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中愉快学习 ——小班艺术活动《喷画“小花布”》案例分析
(2015-10-12 23:10:26)分类: 教师经验交流 |
在游戏中愉快学习
——小班艺术活动《喷画“小花布”》案例分析
区六幼董伟伟
案例背景:
各种各样的小花布是小班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物件,孩子们对其中各种各样的图案与形状既喜欢又充满强烈的好奇。孩子们只要一看见好看的小花布图案,总是会情不自禁的发出光亮的眼神:“老师,这条小花布上的图案真好看?”、“老师,这些小花布上的图案怎么印上去的呀?”等类似的话。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我们组内陈雪平老师经过讨论、研究,设计了艺术活动《喷画,“小花布》。在经过两次的听课活动后,让我深深体会愉悦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活动,过程虽太活跃,但在教学过程中能真真切切体现出幼儿思维的灵动性,有着丰富的创造力。
案例描述及分析:
【第一次教学】
片段一:
活动一开始,陈老师就很直接地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幼儿观看生活中常见的小花布类型。孩子们一开始也是很积极地观看出示的图片,能说出常见小花布上有哪些图案。并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想自己来将好看的图案和形状喷画于小花布上。接着,就组织幼儿自行分组,用事先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镂空积木进行摆放,接着进行喷画工作。刚等陈老师介绍完操作要求与步骤,拥挤地围在了桌子旁边,一些孩子一看到桌子上有自己喜欢的积木图案就很自然地拿起来玩一玩,而有另外一部分幼儿的那边空间确很大。在陈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进行分组操作。
片段二: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要求幼儿创造性地自行摆放工具,进行喷画活动。因此,陈老师在简单的操作活动过后,引导幼儿了解喷画操作要求后,就请幼儿自己来当小小花布喷画师。当孩子们在操作的时候,我就巡视观察幼儿操作的情况。一些幼儿选择大的积木,一些幼儿选择小的积木,幼儿对于琳琅满目的颜色,在进行喷画时候,都会显示不出效果,要么把颜料都集中于一个地方,小花布都被打湿了,根本看不出事先所摆放的图案。还有些幼儿的手臂力量不够,喷不出颜料,还有些幼儿只是随意摆放图案,虽然陈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适当地用一些语言提示幼儿,但是,幼儿还是显示不出效果来。到最后作品展示时,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好,大部分幼儿所喷画出来的都是一大片水渍堆积在一处。
【分析】
针对第一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和陈老师静下来反复琢磨活动中的每一细节,并进行了第二次教学,虽然是同一节课,但是,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发现注重活动中的道具准备和增加课堂的愉悦性,使得活动效果大不同。
【第二次教学】
片段一:
活动一开始,陈老师请幼儿欣赏小花布,了解生活中小花布的作用。着重强调喷画活动的要求和注意点,在这一环节中,比起第一次教学所画时间都大大加多了。事先也布置好桌子以及道具分组摆放,桌子是围绕而成的,给孩子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们自行站着去进行操作活动,并且每个幼儿都可以拿到不同种类的图案道具。幼儿一边仔细观察图案外形,一边进行摆放于小花布上。还时不时地与旁边的小朋友开心地聊着说自己的成果,一些幼儿还很主动地与同伴相互交换道具使用。大概过了几分钟后,我就发现有个别幼儿已经有少许的效果出来了。我注意了有些幼儿喷不出来,有一些情绪上的问题,这时候,陈老师对于这个孩子的处理方式有些疏忽,事先未预想到,过于注重这一幼儿的引导,反而忽视了其他幼儿的操作活动。
片段二:
这一次,孩子们进行喷画活动时,明显效果比第一次效果要好的多,我也像往常一样巡视孩子们喷画的情况。当我发现平时语言能力表达好的,想象力比较好的几个幼儿摆放的积木角度与图案与众不同。道具的多样和镂空明显大大帮助了幼儿喷画出来的效果。陈老师在这一次的分析评价过程中,采取巡视的方式,一一排队进行分析表扬幼儿的作品。当这些孩子听到陈老师的表扬时,都开心地继续喷画活动。
【分析】
这次活动后,我发现幼儿的兴趣明显地比第一次要高,而且幼儿都喷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小花布。当最后作品展示时,孩子们都很开心地向同伴和老师介绍着自己喷画的作品。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在第二次教学活动中陈老师更注重教学道具,操作活动的要求以及其中的突发情况。片段一中,活动一开始陈老师也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氛围,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观察如何进行喷画活动,进行现场示范,并请个别幼儿与教师一起进行喷画,一下子就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虽然,第一次教学活动也有进行示范,但这次的活动效果却明显地比第一次提高了许多。
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