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揭秘红楼梦钞本老千:己卯本一句异文惊现于张新之批
(2018-10-16 23:36:42)
标签:
转载 |
揭秘红楼梦钞本老千:
己卯本一句异文惊现于张新之批本说明什么?
现在,笔者再提出一个新的发现,即己卯本和梦稿本一句异文显然是化用光绪张新之夹批。
己卯本这句异文,在第3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可是,己卯本和梦稿本在此处有异文: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黛玉答:“十三岁了。”又问道:“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黛玉一一回答。又说道:“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
——此处甲戌/列藏系统、蒙府/戚本系统、甲辰/舒序/郑藏系统,以及庚辰本,文本皆无黛玉答“十三岁了。”(注:郑藏本缺此回,甲戌本作“上过学?”,缺“可也”字句。)
这个问题,包括冯老先生在《论己卯本》文中坚持己卯本是最早的版本,并且举例此己卯本的独特异文来说明体现曹雪芹思想变化的痕迹,显示其他本作了淡化思想的技术处理。
殊不知,如果黛玉进贾府13岁了,那宝钗约该15岁,又过了几年,也该18、19岁了,宝钗早过了选秀女的年龄,而后文第22回凤姐的对话中“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可以确定薛宝钗是未到15岁来的。要知道过了好些日子进了大观园后宝玉才13岁。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个黛玉答“十三岁了”之笔,是怎么想起来的呢?有轨迹可查否?笔者给出一种新的观点:原来己卯本和梦稿本一句异文显然是化用光绪张新之夹批。
这个答案起因于近日翻检光绪刊本的张新之夹批。太平闲人张新之夹批在第18回“虽为姊弟,有如母子”文下有长句夹批。原批语节选如下:
“凡男子二八天癸至,今人嗜欲虽然早开及十三岁,当不能更早。则以初试云雨为宝玉十三岁历算,至此年正月,已年十八岁矣,岂非笑话?”
其中,“男子二八天癸至”什么意思呢?摆渡一个《浅议“天癸”》:
“天癸”一词,首见于《皇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今五脏皆衰,筋骨懈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参考http://www.gxgy.org/blog/u/1/archives/2008/12.html )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因为在这个阶段,男女天癸至,已具备了生殖能力,阴阳交合也可能有孕育。所以南齐《褚氏遗书·问子篇》写道:“合男女必当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聚;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完实……”
由此可见,“初试云雨为宝玉十三岁”是张新之根据古代医理来推测的。因此我们推测,很可能是己卯本和梦稿本抄手为了增加后人对他抄写的可信度而坐实这个高论,就把它接木移花到红楼梦第3回正文黛玉答“十三岁了”里了。(初试云雨那时宝玉十三岁所以此前后之时黛玉答“十三岁了”)
也许有人辩解说,这可能是“偶合”呀。这个偶合说比较牵强。因为不妨深思一下,难道如此雷同的移用或化用,是可以用“偶合”之类词语来轻易解释过去的么。
也许还有人辩解说,那可能是光绪时的太平闲人张新之看到己卯本和梦稿本的独特异文而化用了呢?这不可能。一是因为张新之批语里出现异文的“一本作某某”批语不少,检阅可证一本基本上是指代程乙本的,而张新之否定的这些异文是同于己卯本和梦稿本的。再者,因为张新之是根据古代医理来推测初试云雨那时宝玉十三岁的,显见那时黛玉答“十三岁了”貌似顺理成章了——但实际上引起更多人物和事件进展的麻烦。如果是红楼梦原笔如此矛盾,岂非奇怪?
总之,只有把己卯本和梦稿本的这个黛玉答“十三岁了” 独特异文看作是受张新之启发而妄添之笔,才是矛盾最少的一种看问题的角度罢。那么己卯本和梦稿本钞本为乾隆时旧本的说法则大非。(陈传坤 草于 2008.08.26)
注:民国间王梦阮也说“黛玉入京年只十三余”(《红楼梦索引提要》)。
那么王梦阮所说“黛玉入京,年只十三余”,是有旧本依据还是来源张新之批呢?
具体分析看,王梦阮评本正文底本基本上是程甲本,而且他批评本上都转引大某山人和太平闲人张新之的批语。可见,依据还是来源张新之批的可能比较顺理成章。
“小宛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宛是苏州人,黛玉也是苏州 人;小宛在如皋,黛玉亦在扬州。小宛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小宛入宫,年已二十有七;黛玉入京,年只十三余,恰得小宛之半 。……小宛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号‘潇湘妃子’,实从‘江妃’二字得来。”(以上见王梦阮《红楼梦索引提要》,民国六年初版)