握好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要遵循他自身的发展规律,给予刺激,刺激各个感官的正常发展,并激发儿童的潜能。天才的养成不是单单靠天赋、遗传,后天的坏境培养也极其重要。教育孩子时,要积极发现潜能,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成长坏境,孩子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因此,即使生为天才,没有优良的环境熏陶,最终也很难造就天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