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社会现象中的儿童观透视

(2018-09-29 23:25:54)
我们现在很多幼儿园的孩子都报了很多兴趣班,比如女生通常会报舞蹈钢琴画画,男生会报下棋跆拳道等等,有些是出于兴趣,有的是家长想要培养孩子们有更多的兴趣爱好。相信在我们大家在小的时候也参加过,像我在小时候就参加过儿童画,古筝之类的,但除了兴趣班之外,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这固然是好事,但人们对早期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幼儿教育的办学方向与教育理念发生了偏移,急功近利的思想让许多幼儿园管理者改变了学前教育的初衷。甚至有些幼儿园或者培训机构为了应和家长的需要或商业潮流,举办实验班、特色班,增加汉语拼音、识字、珠心算等等小学化的内容,关注了技能训练,忽略了游戏活动,小学化倾向明显。这就是我今天所要讲的社会中的幼儿教育“超前化”现象,早期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提高智商,而是让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开发潜能,是一种重在学习过程而不单纯追求技能训练和知识掌握的教育,使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容易吸收知识、发挥特长等。而超前教育则是将孩子的教育时间大大提前,如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孩子的知识,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等。在这种现象的背后,也折射出家长以及学前教育工作者所拥有的不科学的儿童观,他们没有考虑到儿童的心理与发展特点、儿童的地位与权利以及童年期的意义与价值。
首先,在科学的儿童观中,儿童应该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的。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当得到尊重,享有生存、生活和学习的权利。正如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大自然规定了儿童发展的时间、节奏和顺序,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顺应儿童发展的自然节奏。很多心理学的研究,如格赛尔的成熟理论及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相关的试验等等,都证实了类似观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要遵循自然的规律,教育须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规律。但在现代一些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身上,我并没有看到他们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他们并不认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个体,在他们眼中,孩子做什么都应该听从大人的安排,但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时间表,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顺应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去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更糟糕的是,它很可能使孩子从小把学习视为一件痛苦的事。甚至,不少父母为了更早的看到成果,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地赢在起跑线上,不惜忽略孩子能力的积累,而只求快些让孩子接受知识。父母只注重孩子每天学了几道儿歌、会写了几个字、学了多少算术题的时候,孩子也逐渐会只关心那些大人们为他们安排的任务。少了探索的兴趣,少了寻找问题和答案的动力,少了童年应该有的生机,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这些能力与知识本身相比,对成长却有更为重大的意义。一些追捧“超前教育”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这种做法,就是没有尊重儿童人格和尊严的表现,他们只想看到令人满意的光鲜的结果,完全不顾过程,不顾他们这种做法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困扰,这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比如,对于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父母担心他们跟不上小学学习,所以暑假里英语、拼音、数学各种补习班给孩子们报名。就拿我的表弟来说,在他幼儿园期间,他就已经认识大量的文字,阅读已经没什么大障碍,同时他的父亲还教他数学一类的知识,导致在他小学期间数学,语文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觉得这些课程太简单而很无聊,由于提前学了很多内容,他的心思很少放在学习上,一心想着游戏,如果不是家庭里对他管的很严,后果应该不是很好。并且在他成长过程中,由于很早就学习了很多科学知识,所以缺少了很多孩子应该有的童真童趣。这时我们看到了父母对他进行的超前教育,本意是希望他能跟上小学的学习,变得比其他同龄孩子更聪明,希望他的未来是成功的,但现在结果就是对学习兴致缺缺,容易自满,对游戏依恋大,并且由于对他平时的交流都是普通话,他对方言完全一窍不通,只能停留在听得懂的状态。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难发现那些在幼儿园中提前学过很多东西的孩子相比较其他孩子在性格上更老成,比其他孩子缺少童真,在其他孩子拿着玩具尽情的玩时,他们却默默拿出自己带来的标有拼音的书本来看,可是他们并没有笑,他们也羡慕着游戏。羡慕着玩具,而不是那不符合他们年龄所读的书本。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有期望的,但那不应该是他们的面子工程,相应的给他们报孩子感兴趣的兴趣班,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让他们感到有乐趣才是最重要的,与此同时他们在思维、创造、想象等能力上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
儿童期是具有独特的价值的。儿童期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的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它奠定了人后期发展的基础。杜威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而现在的“超前教育”,的确认识到了儿童期对于儿童的重要意义,诚然,0-6岁的儿童身心发育达到第一个高峰期,孩子的智力开发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许多家长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教孩子听听歌、看看颜色,相对于早期教育,他们想给孩子的似乎更多---超前教育。他们的童年被习题、珠心算、英语等充溢,毫无快乐可言,这真的是家长们希望看到的吗?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一个只会做题的工具,他感受不到世界的美好,探索未知的乐趣,这该有多可怕!他们本应该在这个年纪尽情的玩耍,在游戏中得到发展与学习,而不是被超前的学习掩盖了他们真正的快乐,在我身边不止看到一两个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就失去了他们本应该拥有的纯真的笑容,早早地就被学习的压力所困扰,他们常常担心没有完成补习班中老师布置的作业该怎么办,而不是和小伙伴们开心的玩闹,在他们眼神里看到的是担忧而不是这个年纪应该有的纯真无邪,这也让我非常心痛。因此,教育应成就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并以此为基础,成就他们一个幸福而美好的人生。
儿童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在现实生活中,超前教育非但不能提高孩子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这种违背孩子发展规律的训练还会使孩子牺牲多方面发展的机会。孩子本应该可以自由的发展,家长给他们报的超前教育的辅导班,给他们进行千篇一律的教育,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思想,抑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孩子们就会渐渐失去了他们自己的个性,慢慢变成了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这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养成独立的个性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原动力,是开拓进取品质的心理基础。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更无创造的欲望,这样真的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吗?根据皮亚杰的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其必经之路,儿童已有的经验水平总是与他所处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阶段相一致,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发展阶段。身体和心理机能的成熟,是儿童能够获得某些经验和接受教育的基础,超前教育教给儿童违背其自然发展阶段的知识、经验,既不能被儿童理解,也不能使儿童获得心理的发展。
儿童需要教师的引导,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和家长不仅仅担任着传授儿童知识的重任,还需要教孩子如何做一个人,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行为习惯,并不是一味地只重视知识的灌输。陶行知先生和张雪门先生都提出生活就是教育的观点,课程就是经验,经验从直接生活中来。通过经验教育,儿童获得的不仅是一些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备如何成为一个人所必须拥有的素质。而超前教育则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目前有些家长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以为人才=聪明=知识=有出息,于是把向孩子灌输知识当成了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在生活上对其幼儿子女百般呵护,处处包办代替,超标准满足孩子物质生活需要,造成孩子独立性差,劳动技能低、懒惰、懦弱、自私、骄傲,不通情达理,难解人意,摆阔气,浪费等。像这样的孩子尽管聪明伶俐,有许多特长,却也常常令人担忧。这样的孩子等到了成人时期,他不具备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能力,这种情况是很可悲的。
总而言之,有四大原因造成这一现象:首先就是整个社会教育观念的问题,家长们都把学习好和就业好联系在一起,总想着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找到好的工作,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了简单的知识堆积;其次就是教育机构和利益挂钩,同时也是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要求,开设了很多特色班、特色课程等;还有就是一些民办幼儿园,为了增加收入而增办特色项目;最重要的就是相关的职能部门没有进行系统的管理,也没有治理的力度。要彻底解决超前教育这个问题,还是较为棘手的。作为将来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能做的,只有在端正自身儿童观的同时,加强幼儿园管理,正确引导家长观念,促进家园合作,让孩子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幸福,尊重孩子的身心规律、把握终生发展的教育方向,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