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张子评说红楼梦 |

胡文彬“引君入瓮”话红楼
引君入梦话红楼
不随黄叶舞秋风
林语堂与《平心论高鹗》
林语堂是台湾著名的老一辈作家之一。他的《平心论高鹗》1966年由台湾文星书店印行,传记文学出版社于1969年12月1日再次印行。此书出版后,受到红学界内外的注意。据作者自云,书中前7篇文章是“表示个人向来的意见,认为高鹗续书证据不能成立。从晴雯的头发说起,直说到俞平伯及近人对此说的怀疑”。而《平心论高鹗〉一文则“是比较给专家看的文字。这是一篇比较有系统的全面的研究”。
自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红楼梦》120回本问世后,高鹗也跟着出了名。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既然出了名,就难免有人议论,其中自然也难免有骂声,受点“冤枉”。因为权威红学家考定,《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所续,所以其名得列于曹雪芹之后。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官司打了半个多世纪,至今尚未结案。林语先生对高蒙受的不白之冤,甚为不平,写小曲一首,以志为之“昭雪”。曲云:
……
在林语堂看来,假使曹雪芹所写仅是风花雪月、吃蟹赏菊、饮酒赋诗之事,而无世情变化沉痛经验,“雪芹之オ,只见一半(闲情之细致描写),未见匠オ(结构之大,伏线之精)难为第一小说大家。而书中主人翁,也不过是一个永不成器、纵情任性的多情茜纱公子而己,无甚足观”。
当《乾隆百廿回红楼梦稿》抄本发现之后,林语堂在《说高定的红楼梦稿)一文中,认为这部稿本,是(《红楼梦》考证中“一件重要新材料”,使我们看到高鹗“改稿补辑”的实在情形。因此,以前高鹗“伪作”后40回的话,到此又得“重新估价”,或甚至“根本动摇”。他经过考证之后认定,“今程刻乙本,就完全是照这手稿所改的”。这证明高鹗的“冤枉”。至少他不是“写”,而是“补”。他认为高鹗未尝作伪,而有“底”做依据,“前80回及后40回一样”。林先生说,“我们今日有文字比较清顺可念的红楼梦本可读,应该感谢高进士这样细心校勘的功夫”。
其次,林语堂认为“高本”后40回是应该肯定的。其理由有三:(1)“高本40回大体上所有前80回的伏线,都有极精细出奇的接应,而此草蛇灰线重见于千里之外的写作,正是红楼梦最令人折服的地方。”(2)“高本作者才学经验,见识文章,皆与前者相称。”(3)“高本文学手眼甚高,有体贴入微、刻骨描绘文字,更有细写闺阁闲情的佳文,似与前80回同出于一人手笔。”据此,林语堂对《红楼梦》后40回做出如下的总评价:
高本之成功,不仅在前呼后应、血脉相通,而在写来亲切通真。单写贾府败落是不的,是要写到呼啦啦似大厦将领,惨修似灯将尽情状。宝玉新断情缘,是要写到“肆行无碍来去,装著苦想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的心景。双美双玉一段确能表现出此情此景,所以高本出而以前各本绝,良有以也。
《平心论高鹗》中的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但对后40回的评价亦有许多值得商権的地方。我个人读过林著之后,觉得以往的研究有过于偏爱前80回、过贬后40回(特别是在艺术成就方面)的倾向。而对曹雪芹和高鹗二人的评价也有失之偏颇之处。
对林语堂的观点,我虽不尽赞同,但作为学术上的“一家言”,还是值得介绍给广大读者的。不过,我要特别声明一句,敝人拥护“百家争鸣”,同时主张学术研究要有“一家言”。某权威声言“一家言”的提法是为某种“错误”打掩护。这位“权威”不准“百家言”又不准“一家言”,那只准许他“一个人言”了。那么,他的“一家言”又是在为谁“打掩护”呢?是不是为他自己的霸道打掩护呢
我看是的。
1995年6月30日
评:胡文彬当年(1992年左右)高喊“封杀欧阳健”,三年后又拥护“百家争鸣”,伪。
林语堂显然被梦稿本蒙蔽。但是不能掩盖《平心论高鹗》的思辨光芒。机智如林语堂、张福昌,都不同程度上当受骗。何况一般读者。
这本书叫《引君入梦话红楼》,我看不少地方是请君入瓮。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