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张子评说红楼梦 |
1.土默热把脉:诊断红楼梦是浙味小说
《红楼梦》究竟是什么“味儿”的小说,不在它的作者是不是北京作家,也不在它创作时使用的是不是北京方言,而在于《红楼梦》小说本身的文学基因、文学禀赋和文化底蕴,在于书中那些花团锦簇故事里,所透出的时代、地域、族群等风俗文化气息。
好好读一读《红楼梦》小说吧——那小桥流水、竹篱纱窗的大观园,春有桃花,夏有荷花,秋有桂花,冬有梅花,一年四季花事缤纷,“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泻竹桥”。从这里飘散出来的是不折不扣的江南贵族园林文化的味儿,哪里有红学家们用曹雪芹反证出来的“京味儿”园林文化啊?
好好读一读《红楼梦》小说吧——那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诗礼簪缨、琴棋书画的生活方式;栊翠庵品茶梅花雪,刘姥姥品味茄鲞香;冷香幽韵,花祭葬花;“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是原汁原味的江南世族六朝金粉生活方式,哪里是红学家用北京话反推出来的“京味儿”习俗文化啊?
好好读一读《红楼梦》小说吧——书中没有曹雪芹时代的乾隆盛世文化,有的是明末清初改朝换代后的末世文化;书中没有宫殿巍峨、关河雄壮的北京文化,有的是闲愁胡恨、精致旖旎的江南文化;书中没有暴发户般的新兴贵族旗人文化,有的是源远流长、死而不僵的江南世族文化。只有正确地品味书中展示的文化,才是红学的要义所在。
红学家们对红楼文化的曲解,都是心中先入为主装上了一个北京旗人曹雪芹,再用“怀疑邻居偷斧子”的心态,从外部将北京文化、旗人文化、乾隆文化强行注入《红楼梦》的。譬如《红楼梦》中有“鼓楼西大街”、“恒舒典”等地名,红学家们便指实为北京的旧地名;其实旧时各地的城市中,何城没有钟鼓楼?何地没有典当铺啊?
只要您不是心中死活也放不下那个曹雪芹,以一颗平常心品读《红楼梦》,便不难发现,小说本身并没有乾隆文化、北京文化、旗人文化的基因。主流红学的最大错误,就在于通过假设的作者来诠释作品,本末倒置错品书中文化“味儿”。只要回归《红楼梦》固有的末世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作品的真“味儿”,就在其中!
——
评:有内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