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佘德余:张岱与阳明心学

(2020-03-06 11:53:11)
标签:

张岱

分类: 评读张岱

张岱与阳明心学

佘德余

作者简介:佘德余(1943),男,浙江建德人,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及越文化。

摘要:张岱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其所著《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快园道古》《夜航船》等著作中,皆有王阳明言论的记述和评价,尤其是《四书遇》全面继承了晚明阳明学派对“四书”义理的体悟和实践。

关键词:《四书遇》;阳明心学;诠释;履践

 

明代嘉靖七年(1528)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去世了,七十年后张岱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城四代显宦的张姓家庭之中。张岱虽不能算是著名的思想家,却也可算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他的思想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在他所著的《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快园道古》《夜航船》和《四书遇》等著作中,皆有对王阳明言论的记述及评价,尤其是《四书遇》,全面继承了晚明阳明学派对《四书》义理的体悟和实践。

一、张岱深受家庭、越地阳明心学人物的影响

阳明心学是儒学发展至明代中后期的产物。张岱家乡浙江绍兴是阳明心学人物活动的主要地区。张岱曾祖父张元忭受业王畿,是阳明心学越中王门的重要人物,在张氏家族中,张岱最为敬佩引为自豪的就是曾祖张元忭。他在《家传》中写道:“曾祖一生以忠孝为事,其忠孝为张家‘所由出’;其大魁殿撰是张家‘地步’,张家的‘养福之人’。”《快园道古》中有“先文恭少年读书龙光楼,有秘室,为太仆公私藏。凡亲戚臧获盗取货物者,进出其前,文恭埋头读书,都如不见”此类不为外物干扰,一心专注读书多种言行的记载。《四书遇·东山章》先文恭曰:“癸酉秋,余请告归,再登泰山之颠,徘徊四顾,空阔无际,俯视世间,何物尘埃,足以入吾胸次邪?盖于是恍然大有所悟,恨未能时时如此境界耳。”描摹了张元忭旷达的胸怀。同时,张岱还受到了与其曾祖父同时的心学人物邓以赞、罗汝芳、杨起元、李贽、陶望龄、袁宏道等人的影响。明末清初,王门异端李贽的学说被一些人视为毒蛇猛兽,遭到了猛烈的攻击。张岱以满腔同情和深沉愤慨指出:“李温陵发言似箭,下笔如刀。人畏之甚,不胜其不甚,亦唯其服之甚,故不得不畏之甚也。‘异端’一疏,瘐死诏狱,温陵不死于人,死于口;不死于法,死于笔。温陵自死耳,人岂能之哉!”张岱直率地认为,李贽之死是由于他自己的言论和文章的异常深刻,锋芒毕露,击中了封建道学和礼教的痼疾,褫剥了他们道貌岸然的外衣,使他们丑形无法藏遁,无法还击,因而遭到了封建统治者和道学者的嫉恨和陷害。

袁宏道推崇阳明心学,他说:“阳明,近溪真脉胳也。”提出“理在情内”,“率性而行”等主张,张岱受此影响,也提出了“物性自遂”的思想,赋予物以自由,不因人因环境而羁绊。张岱十分推崇袁宏道的散文,他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读注中遒劲苍老,以郦为骨;深远冶淡,以柳为肤;灵巧俊快,以袁为修目灿眉”。其小品文也有灵巧俊快的风格。

张岱是长房长孙,深为祖父张汝霖及父叔辈的宠爱,祖父张汝霖经常带着孩提的张岱与其好友———名士味极浓的陈眉公、黄汝亨、范允临、王思任等交好,耳濡目染。给张岱最直接和最深刻的影响。

张汝霖本人就是个名士派人物,深受徐渭人格影响,风流倜傥,诙谐洒脱,其读书、治学注重发挥知性主体精神,有个性,有见识,敢作敢为。他曾向张岱反复说过:凡看经书,不要读各家的注释,让它影响自己对经文的理解。要端坐,集中精神,反复朗读经文十数次至数十次,在朗读中思考,求得理解。有些文句一时不能弄懂,就把它记下来,经过一段时间或者读其他书,或听他人议论,或在外游览,就会有感而豁然弄懂。祖父教的读书方法使张岱摆脱了朱注的束缚,在思想上得以自由发展,让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阅读各方面的书籍,为其后来学术的发展夯实了基础,可谓是终身受益。陈继儒与张汝霖过从甚密,交情甚厚。童年的张岱曾由祖父带领拜见,并得到他的赞赏。陈继儒作为文章大家和名士的洒脱风度,给张岱很大的影响。黄汝亨与张汝霖交情更为深厚,张岱的父亲张耀芳和二叔、三叔、四叔皆拜黄汝亨为师,张岱幼时曾跟从祖父拜见黄汝亨,佩服其“交际酬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傒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的处事能力,赞扬他“容至,无贵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的朴实平易,一视同仁的生活作风。成年后,张岱又跟从黄汝亨学习八股文的写作,他曾说:“余好举业,则有黄贞父、陆景邺、马巽青、赵驯虎为时艺知己。”黄汝亨散文创作“浚发巧心”,打破传统古文的条条框框,题材广泛,尊重各式各样人物性格,在小品文创作中不仅张扬他人的个性,而且也大胆披露自己的个性,充分表现自我的情感和体验的特征,在张岱散文创作中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和充分的反映。黄汝亨所辑录的《廉吏传》《古奏仪》之体例,对张岱的《古今义烈传》《四书遇》的编辑都产生很大影响。王思任与张汝霖为同科进士,张岱称他为“年祖”。张王两家来往频繁,张岱经常得到王思任的指教。张岱十七岁时,搜集整理“徐文长佚稿”,未能领略王思任“选青藤文,如拾孔雀翎;只当拾其金翠,弃其羽毛”的教导,贪多求全,后来重新整理,经王思任删削,获得了成功。张岱十分欣赏王思任伏发奸及论文赋诗以谑行事,矢口放言,略无忌惮的个性和风格,对其指斥马士英,拒绝马士英入越和绝食就义的举动更是钦佩,并受其影响,上疏鲁监国求斩马士英,带兵至台州清溪缉拿马士英。此外,其二叔联芳、三叔炳芳、五叔烨芳交结的当时名流如沈石田、文衡、陆包山、李长蘅、吴伯霖、艾千子、萧仙玉等,这些名士曾至张家游宴,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给少年的张岱留下难忘的影响。

二、张岱对阳明心学理论的体认

明末清初,王学式微,不少主张经世致用的学者不满王门后学的空疏,纷纷对王学采取全盘否定态度,张岱不以为然,他以历史的眼光给予王学创始人“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极高的评价,充分肯定了王学在明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将王阳明置于《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之首,称扬其为“圣学渊源,必宗邹鲁。良知良能,孟氏是祖。訾为异端,人皆聋瞽。不朽兼三,历爵臻王。既列勋臣,复祀两庑。人皆妒之,遂多簧鼓。吾论姚江,窃效韩愈。引导之功,不下大禹”。张岱的《四书遇》就是一部以“阳明心学”作为诠释“四书”的著作,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理论,在其《四书遇》中都得到了全面的继承。张岱哲学思想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在本体论上,秉持心为本体。强调自我,突出自我;在人性论上,继承了王阳明“性即理”和人的无善无恶的本性说,把人的善恶归之于后天的习染;在格物的方法上提倡知行合一,强调履践的重要性。王阳明主张“心之本体即是天理”,“良知即是天理”,又说“仁,人心也;良知之诚爱恻怛处,便是仁,无诚爱恻怛,亦无良知可致”。仁爱精神是理学的核心,贯领“义信礼智”四常。张岱《四书遇》秉承这一观点,他说:“仁,人心也,心之所安,便是仁。”又说:“仁,不是外面别寻一物,即在吾心,譬如修养家所谓龙虎铅汞,皆是我身内之物,非在外也,故曰:‘仁在其中矣。’”张岱认为作为“良知”的“仁”,本来就在自己的内心,不需外求,“与朋友应接,言动周旋,刻刻处处,有个粲然者在,而就其粲然中有真切不容自已处,如血脉在四肢,如春光在红紫,生生不断,这个是‘仁’”。可见,张岱是从“良知”角度来阐释“仁”的涵义的,仁是与心紧密相连,而且是把“心”放在第一位的。张岱认为,“凡为仁者,只在布帛、菽粟、饮食、日用之间,原不必好高骛远。”“为仁”的工夫则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省察克制,不被私欲所蔽,要有“戒慎恐惧”的心态。他说:“‘仁不远,何有难?’曰:‘难者,仁者兢业之心也,政是仁者之用力处。’”要在兢兢业业、专心诚意上下工夫。

张岱遵照王阳明“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的理论,学者为学的目的是成圣,因此不管外境的毁誉荣辱、顺逆穷通,都要切磋砥砺自心。他引王畿的话说:“学贵自信自立,不是倚傍世界做得的,求自得而已。”强调圣贤之学必须亲身实践,才能真切,他认为圣贤之学并非是知识的积累,所以不用在多闻多见上用工夫。要“简于尘缘”,“简于学问”。排除外界环境的诱惑,经常扫除内心所产生的私欲之念。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张岱也认为“圣人论人,心论其心”“故学者不可轻语通达,先务正心”,“认得本心,一生更无余事。”张岱认为“心无所用,便是放心;心有所用,便是灵心。放心昏散而外驰;灵心活泼而中敛”。强调在心上下工夫,不向外探求。为此张岱反对虚伪、乔装、掩饰,推崇本色自然,他说:“明是作伪之人,又借一种假狂简,假老实以掩饰之,则较之本色雕斫之人更险滩矣,岂不可恶!天生丑妇,裙布荆钗,有何恶?搽脂抹粉,乔装打扮,效颦娇痴,然后可恨。”

反对以作伪、乔装、掩饰事物本来的自然面目。他曾引用杨椒山“松柏虽岁寒不凋,然色视春夏则少异矣。及至春夏,欣然苍翠,若与桃李争芳者,视岁寒时又异焉。不知岁寒之色为本色耶?春夏之色为本色耶?”论证自己崇尚本色自然的情趣。他认为“食龙肉谓不若食猪肉之味为真也,貌鬼神不若貌狗马之形为近也。”文章“何论大小哉!亦得其真,得其近而已矣!

拟古的诗文犹如食龙肉和貌鬼神一样,虚无缥缈,食不得其味,描摹不得其形,只有那些表现人们日常所熟习的世俗生活题材,抒发真情实感的作品,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张岱为文作诗,主张要“自出手眼”,“不落依傍”,反对模仿他人,在《又与毅儒八弟》文中,批评“转若飞蓬,捷于影响”,“胸无定识,目无定见,口无定评”的随波逐流,毅然标举“不肖生平崛强,巾不高低,袖不大小,野服竹冠,人且望而知为陶庵”,“与我周旋,则宁学我”,在学习他人中不断摆脱他人影响而形成自己本色的独特的亮点。

王阳明在主张“心即理”的同时,还主张“性即理”,他把“心”“性”“理”视为一体,使“性”与“理”同归于一“心”,认为天理就是人性,就是人的无善无恶的本性,也就是人心的本体。张岱继承了阳明论人性的观点,他说:“性体无善恶,无向背,无取舍;离彼离此而卓尔独存,非中非边而魏然孤立。”把人的善恶归之于后天的习染。

在阐释《论语·欲恶章》认为:“孟子从‘乍见’指点恻隐,今人见色动心,谈梅生唾,此与‘乍见’何异?大抵无始以来,积业深重,习气缘心,触境便见,第一念认真不得。顾盼祸福,商略道理,全靠第二念头。‘所欲’‘所恶’是初念,‘不处’‘不去’是转念,是仁体故径接‘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孟子忒看得自然,中间倒有躲闪,所以告子信他不过。”

肯定了人在后天环境中极易产生各种欲念,关键是在念头产生之后如何排除各种欲念,坚守本性。

张岱在王阳明“自遂人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物性自遂”的观点,赋予物以自由,不受人和环境的羁绊,“但恨鱼牢幽闲,涨腻不流”,“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要求“纵壑开樊,听其游泳”“放之山林”恢复它们的天性和自由。这里不仅是指鱼、兔、鹿、猢、狲等动物,还涉及人本论的思想,要尊重人的个性、欲望、爱好,发展人的个性、欲望爱好,与启蒙思潮高扬人的主体意识是一脉相承的。张岱前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莲,好花鸟,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兴趣广泛,率性而行,无拘无束。

张岱深受王阳明“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和王学左派冲破传统的士农工商的“本末”思潮影响,大胆肯定商人、坊主日益提高的社会地位,揄扬平民意识;在伦理关系上否定圣凡之分,政治关系上否定贵贱之别,对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秩序展开了批判。张岱认为,人的地位与价值取决于自身的智慧、才干,以及他们生产的产品的质量的高低,工艺的精粗,与生产者的社会价值是成正比例的。他赞赏那些能工巧匠、奇士异人对于才智技艺的酷爱与追求。“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冶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人。”他们皆以一技之长名扬于当时。张岱还提出了不拘于俗的交友标准,即“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张岱朋友圈中,就有一部分人有各种各样奇疵异癖,其中“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的祁止祥,有“性命于戏、生死以之”的刘晖吉,有精于茶道也癖于茶道的闵汶水,也有“癖于钱”“癖于酒”“癖于气”“癖于土木”或“癖于书史”的五异人,张岱自己就是一个有多种“癖”的人。

张岱《四书遇》秉承王阳明格物致良知的修养方法。王阳明把“致良知”的具体实现方法叫做“格物”,“格物”的“格”就是“正”,“物”就是“事”,“格物”就是在意念发动处为善去恶,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主要工夫。王阳明说“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因而不必“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张岱在《四书遇》中就是将圣人心学的经典义理融摄于人伦日用之间,达到成圣成贤的为学目的。他一再表明:“平生雅志圣贤之学,宗王文成,然不空事口耳,专务以实践为基。”

张岱认为格物致良知就是要“戒慎恐惧”,“心神常摄”,平时要保持惊觉之心,不让私欲侵染,如此才能称为“修道君子”。他曾引袁七泽的话说:“非礼”四句政是“克己”工夫。“凡为仁者,只在布帛菽粟、饮食、日用之间。原不必好高骛远。”“克己复礼”首先要“克己”,“收视反听,谨言慎为。”不迷于“私欲”,随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省察克制的工夫。张岱曾引“王阳明曰:‘君子之学,务求在己而已”,“人若着实用功,随入毁谤欺慢,处处得益,处处是进德之资。”“毁誉久之自见,未有能掩其实者。王通以无辨止毁,良是”等.对待毁誉态度的言论,指导自己进行格物致良知的修养方法。首先是“无辨止毁”,其次是以积极态度面对“毁誉欺慢”,切磋砥砺,使之成为“进德之资”。张岱在明亡后,为什么能够面对以方国安为首的诸藩镇的“毁誉欺慢”,为什么能够忍受生活的困窘,孤独隐居深山,为什么能以租居快园内经营有限的生存资源为乐,为什么能够忍辱负重,孜孜矻矻,坚持完成《石匮书》等著作?这些行为盖源于其真实的生命历程中的涵养、操持、践履阳明良知之学而有所得于心者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其居常而克敦孝义,其用世而必效忠贞”。

三、张岱对阳明心学的履践

张岱在《于越三不朽图赞》的108人中,将王阳明置于第一位,赞扬其“不朽兼三,历爵臻五,既列勋臣,复祀两庑”的丰功伟业。受儒家传统的“三不朽”思想影响,张岱自少怀抱积极进取的“仔肩宇宙”精神,推崇具有“大智慧、大学问、大经济”弘毅负重,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士仁人,他说:“君子以天下为心,至是邦即欲有所为。危可使安,乱可使治;不入不居者,势不可为,故见机而作也。”

赞扬范仲淹“范文正公做秀才时,便以天下为己任,此政其才力弘毅处。以天下之忧而忧,以天下之乐为乐,其担荷何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担荷何远?使世间士子无此胸襟,则读书种子先绝矣,更寻何人仔肩宇宙?

这种“仔肩宇宙”的经世志向,一直是张岱的抱负。然而,“少工贴括”的张岱从十六岁成了秀才以后,如其父亲一样,在科举上就一直蹲蹬不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深刻认识到“区区贴括家为地甚窄”,“一习八股,则心不得不细,气不得不卑,眼界不得不小,意味不得不酸,形状不得不寒,肚肠不得不腐。”终于真切感受到八股科举制度对人才摧残和扼杀,对国家的危害,于是毅然抛弃了这块“敲门砖”,博览群书,旁骛杂学,关注“大智慧、大经济、大学问”。虽然,他未能通过仕途之路实现“仔肩宇宙”的愿望,但却为他后来的著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锤炼了应付繁剧事务和遭遇坎坷生活的能力。

张岱讲究经世、济世,既有文化的创造,又有地方事功的创建,在地域社会扮演着多种角色。二十二岁时,广搜资料,撰写《古今义烈传》,二十七岁编辑《徐文长佚稿》,三十二岁开始搜集史料,进行编纂《石匮书》的浩大工程,三十八岁上《疏通市河呈子》于府太守,倡议富民乐助钱粮义工,疏浚、恢复旧观。崇祯九年(1636)夏,越中瘟疫流行,伙同祁彪佳施药救济,十二年上疏郡守檄民捐金修复龙喷池旧观,十四年正月,绍兴灾荒,城内抢犯多发,与金声始、赵公简等乡绅协助祁彪佳“约期给米”,维护治安。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浙东各地反清运动风起潮涌,明原任兵部尚书张国维和在籍官僚陈函辉拥立鲁王监国绍兴,在此情势下,张岱连上鲁王监国六道笺,“尽鬻家产,招兵三千余人,率领郑遵谦长子懋绳,原任副总兵鲁明杰前来扈驾”,又“自措囊中,併贷典户,措银一千六百两”,为嵊县义兵二千余人筹为千日粮。又设盛宴迎请鲁王临幸张家,又疏请带兵数百人至清溪缉拿奸佞马士英,以全力追随鲁王朱以海。然而好景不长,鲁监国政权只撑持了一年时间,在清兵攻击下,就作鸟兽散,鲁王逃至海上,绍兴沦陷。在国破家亡的生死关头,张岱历经流离颠沛,最后选择了为完成未竟的事业《石匮书》的撰写,宁可承受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顽强地存活。张岱的很多著作与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产生环境一样,是在居夷处困、动心忍性等人生磨难的背景下完成的。在逆境面前,张岱始终保持一颗醒觉的心,心勿以为逆,保持安然,不颓废。他曾说:“‘忍’之一字,原是英雄大作用处。”“做事第一要耐烦心肠,一切跌、蹭蹬、欢喜、爱慕景象都忍耐过去,才是经纶好手。若激得动,引得上,到底结果有限。”

始于崇祯元年(1628)的《石匮书》,由于家藏史料不足,搜集文献困难,至崇祯十七年明亡时,仍未完稿。明亡后,在颠沛流离生活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张岱以惊人的毅力,孜孜矻矻“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末核,宁阙勿书”。终于顺治十一年(1654)完成了“上际洪武,下讫天启”《石匮书》前编。其后,因为“崇祯朝既无《实录》,又失《起居》,六曹章奏,闯贼之乱,尽化灰烬,草野之书,又非信史。是以迟迟,以待论定”。幸逢谷应泰以户部郎中提督浙江学政,于杭州西湖畔设“谷霖仓著书处”从事《明史纪事本末》的编撰。由于张岱在浙江文坛的声望甚高,已经完成了《石匮书》前编的著述,自然成了谷应泰第一批礼聘物色的对象。入清后的张岱,隐姓埋名,不与官方人士接触,但为了《石匮书后集》的编撰,参与了《明史纪事本末》部分的撰写任务,大部分时间则是利用谷氏所收藏的资料,“广收十七年邸报,充栋汗牛。弟于其中簸扬淘汰,聊成本纪,并传崇祯朝名世诸臣,计有数十余卷,悉送文几,祈着丹铅,以终厥役”,继续从事《石匮书后集》的编写。

除了煌煌《石匮书》外,张岱还写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四书遇》《快园道古》《夜航船》等文学著作,表现了张岱将国破家亡的悲痛寄于往事回忆之中,一一化作文字聊以自遣。虽然他未能通过科举功名途径实现“仔肩宇宙”的宏愿,但他却通过著述来关怀时代,弥补其无法力挽狂澜的缺憾,他是以“立言”的人文成就来实现其“内圣外王”和保存华夏文化的愿望。

张岱入清后租住快园时期,苦苦支撑一家二十几口人的衣食,他曾广开门路,尝试以养蚕、养鱼度日,沉重的家口负担,艰难的生活煎熬,没有将他压垮,反而使他更加顽强。一向不懂稼穑艰难的他,居然在年近古稀之年以力田自励,亲自从事担粪种植果蔬和舂米的繁重农活。在此同时,他还继续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康熙十一年(1672)参与《会稽县志》编撰,起草《会稽县志凡例》。康熙十四年,因西湖旁岳鄂王祠墓日久倾圮,他写了《募修岳鄂王祠墓疏》,关心忠烈遗迹的修复。康熙二十三年(1684)时年已八十八岁,仍为大善塔修复写了《修大善塔碑》文,在地方文化扮演多种角色。

经过国破家亡的巨变和生活磨炼,张岱对于世俗名利,荣华富贵作了深刻反思:他说:“欲海无边,尘心难扫;汗颜顷刻,顽钝终身。填七尺于羶淫,耗须眉于营算。宅畔有宅,田外有田。好利亦复竞名,身荣又祈子富。尝试回头一看,觉得身外俱闲;世短意长,不知埋没了多少血肉男子。孟子‘失其本心’一叹,真能使行路、乞人一齐痛哭。”对于身边的一切都能淡然处之。

总之,张岱一生接受阳明心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随着年龄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其接受心学的影响也有内涵深浅表现的不同。四十八岁以前,主要是受家庭名士风气及阳明后学率性而行,追求个性平等的思想影响较多,表现在生活上追求声色之好,追求同伴,寻求知己的友道思想;后期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则是重在格物致良知的修养和忠贞行为操守的履践。张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一方面是对阳明心学的继承和实践;另一方面,他虽然宗王,但不是事事处处尊王,不诉诸权威,以己之心所得独立见解,深得阳明心学之精髓。他辑录阳明及阳明后学者对《四书》的见解,其中渗透了张岱的发明、深化,在《四书遇》中有许多注释不落俗套,颇多创见,体现了他“精思静悟”的心得和对经典的诠释的平民化倾向,心学工夫的实践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