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岱和《和陶诗》

(2019-03-28 01:31:1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评读张岱

和陶诗

张岱和《和陶诗》

——
张岱《和陶诗》研究
李剑锋
张岱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史料虽只言片语,亦是价值连城。今人夏成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据《张子诗秕》收录明亡后张岱和陶诗四题十二首,它们是:《和贫士七首(有序)》、《和述酒》、《和有会而作》和《和挽歌辞三首》。近日笔者发现除此之外张岱尚另有和陶诗二十八首。学者于此长期忽视,无人引及。故见之如宝,考察如下。
一、上图藏抄本《和陶集》
上海图书馆菠清抄本张岱评东坡《和陶集》一册(以下简称“泸藏抄本”),不分卷,长27厘米,宽17厘米,棉纸,四周单边,半叶八行,行十八字。封面为牛皮纸装裱,首页空白,有二枚篆体方印:白文“芬客珍赏”、朱文“情禅”。卷前录苏辙《和陶集引》全文,题下依次排列六枚篆体印章:白文长方印“曜真云阁”、朱文长方印“上海图书馆藏”、朱文长方印“萝轩书画”、白文方印“白沙山樵”、朱文圆印“诗瘦”、白文方印“刘氏家珍”;正文卷端“《和陶集》”下注明“晋陶潜著、宋苏轼和、明张岱评”,右列首行下角自上至下铃三枚篆体方印:白文“睥睨九秋”、白文“鸣玉私印”、朱文“封山”;正文前半部分是陶渊明原诗及相应苏轼和陶诗;正文后半部分是陶渊明原诗及张岱相应和陶诗。张岱和陶诗部分首页有二枚箓体方印:白文“百岩私印”、朱文“孟度”;末页有二枚篆体印章:朱文长方印“鸣玉”、白文方印“西河刘氏”。从疲印情况来看,该抄本应抄录于清乾隆以前。翁嵩年(1647-1728),字康饴,号萝轩,有“白沙山樵”印,钱塘(今杭州)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著名画家、诗人。历官刑部郎中等,晚年退居西湖以诗酒书画自娱。卒年八十二。刘鸣玉,字封山,清雍正、乾隆间浙江绍兴诸生。兼工诗画、书法、篆刻,为越中オ子现代导演钱英郁曾名钱善根,笔名孟度。浙江省舟山人,1918年出生于上海,晚年曾居上海。不知印章中的“孟度”是否指他?如果依据印章此抄本收藏基本经历这样一个历程翁嵩年(据“萝轩书画”、“白沙山樵”)→刘鸣玉(据“鸣玉”、“鸣玉私印”、“刘氏家珍”、“封山”,“睥睨九秋”或者也是刘鸣玉的印章)→芬客(据“芬客珍赏”,“情禅”或者也是“芬客”的印章)、百岩(据“百岩私印”)→钱善根(据“孟度”)→上海图书馆。
《和陶集》正文为黑墨行楷精抄,有涂改处和朱笔圈点,天头红笔有行楷评语。最早提到张岱《和陶集》的是周作人,其《陶集小记》云《和陶集》不分卷,抄本一册,张岱评。书名和陶,而实则具录渊明原诗,附列东坡和作,其后有张宗子补和者二十五首,前半有张氏评语,其评宗子和作部分或出于王白岳辈之手乎?抄本在东坡和诗末尾有朱笔题记五行云:“张岱号蝶庵,所著小品如《西湖梦寻》,《越人三不朽》,已经梓行,其未梓者有《陶庵文集》,《石匮全书》,《夜行船》,《快园道古》数种。兹编予于会稽谢氏案头见之,丹墨犹新,盖其手自评点者也,较订陶集异同各字,视他本最善,因借抄一册,以为行笈秘玩云。戊子仲冬朔有日,汉阳朱景超识。”宗子和诗后又有三行云:“右蝶庵和陶,如和'规林胆风’及“六月遇火’等作,中间涂抹不一,或注改字另入字,此盖其未必定稿也,姑仍之,以俟获正集时再订。虎亭识。”案抄本中胤字缺笔,所署成子当是乾隆之三十三年,去今亦己百七十五年矣。
张岱《四书遇》抄本中,有《寿王白岳八十》诗手稿二纸,又有《廉书小序》提到王白岳有《廉书》,周作人所推测的“王白岳辈”实际指张岱相识的友人。“沪藏抄本”中不见“东坡和诗末尾有朱笔题记五行”“朱景超识”,亦不见“三行”“虎亭识”和“成子”字样。如果说后二者位置因处抄本之末可能是“沪藏抄本”残缺,而在张岱和诗之前、“东坡和诗末尾有朱笔题记五行”则一般不可能残缺,可见“沪藏抄本”当非周作人所见抄本。
值得注意的是,“沪藏抄本”书法精致工整而不失闲雅自然,前后基本整齐划一,几无殆惰之笔,极为用心,似出一人之手;此抄本书法与张岱《寿王白岳八十》诗手稿二纸书法风格迥异,知非张岱本人所抄。所用纸张中缝皆有嫏嬛福地”四字,张岱《嫏嬛文集》收录《嫏嬛福地记》一文,张岱《陶庵梦忆》收录《嫏嬛福地》一文,则此纸张很可能出自张岱家。故“沪藏抄本”若非“王白岳辈”所抄,则或出张岱子孙。《和陶集》所录张岱和陶诗,计十六题的十八首。张岱和陶诗小引全文:
子瞻喜彭泽诗,必欲和尽乃已,不知《荣木》等篇何以尚遺什分之二。今余山居无事,借题追和,已尽其数。子瞻云,古人无追和古人者,追和古人自子嵴始。乃今五百年后,又有追和古人者为之拾遗补阙,子瞻见之,得不掀一笑乎!
据此小引所云,知张岱所追和的是苏轼未和者。苏轼未和的陶诗有:《荣木并序》、《赠长沙公并序》、《酬丁柴桑》、《命子》、《归鸟》、《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悲从弟仲德》、《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成申岁六月中遇火》、《述酒》、《责子》、《有会而作并序》、《蜡日》、《拟挽歌辞三首》等十八首(不含《联句》),不足周作人所云十五首之数。沪疲抄本张岱和陶诗中除《拟挽歌辞三首》外,苏轼未和者皆有和诗,并多出苏轼已和的《和七月还江陵夜行途中》一首,苏轼没有和过的“述”《读史述九章》九首。周作人看到的张岱附录于东坡《和陶集》后的和陶诗,“鸽峰草堂周氏抄本《陶庵诗集》中,…五言《和贫士》七章,《和述酒》、《和有会而作》、《和挽歌辞》三章,此本均无之,盖因东坡已和,故不重复收入欤”。而沪藏抄本中却有《和有会而作》及与《张岱诗文集》(即《张子诗秕》)中完全不同的另一首《和述酒》。据此也可证,沪藏抄本与周作人所见抄本当非同本。
二、忠愤清奇的诗风
沪藏抄本张岱和陶诗与《张子诗秕》中的和陶诗并非作于同时,据《和荣木序》“三十不遇”、《和七月还江陵夜行途中序》“癸西(1633年)八月游兰亭步彭泽前韵”等语及和诗风格,沪藏抄本和陶诗应作于明亡之前,而《张子诗秕》本和陶诗则作于明亡之后避难期间。前期题材涉及田居、颂祖、咏物、游览、记事、感怀、咏史等,后期集中在叹贫固穷上。就艺术特色而论,前期清奇超旷,后期沉郁顿挫,感慨转深。本文即以后期为中心,以前期为参照,加以论述。
张岱《张子诗秕》本和陶诗当集中作于明末避难嵊县西白山时期。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军进攻绍兴,追捕抗清志士,支持过鲁王监国的张岱挟一子一仆,逃至离山阴城西南五十里远的越王峥佛寺避难,岂知为人认出,只好仓促转移,其《避兵越王峥留谢远明上人》记其事甚详。同年九月,避难嵊县西白山中,不久,全家老小也辗转至此。由于家口不少,身边的奴仆也逃走了,颠沛流离中有时甚至断炊。在这种生活境遇极为困窘的情况下,张岱创作了他诗作中最优秀的部分篇章,其中有《张子诗秕》和陶诗十二首:《和陶咏贫士七首(有序)》、《和述酒》、《和有会而作》、《和挽歌辞三首》,此选三首为例:
空山堆落叶,夜整声不闻。攀条逾绝巘,人过荆漭分。行到悬崖下,伫立看飞云。生前一杯酒,未必到荒坟。中夜常堕泪,伏枕听司晨。愤愧从中出,意气不得驯。天字尽寥阔,谁能客吾身?馀生有几日,著书敢不勤?手執大明学(胸抱万古悲),凄凉失所群。易水声变徴,断琴奏南。竹简书日月,石鼓发奇文。王通抱空策,獣塞老河汾。灌圃南山下,愿言解世纷。得与豺虎远(所之不合宜),自来(与)鱼鸟亲。若说陶弘景,拟我非其伦。(《和述酒》)
张子自觅死,不受人鬼促。义不帝强秦,微功何足录。出走已无家,安得狸首木?行道或能悲,亲旧敢抚哭。我死备千辛,世界全不觉。千秋万岁后,岂遂无荣辱?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和挽歌辞三首》之ー)
西山月淡淡,剡水风萧萧。白衣冠送者,弃我于荒郊。山林甚杳冥,北邙在嶕峣。翳然茂松柏,孝子自攣条。身虽(既)死泉下,心犹念本(千岁如)朝。目睹两京失(岁月除),中兴事(心竟)若何。匈奴尚未灭(平生不得志),魂亦不归家。凄凄蒿里曲,何如易水歌?魂兮欲何之?应来庙坞阿。(自注:庙坞,为先父母葬地。)(《和挽歌辞三首》之三)
张岱这类诗的情感内容和风格特点都很相似,皆纪实明志,言情抒怀,兼具《离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血泪崩落的特点,感人至深。所有的和诗渗透着一种挥之不去、浓墨重彩的深沉悲哀,如“悄然思故苑,禾黍忽生悲”(《和陶贫士七首》之ー);“丹崖与白石,彼或谅吾心”(《和陶贫土七首》之三)“身不仕二姓,何如楚两龚”(《和陶贫士七首》之六)。无不明显表达了着恋故国、义不降清的忠愤之情。《和述酒》与《和挽歌辞三首》尤其悲不自胜,“愤惋从中出”,“深情出纸上”(《画中剑客》)。与前期同题诗写“煎茶非孟浪,要与烟霞亲”的闲雅相比,此引《和述酒》径云:“若说陶弘景,拟我非其伦”,可见生活感受的際沉:《和述酒》、《和挽歌辞三首》之三括号中的文字,当是清代刊刻者后来修订取用的,与原来直言不讳、充满激愤的文字相比大为逊色。正是因此忠愤,诗人オ在诗歌中表示愿同陶渊明、黔娄伯夷、叔齐等高尚、困穷的士人一样,固穷守节,“身不仕二姓”。在这些诗歌中,除了《和贫土七首》其二(风雨当重九)、其六(陶公坐高秋)等少数几首略显旷达以外,大多悲情浓郁,似与陶诗不类,但都源自现实生活的遭遇,诗情真诚。而这一真诚无伪的特点与陶诗的精神取得了深刻的一致。也就是说,张岱后期和陶诗不像前人那些不成功的和作,在字句、韵调意趣等方面亦步亦趋,准拟陶诗原来风貌,而是情由衷出,坚定不移,在看似素朴的外表下却是矫健有力、气凝神完。与单纯的萧散逸和故作高雅形成鲜明对比,此种真诚坚定更契合陶诗精神的本质特点。
与后期和陶诗集中在叹贫明志相比,张岱前期和陶诗内容较丰富,涉及咏史(11首)、咏物(6首)、游览(6首)、感怀(2首)、纪事、述祖、节日(各1首)等。前后期和陶诗的相同处在于都是有感而发,善于在实录中感怀悟道。但与后期的沉挚清拔不同,前期更显空灵清奇。如《和六月遇火》叹虎丘火灾云:
“顷刻灰烬尽,兴亡如等闲。”不是身陷其中的悲愤,而是旁观审视的理悟;叉如《和七月还江陵夜行涂中》写兰亭风景云:“酒气通泉味,轻岚带月明。白云无意出,秋水上岸平。”灵隽清奇,闲雅萧散,后期和诗中无此类。要之,张岱前期和陶诗虽感慨不深,然风流自赏,自有倜傥超群之处。试比较前后两首
《和有会而作》
山中无俗事,粗粝可充饥。涧下青荞嫩,坡前笋蕨肥。不藉松为饭,无劳薜作衣。兰亭去感慨,彭泽无伤悲。不求今日是,不知昔日非。孤藤悬夜壑,四大空如遗。一念既不住,万念复何归?自到移情处,成连安足师?(沪藏抄本和陶诗)
乱来家愈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羑,敦敢慕甘肥?未晓春瓶粟,将寒补枘衣。婢仆褰裳去,妻孥长作悲。彼但悲歧路,讵知世事非!近稍力耕凿,田间有秉遗。喜此偶延伫,每携明月归。但愿岁时熟,丈人是吾师。(《张子诗秕》本和陶诗)
前期作者身处富贵,憧憬淡泊,因超俗之雅趣而得身心空如之超脱;后期作者跌落穷困,感同身受,虽强作旷达,而悲不自抑。又如前期《和五月中都还规林阻风》二首之二云:“人径皆田舍,度桥始见之。四山原意外,一水更难期。吐奇阳羨口,楼阁蜃吞时。适值山崖缺,亭台又在兹。石借藤萝系,花随流水辞。武陵当日路,到此更何疑。”借桃源结构写曹山景色移步换奇之美,令人应接不暇,虽无后期和陶诗的深沉,但风雅自然、清奇灵异,足以动人。周作人云:“宗子所和诗不知视东坡何如,读去党得却也还不恶。”可以说苏轼、张岱和陶诗面目各异,却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独到的文学价值。据笔者初步考察,苏轼之后到明末,创作和陶诗的作者有据可按者至少有二百多人。和陶诗创作蔚然成风,作家作品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够与苏轼和陶诗抗衡,写出自我至情,富有鲜明特色,艺术价值可以进入文学史优秀作品行列的并不多,而张岱的和陶诗虽然仅有四十首,却可以给予这个殊荣。

三、在抑苏中扬陶
沪藏抄本《和陶集》中有一百馀处张岱评陶评苏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陶渊明资料汇编》、钟优民编《陶渊明研究资料新编》没有注意到,而且在学者的相关论述中也几乎找不到它的踪迹。张岱的评陶言论,特点鲜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对陶诗偶有贬评。周作人论云:
宗子对于东坡殊不客气,评渊明诗固多倾倒,但也有一两处,如《答庞参军》批云,“亦是应酬语。”又《和胡西曹》批云,陶诗“亦复不佳”,语甚直,陶诗评语中殆不多见,颇有意思。又如评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响然臻”三字云:“句亦生。”在众口一词的颂扬声中,有此率真之评,非张岱难能。
其实,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处,张岱对陶诗全是褒扬备至的赞评。但值得注意的是,张岱每每在贬抑苏轼和陶诗的情景下或明或暗褒扬陶诗。其评苏轼和诗艺术特点多为不留情面的贬抑,一方面认为苏轼和陶诗缺少韵味,效顰多于个性,俗气:如评苏轼《和五月旦日作和戴主簿》及《和饮酒二十首》其二十“意味都尽”,评苏《和己西岁九月九日》“意味索然”,评苏《和停云》其“通篇意味俱短”,评《和游斜川》“押韵而已,意味亦俗”,评《和郭主簿》其二“味同嚼蜡,奈何奈何”,评《和拟古九首》之八首“徒具他人面目,不露自己精神,虽说得乱堕天花,终同嚼蜡”,评《和饮酒二十首》其一“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一句“是效顰无弦琴”,评其七“顷者大雪年,海派翻玉英”一句“五字雪诗,最恶道”,评《归去来集字十首并引》“集本字诗成句而已,无甚佳境”。另ー方面,张岱讥讽苏轼和陶诗缺少淡泊从容、自然纯真的风度:如评《和刘柴桑》“万劫互起灭”一首“东坡毕竟是高华中人,凡说隐居,终带忙碌”,评《和王抚军座送客》“古来处困,独彭泽一人,东坡记榔桄,子厚赋闪山,语虽旷达,终带牢骚”,评《和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东坡豪气未除,何得便言稼穑,虽费揣摩,终属勉强”,评《和归园田居六首并引》其四“意、景俱忙促”,评《和陶咏贫士七首》其五“意既不纯,语复夹杂”,评《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其五“和韵诗最忌凑砌”,评《和陶神释》“语尚粘滯”等。
批评苏轼和陶诗也就意味着对原作陶诗不动声色的褒扬。实际上,张岱的确把陶诗的优点摆在了苏诗的对立面。有学者指出:
关于陶诗与苏轼的和陶诗优劣之争,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氏对此则是囊陶诗而贬苏诗,在对二人诗歌的比较分析中,对苏诗时有微辞,如评陶潜的《时运并序》其四说“意兴勃勃”,而评苏轼的《和时运》其二则说“自动斧凿”。评《答庞参军并序》其六“以保尔躬”句说“尾语情深”,而评苏轼的《和答庞参军》其一“而非玄德,三顾我庐”二句却说“俗境”。评《劝农》其六“无所不备,其言如海”,推崇之至,可以想见;而评苏轼的《和劝农》其二却说“自带烟火”,言外之意,苏轼尚未澄心静虑,归隐田园。有的时候,张氏于同一评语中直接是渊明而非东坡,如评《和读山海经》其一说“人谓东坡窥禅学之藩篱,余谓东坡得玄门之槽粕力如缚蛋,语复骑墙,孰若渊明不言仙佛,菽粟、布素,皆证好果。”又如评《和拟古九首》其二说“元亮语短情长,子瞻词繁意简,是其二人优劣。”
张岱评苏轼的确有些刻薄,但也具体切实地指出苏轼和陶诗与陶诗的差距,这种差距概括起来就是陶诗语短情长、意兴勃勃,而苏诗词繁意简、兴味索然;陶诗自然传神,而苏诗雕琢拼凑。以天才如苏轼者和陶尚且难免自露己短一方面说明陶诗作为经典的不可重复性,另一方面表明诗歌的产生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不是单纯的模仿所能够获得本真的。张岱其他专门赞赏陶诗的言论也多在突出陶诗意味深长之处,如评《饮酒二十首》其十七“渊明清标历历言表,以《饮酒》名篇,大有深意”,评《答庞参军》“凡说幽隐语俱着意兴,方知渊明非止山泽之臚”,评《杂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二句“渊明诗每于议论中插入模景数语,必以冷艳惊人”,评《桃花源记》语句“诗中有画”“数语括数代,又复婉尽”,评《归园田居五首》其四“死殁无复馀”“便是深惜,言及于此,三教圣人皆低头不语”,等等,此皆注意就其意趣和诗艺上的深婉意味、阅读感受上的新颖动人作出评点。
值得指出的是,张岱评苏轼和陶诗是基于自己的艺术偏嗜,并非对苏诗各方面贬斥得一无是处。一则,张岱对苏轼和陶诗有零星褒评。如评苏轼《和陶还旧居》“不敢梦故山,恐兴坟基悲”二句“泫然此语,便胜彭泽”,评《和陶饮酒二十首》之八“煌煌凌霄花,缠绕复何为”等句“喻言最妙”,评同诗之十四“凡说子由,津津不置,古今友爱至谊,自以眉山第一”,评《和陶杂诗十一首》之ニ“西窗半明月,散乱梧橄影”为“好光景”。二则,张岱对苏轼爱之切,故燃之深。读张岱自己的和陶诗小引,知他和陶本来是为苏轼和陶诗“拾遗补阙,并诙谐地说:“子瞻见之,得不掀髯一笑乎!”足见他对苏轼和陶诗是喜欢在先,只是在与陶诗的对比中,苏轼和诗方显示出雕琢乏味之弊,令他不能容忍故往往率真指责。张岱还引述东坡评陶之语对陶表示赞赏,实际也是对苏轼评语的赞同。

四、强烈的心灵共鸣
张岱既然对苏轼和陶诗多有指责,深明和陶之不易,但他为什么又宁愿重蹈覆撤”呢?
张岱前期对陶渊明的接受主要是出于风雅的仰慕,如《述史十四章》中《陶靖节》ー首云:“有晋高士,柴桑陶潜。荷锄带月,植杖听泉。瓶则缺粟,琴亦无弦。诏客且去,我醉欲眠。”《和读史述九章》题作《陶潜》云:“有晋徴士,柴桑陶潜。庭栽五柳,环堵萧然。醉不在酒,琴亦无弦。北窗高卧,无怀葛天。”其仰慕之情栩然如见。就现实境遇而言,张岱前期接受陶渊明还与他三十岁尚功名无着密不可分。其前期和陶诗《和荣木序》云:“三十不遇,不得不言田舍也。”此语显然有激而发,也表明他与陶渊明放弃仕途、返朴归真的共鸣。因此,前期的和陶就不仅是要与苏轼、甚至陶渊明在艺术上一比高下,随人评说,更根本的动因在于将陶渊明纳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加强这个世界对自我人生的支撑作用。
张岱后期继续接受陶渊明事出有因,就现实原因而言,主要是在改朝换代所造成的艰难生活面前,效仿陶渊明在现实中立身,借陶以固穷守节,坚定政治人格追求。张岱出身于诗书簪缨之家,明亡前生活豪华,曾嬉游浙、苏、鲁、皖等省,广交朋友。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入杭州,鲁王监国绍兴,张岱积极投入抗清复明斗争。后迫于时世,避难嵊县西白山、山阴县州山项王里,撰述明史《石匮书》。六年九月,时局缓和,オ回山阴城,租居卧龙山下快园,直至去世。张岱《和贫士七首序》云:“丙戌九月九日,避兵西白山中,风雨凄然,午炊不继,乃和靖节《贫士》诗七首,寄剡中诸弟子。"”《陶庵梦忆自序》云:“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明清鼎革之际,生活的窘迫、遭遇的艰难、精神上的激愤令他想起善于处穷的陶渊明。观张岱后期和陶诗,其效仿陶渊明立身苦隐躬耕,固穷守节,维持民族大义是贯穿始终的遗民情绪。张岱评苏轼《和咏荆轲》云:“二疏取其知退,三良取其狗主,荆轲取其报仇,元亮于此深情一往。”身处困境的张岱深会了渊明精神。陶渊明“不仕二姓”、君子固穷的坚毅人格和操守无疑给了张岱以生动鲜活的精神支撑。
从陶渊明接受史角度来看,张岱之所以采用和陶、效陶、用陶语陶典,与苏轼、徐渭、王思任等前辈影响分不开。自苏轼之后,陶渊明成为包括明人在内的读者最为不可忽视的士人之ー。除了艺术拟仿以外,张岱在行文中还顺手引用陶渊明诗文及其典实,如《石匮书》卷二O七下引述渊明《乞食》诗贬评居龙晚年“以文词为乞食,其志安得不降,而文安得不卑”,《陶庵梦忆》卷三《丝社》用无弦琴典故云:“但识琴中,无劳弦上,元亮辈正堪佳侣”等。张岱《夜航船》卷一《天文部》、卷二《地理部)、卷三《人物部》、卷六《选举部》卷八《文学部》、卷九《礼乐部》、卷一七四《灵部》等有十二条简述了与陶渊明相关的故实。《夜航船》本是趣味性的类书,陶渊明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关注对象,这不仅说明张岱对陶渊明的熟悉和喜爱,也表明苏轼之后陶渊明的不可忽视。张岱对本朝的前辈徐渭、王思任等十分敬重,如二十七岁辑录《徐文长佚稿》,乞求祖父张汝霖及汝霖好友王思任为之作序。明代和陶成风,徐渭曾经为酃绩溪的和陶诗作过序言,王思任嗜陶,今天仍存其《律陶》诗。再如张岱父亲张耀芳待下人宽厚,“见儿辈有怒答获者,輒诵陶渊明《诚子书》?彼亦人子,可善视之””。耳濡目染,张岱自然会对陶渊明抱有好感,在和陶作诗、效陶自为墓志铭上直接受到苏轼、徐渭、王思任等人的启发。和陶,学陶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精神的传递。
值得注意的是,张岱接受陶渊明而没有淹没于陶渊明,这与末世巨变所产生的空幻感分不开,更与他受晚明解放思潮影响下的强烈的个性追求密不可分。其《嫏嬛文集?嫏嬛诗集序》赞赏:“我与我周琁久,则宁学我。”此语虽承晋人风度,实则为对晚明个性化思潮的认同。张岱做人如此,作文也如此。因此,张岱接受陶渊明时,对陶的坚毅品格感受深刻,对陶诗的不足也直言不讳。

——
夏咸淳:此次校理,除对初版勘误订正外,又做了补阙拾遗的工作;新增补的材料,包括琅文集未收的佚诗文,明遣人对张岱的记述、评论以及相关书信。而最特出之点在于增补了手稿本原有的约六十首诗,对重新认识张岱意义甚大本书诗歌“补遗”部分,增收张岱和陶诗四十四首,均采自上海图书馆藏手稿本张评东坡和陶集。此书一册,不分卷,分前后两部分。前半为陶澘原诗及苏轼和诗,题“置陶替著、宋苏轼和、明张岱评”。后半为陶原诗及张岱和诗,题“置陶替著、明张岱和”,未题评者,实张岱自评。其朱笔圈点、眉批、夹评及行间粘贴狭长纸条所书校记,比照张岱其他手迹,笔致书法相同,当即张岱手批无疑。是集收张岱和陶诗多达四十四首,均作于崇被年间,是研究张岱生平思想和陶渊明接受史的重要材料。和陶集另有乾隆钞本一册,周作人曾见此书,有题记云:“评东坡和陶诗一册,汉阳朱氏钞本,署成子冬,胤'字缺笔,当是乾隆之三十三年,后附宗子补和二十四首,书眉亦有评语,或是王白岳等人手笔耶?"四钞本比手稿本少收张岱和诗二十首。周氏以为评语出自张岱好友王雨谦(号白岳),属误判。今抄录其评语置于和陶集诸篇之后。

和陶集
按:和陶集,自和荣木四首以迄和读史述九章,凡四十四首,辑自上海图书馆藏手稿本张岱评东坡和陶集。
小序
子瞻喜彭泽诗,必欲和尽乃已,不知荣木等篇何以尚遗十分之ニ。会余山居无事,借题追和,已尽其数。子瞪云,古人无追和古人者,追和古人自子瞻始。乃今五百年后,又有追和古人者,为之拾遗补缺,子瞻见之,得不掀髯一笑。
和荣木四首有序
卜筑郊圻,偶事耕凿,三十不遇,不得不言田舍也。
嗟我蓬庐,澹焉守兹。晨曦在门,夕霞俟之。草荣木衰,自志其时。弹琴晤歌,中心晏而。
世途弃走,吾抉其根。欣羡不作,感慨何存。老妻作食,雉子候门。诗书宿好,宿好是敦。
嗟余畸人,安此陋。书惟好古,交不忘旧。瓶粟常空,缃帙日富。稻孙木奴,素餐不疚。
【评
“书惟”二句:安得长者言。按:和陶集评语皆张岱所作。祖父贻谋,余敢云坠。世路坎轲,岂不足畏。志在干里,伏枥老骥。争粟田间,鸡凫同至。

和贫士七首 有序
丙戌八月九日,避兵西白山中,风雨凄然,午炊不继。乃和靖节贫士诗七首,寄剡中诸弟子。
校】(ー)八月手稿本作“九月”。
秋成皆有望,秋萤独无依。空中自明灭,草际留微晖。霏霏山雨湿,翼重不能飞。山隈故盘礴,倚徙复何归。清飙当晚至,岂不寒与饥?悄然思故苑,禾黍忽生悲。
【评】如泣如诉。
其二
风雨当重九,澹然独倚轩。愧非仲舒子,目不敢窥园。村醪远不继,日午厨无烟。残书手一卷,埋头自钻研。婢妾窥我笑,唠唠有后言。囊涩无聊尔,敢谓自称贤?
其三
四壁无所有,凄然张断零。每当风雨夜,发此金石音。子期既已逝,谁复来相寻?腹饥徒煮字,樽空耻自斟。岂无长安米,荷得非所钦。丹崖与白石,彼或谅吾心。
其四
不食嗟来食,古昔有黔娄。邻翁尝馈粟,愧余无以酬。云是伯夷树,不复辨商周。天柱既已折,杞人复何忧?行吟在泽畔,吾将见吾畴。幸不惭死友,此心何所求!
其五
蝉不栖松柏,正气不可干。五年辱陶令,三月解其官。山居不食力,犹然愧素餐。重九尚尔饥,何以抵岁寒。瓶粟耻不继,乞食亦厚颜。行行复何之,荆门昼自关。
【评】今人动附陶公乞食之名者,请各为猛省。
其六
陶公坐高秋,绕室生蒿蓬。苟不忘利禄,赋诗焉得工?身不事二姓,何如楚两龚。采薇与采药,人言将无同。嗒焉名利尽,无复问穷通。九原如可作,杖履愿相从。
其七
屼屼徐无山,郁然在中州。君仇未能报,老我田子畴。不学桃源渡,落花向外流。陈咸用汉腊,不为家室忧。西山歌虞夏,我唱无人酬。愧予何能尔,首阳有前修。
【评】和贫士七首,字字清深,读之铮铮作响,初非有意摹陶,自然有磁铁之合,诚以得之性情也。
读《和贫士》
这首诗前有一个小序,交代写作源起。张岱自述他于丙戌年的九月九日,在西白山中躲避兵乱,倍感风雨凄凄,以至于有时连午饭都吃不上。就仿效陶渊明的《和贫士》诗写了七首诗,来寄给他在剡中的各位弟子。
其一:秋天收获季节,大家都有希望,而只有我,像一只孤独的萤火虫,无依无靠。我就像那萤火虫啊,在空中飞翔,自明自灭,只给那草际添上一缕淡淡的光辉。山雨霏霏地下下来,打湿了我的羽翼,让我不能奋飞。山峦是那么地雄伟,我惆怅地遥望,有什么可以凭依呢?一到晚上,清冽的风会吹起来,那我岂不是又冷又饿?我就那么静悄悄地思念着以前的苑囿,不由自主地产生了黍离之悲。
其二:风雨,在这九月九日重阳的时候起来了,我孤独地倚着栏杆。我惭愧我不是董仲舒,他可以目不窥园,可我做不到。村里的食物,远远地没法送来,已经到中午了,厨房里却没有炊烟。我就手持一卷残书,埋首其中,只管钻研。婢女偷看我在做什么,想说一些话。囊中羞涩,生活没有依靠,怎么敢说自己贤能呢?
其三: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我悲凄地弹起了弦断的琴。每当刮风下雨的晚上,就发出类似的金石之声。钟子期既然已经死了,谁还来欣赏呢?肚子饿了,就以字当食物了,樽中空了,也就耻于斟酒了。难道没有京城的米可以享受吗?苟且得到不是我所钦服的。那些贞洁之士,或许可以理解我的心。
其四:不吃嗟来之食的,在古代有黔娄这个人。邻家的老翁曾经赠送给我粟米,惭愧的是我没有办法报答他。那伯夷种植的树,怎么会辨别到底是商朝还是周朝呢。天柱既然已经折断了,杞人也就不用再忧虑天会塌下来了。我就在沼泽旁边边走边吟诗,我将要去见我的那些伙伴。幸亏面对死了的朋友不会感到羞愧,这颗心还追求什么呢?
其五:蝉是不会栖息在松柏之上的,松柏的浩然正气,不是允许亵渎的。拿五斗料的俸禄,那是对陶渊明的侮辱,他三个月就解官归去了。我住在山里,不能靠力气吃饭,自然对那些素食也感到惭愧。九月九日重阳节了,还感到饥饿,那靠什么来抵御今后的寒冷天气呢?瓮里面的粟米,吃了上顿没下顿,向人乞食那是需要厚脸皮的。人生走着走着,就不知道方向了,我那柴门,白天也是关着的。
其六:我就坐在这秋天里,我的室外遍长着蓬蒿。如果不忘记功名利禄,那么写诗怎么可能工巧呢?我的身体是不会事奉二姓的,为什么不向西汉末年不事王莽的龚胜、龚舍学习呢?采薇和采药,人们说没有什么区别。名利之心完全消失之后,就不再询问穷通之理了。怎么走向辽阔的旷野呢?有我的拐杖和鞋子愿意跟从。
其七:那徐无山是多么巍峨啊,蓊蓊郁郁地矗立在中原。恩人的仇还没有报,田畴就老了。不能向桃源中的那些人学习,那儿的落花随水而流向外面。汉代的陈咸,不为家室忧虑。我在西白山歌唱虞夏,我独自唱歌却没人应和。我为什么能这样呢,当初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就是我的模范。
和述酒
空山堆落叶,夜壑声不闻。攀条过绝巘,人过荆漭分。行到悬崖下,伫立看飞云。生前一杯酒,未必到荒坟。中夜常堕泪,伏枕听司晨。愤倇从中出,意气不得驯。天宇尽寥阔,谁能容吾身?余生有几日,著书敢不勤?胸抱万古悲,凄凉失所群。易水声变徵,断琴奏南薰。竹简书日月,石鼓发奇文。王通抱空策,默塞老河汾。灌圃南山下,愿言解世纷。所之不合宜,自与鱼鸟亲。若说陶弘景,拟我非其伦。
【校】
一)过:手稿本作“逾
二)圆:手稿本作“园”。
三)所之不合宜:手稿本作“得与豺虎远”。
【评】
清音傲骨。
读《和述酒》
空旷的山中堆满了落叶,晚上那些沟壑静悄悄的什么也听不见。我就攀援着枝条越过那些险峻的山石,我走过的时候荆棘就分开了。一直走到悬崖下面,站立在那儿看天上的流云。活着就是一杯酒,看来未必能把我送到荒凉的坟墓。半夜我经常落泪,爬在枕头上听鸡鸣。悲愤感叹就从心中发出来,胸中的意气不能遏制。天宇是那么寥廓,可哪里能容得下我呢?我剩下的日子能有多少呢?著书怎么敢不勤奋呢?我的胸中抱着万古的悲伤,我倍感失去同道的凄凉。当年太子丹为荆轲送行时,在易水边奏出了变徵之声,弦断了,还能弹《南薰》的曲子。用竹简,可以写日与月的文字,用石鼓文也可以写奇文。唐代的王通空怀抱负,落寞地老在了河汾一带。就在南山下浇灌菜园,还希望用他的著述来解决世上的纷乱。知道自己追求的不合时宜,那么就与鱼儿和鸟儿相亲吧。如果说到像陶弘景那样,我自认为我是做不到的。
和有会而作
乱来家愈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未晓舂瓶粟,将寒补衲衣。婢仆褰裳去,妻孥长作悲。彼但悲歧路,讵知世事非!近稍力耕凿,田间有秉遗。喜此偶延伫,每携明月归。但愿岁时熟,丈人是吾师。
【校】晓:手稿本作“晚
〔二)“喜此”二句:手稿本作“便可骄妻妾,施施从外来”。
读《和有会而作》
战乱来了之后,我的家就更加穷乏了,到了老年,还忍受这样的饥饿。我实在是希望有一些菽麦,哪里敢奢望甘而肥的肉呢?天还没有晚,就先把瓮里的粟米舂了,天气要寒冷了,就把破衣服补好。婢女和仆人拿着衣裳离开了,妻子和儿子还一直在那儿悲伤。他们只知道悲哀人生道路难走,哪里知道世道已变了。近来渐渐能自己耕作劳动,看到田里有遗留的麦穗,就拿回来向妻妾们夸耀,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只希望今年能丰收,那亲自耕作的老人是我的老师啊。
和挽歌辞三首
张子自觅死,不受人鬼促。义不帝强秦,微功何足录?出走已无家,安得狸首木?行道或能悲,亲旧敢抚哭。我死备千辛,世界全不觉。干秋万岁后,岂遂无荣辱?但恨石匮书,此身修不足。
【校】〔一)此身手稿本作“一编”。
【评】提醒一世。
其二
泉台无渍酒,聊复进此觞。山田种新秫,何时更能尝?残书堆我案,敝裘委我傍。老鸮昼亦哭,鬼火夜生光。婢仆各自散,若敖悲异乡。草木阴翳处,啾啾夜未央。
【评】屼然有一张子。
其三
西山月淡淡,剡水风萧萧。白衣冠送者,弃我于荒郊。山林甚杳冥,北邙在嶕峣。翳然茂松柏,孝子自攀条。身既死泉下,千岁如一朝。目睹岁月除,中心竟若何?平生不得志,魂亦不归家。凄凄蒿里曲,何如易水歌?魂气欲何之?应来庙坞阿。
庙坞,为先父母葬地。
【校】(一)身既:手稿本“既”原作“虽”,复改如今文。
(ニ)千岁如一朝:手稿本原作“心犹念本朝”,复改如今文。
(三)“目睹"二句: 手稿本原作“目睹两京失,中兴事若何”,复改如今文。
(四)平生不得志:手稿本原作“匈奴尚未灭”,复改如今文。
【评】今人动言学陶,徒为拾其馀唾。宗子自为宗子,故其和陶诸作便逼真陶公,如颜鲁公书与右军初不相似,却自然力达气应也。
读《和挽歌辞》
其一:我现在是自觅去死,不受人和鬼的催促。我按道义,就像战国时的鲁仲连一般义不帝秦,那些小小的功劳哪里值得记录呢?我今天已经出走没有家了,怎么会有埋葬我的木头呢?路过的人有些会感到悲伤,亲朋故旧会不会抚着我哭。我尝遍千辛万苦而死,整个世界一点儿也不会觉察。千秋万岁之后,难道还会有荣辱可言吗?只是遗憾我的《石匮书》,还没有写完啊。
其二:阴间应该没有酒吧,那儿权且把这杯酒喝了。山野的田地里已经种植了新的禾秫,什么时候才能再一次尝到呢?那些残旧的书就堆在我的几案上,那些破旧的衣服就放在我的身边。猫头鹰白天也哭泣,鬼火在夜里发光。我的婢女和仆人个个都散去了,我就像春秋时的若敖,因为生在异乡而悲叹。那些草木遮蔽的地方,啾啾地有鬼哭泣,可长夜还是没亮。
其三:西白山的月色清淡,剡水的风萧萧作响。那些穿戴着白色的衣帽曾为我送行的人,把我抛弃在了这荒郊野外。山林是多么深远幽瞑啊,北邙山又是多么地崔嵬。茂密的松柏那么阴翳,孝子就攀援着枝条。身已经死在了九泉之下,那么千年就像一天一样。看着留下的那些岁月,心中会怎样呢?我这一生不得志,我的魂也不会回到家里去。唱一首凄凉的《蒿里曲》,还不如唱一曲《易水歌》呢。我的魂灵会去哪里呢?应该会来到我先父先母的埋葬之所庙坞吧。

咏 菊  潇湘妃子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画 菊  蘅芜君诗馀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问 菊  潇湘妃子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扣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莫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簪 菊  蕉下客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菊 影  枕霞旧友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踏碎处,凭谁醉眼认朦胧。菊 梦  潇湘妃子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残 菊  蕉下客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馀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分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绝。

陶潜
有置征士,柴桑陶潜。庭栽五柳,环堵萧然。醉不在酒,琴亦无弦。北窗高卧,无怀葛天。
李泌
奕奕邺侯,紫衣山人。运筹帷幄,恢复神京。宣室数语,羽翼已成。无能持献,衡山白云。
邵雍
皇矣康节,博奥汪洋。付度天地,尽发其房。观梅伊水,闻鹃洛胆。用之经世,内圣外王。
苏轼
目如岩电,口若悬河。蜀山崪嵂,磊落英多。时宜不合,捧腹啸歌。蛮夷狄鞮,皆识东坡。
【评苏东坡日:“读史述九章,夷齐、箕子盖有感而云。”去之五百岁,吾犹识其意也。

白岳道兄寄怀张子诗步韵答之二首
人道君游无定在,岂知近在常山东。余交白岳二十载,文章意气时过从。多君鹿鹿风尘上,犹将措大置心胸。读君诗文见君胆,常山今不数子龙。鲍叔知我堪自慰,深薄昌黎也送穷。揶揄道左看人做,敢言名士匿芦中。愿君游倦归齐鲁,莫作河汾献策翁。
其二
彭泽饥来驱尔去,北涉汶泗走山东。嗟余玄亭常问字,自君一出茫无从。慧业文人世少见,长使昌谷呕心胸。恼公恼公谁解得,枉有文心空雕龙。虞卿不死为抱负,著书不得真奇穷。君评我诗在我案,与君相对开卷中。劝君不必浮江海,金罍山中有葛翁。
白岳道兄寄怀张子诗步韵答之
其一:人们说你四处游历没有一个定所,哪里知道你就近在常山的东面。我与白岳交往了二十年,总是经常谈一些关于文章和意气的事情。谢谢你在风尘之中奔波,还把我这个贫寒失意的读书人记在心里。我读你的诗文,也就窥见了你的胆略,常山现在不属于赵云赵子龙了。你像鲍叔牙一样了解我,真看不起韩愈也写送穷的文章。在道路旁边看着他人做事不由得会调侃,怎么敢说名士就隐藏在芦苇之中呢。希望你游历厌倦了能够回到齐鲁,不要做姜子牙一样的给朝廷献策的老头。
其二:我就像陶渊明一样贫穷,所以就不能招待你而赶走你了,让你向北涉过汶水和泗水到了山东。感叹我啊,就待在扬雄那样的玄亭中经常和文字打交道,自从一见你,我都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了。以智慧从事文字的人世上是很少见的,这样就使李贺那样的人经常呕心沥血。我责怪你,责怪你,谁有知道这中间的原因呢,虽然有文星却只是空自雕龙罢了。虞卿不去死为的是心中有抱负,结果我是著书不成守着贫穷。你要评论我的诗,我的诗就要案子上,就和你打开诗卷相对讨论。我劝告你,没必要浮于江海,你没有看到金垒山中有葛洪那样的人吗?

述史十四章
陶靖节
有晋高士,柴桑陶潜。荷锄带月,植杖听泉。瓶则缺粟,琴亦无弦。语客且去,我醉欲眠。
【评】掷术成丹手。
李邺侯
圣人衣黄,山人衣白。四皓衣冠,九仙骨格。大官烧梨,御手与擘。愿动星文,一枕帝漆。
【评】自然道人。
李青莲
谪仙李白,藐视王公。调羹非宠,供奉非崇。青莲吐气,五岳储胸。生为明月,死剩清风。
【评】现青莲身而说法。
白香山
香山一老,自号乐天。江山风月,古佛神仙。诗惟婢读,书藉禽言。上陪玉帝,下陪卑田。
【评】无怪东坡认其后身。
邵康节
人比诸葛,自拟庞公。二十八宿,罗于心胸。王侯将相,视若儿童。数不轻授,恐长奸雄。
【评】深沉,亦复卓越。
苏东坡
大苏文字,惊动夷酋。珠崖、儋耳,赤壁、黄州。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双学士眼,半配军头。
【评】奇伟。
陶靖节
此诗述陶渊明。张岱将评价陶氏,认为他是“高士”。然后根据陶渊明诗意,说他“荷锄带月,植杖听泉”,表达陶氏淡泊自如的田园生活。又说他“瓶则缺粟”,言其贫穷;“琴亦无弦”,言其潇洒。最后点明陶氏沉于醉乡的特点。这与张岱在快园中的生活颇为接近了。
苏东坡
此诗述苏轼。张岱先叙其文采,能够惊动异族之人。然后叙其生平。说苏轼先后被贬谪到黄州、儋耳等地。因为这种经历,也便决定了苏轼交往的人,五湖四海都是,三教九流都有。张岱对苏轼的怀才不遇还是有同情之心的,说他一半就像个配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